委员茶座|梅兴萍:借移风易俗之力 强村民自治之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6:30 2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移风易俗作为改善乡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抓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移风易俗作为改善乡村精神风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抓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01

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七星镇为例,近年来,该镇聚焦农村地区高额彩礼、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顽疾,在制度建设、宣传引导方面持续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效。

党建引领,筑牢乡风转变根基。将移风易俗、文明实践的触角全面延伸到农村的“最后一米”,七星镇推行“支部引领、党员先行”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纳入日常教育管理内容,督促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理事等,带动广大群众转变观念,破旧俗、立新风,推动形成党风带民风、民风促党风的良好局面。


建立机制,推动日常管理规范。全镇7个村委会红白理事会实现全覆盖,理事会成员均由威望较高、乐于为群众服务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师、老党员等人员组成,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红白理事会制度》。自2023年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围绕移风易俗与乡风文明建设,以约束农村婚丧嫁娶事宜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酒席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为目的,成功劝阻丧事大操大办9起,有效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婚丧事办理的新观念。


创新模式,实现宣传引导增效。为让新风俗、新观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七星镇以乡村振兴为载体,突出文化振兴内涵,将农村移风易俗宣传内容融入村庄道路、小花园等项目建设中,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质。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告知书、LED显示屏等,不断扩大移风易俗的宣传范围。其中,江外村委会文艺队更是把村委会“十要、十禁止”的村规民约以歌舞的形式唱出来,不仅让群众更好地了解村规民约,同时也丰富了文艺队表演内涵。

02

虽然七星镇移风易俗工作有一定亮点,但与乡风文明建设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存在一些问题短板。

传统观念桎梏,攀比之风屡禁难止。部分村民受陈旧思想影响,好面子、讲排场,红事大操大办攀比现象突出。酒席香烟档次不断攀升,宴席饮料种类增至4种以上;结婚彩礼盲目跟风,给困难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订婚仪式日趋繁复,定制摆台、展示 “三金”“五金” 成标配,酒席规模动辄超20桌,陈规陋习根深蒂固。


村规民约虚浮,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多数村规民约存在照搬模板、脱离实际问题,缺乏精神文明建设针对性条款;内容笼统宽泛,如对红白喜事仅作“不大操大办” 原则性规定,未明确规模、人数上限及管理细则;激励机制单一,多以口头表扬为主,难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约束机制薄弱,惩戒措施仅停留于劝导教育,缺乏刚性手段,导致制度权威性不足。


多元共治缺位,社会力量参与乏力。移风易俗工作过度依赖党委政府推动,群众、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积极性低。村民对村规修订、红白事监管参与意愿淡薄,甚至抵触干预;红白理事会、志愿服务队资源匮乏,活动开展受限;企业、学校、医疗机构等社会资源未有效整合,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助推大操大办,严重阻碍移风易俗进程,未形成多方协同治理合力。

03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激活多元力量,深化共建共治。畅通群众参与渠道,通过收集意见、民主修订村规民约,激发群众自治热情;挖掘乡贤、能人等村庄带头人,搭建议事平台,提升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凝聚多方合力推进移风易俗。构建“党政引领、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培育社会组织、社工团队、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支持成立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民间组织,明确其在移风易俗中的职责。引导企业、公益组织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以免费公益项目为激励,推动资源整合。


完善村规民约,强化制度约束。聚焦村规民约的实操性和权威性,细化移风易俗条款,明确“婚事新办”流程、“丧事简办”时限、彩礼上限、宴席标准等量化指标。优化激励机制,通过道德评议、荣誉表彰、文明授牌、典型宣讲等方式,赋予先进家庭优先享受村级公益服务等权益;健全约束措施,对违反村规民约的家庭,由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约谈教育,对屡教不改者公开“黑榜”公示,并取消村级评优资格,形成“奖优罚劣”的制度闭环。


厚植文明土壤,破除思想壁垒。通过“正反结合、多维渗透”的宣传策略,一方面依托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宣传红事新办、白事简办的先进典型,曝光大操大办反面案例,批判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陋习;另一方面创新宣传载体,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覆盖面,将村规民约融入广播、板报、文化墙等线下阵地,结合村庄文艺队表演、民俗活动等形式,让文明新风浸润生活。同步推动“移风易俗”进校园,将科学文明、勤俭节约等理念纳入课堂教育,从青少年群体培育新风尚根基。

总之,移风易俗的核心是人,关键在众人参与,只有打破单一的治理思维,形成政府引导、村社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的共治格局,才能让文明新风融入生活。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

来源:云南政协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