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吃晚饭时,她妈妈又在饭桌上声泪俱下地抱怨,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一切,爸爸不理解她的辛苦,而晓妍的成绩也总是令她不满意。
吃完晚饭去小区花园散步,正好碰到对门邻居家的女儿晓妍。
她独自坐在角落里,我能清楚地看到她用衣袖擦拭眼泪。
走过去跟她聊天才知道原因。
原来吃晚饭时,她妈妈又在饭桌上声泪俱下地抱怨,自己为这个家付出了一切,爸爸不理解她的辛苦,而晓妍的成绩也总是令她不满意。
晓妍内心充满了自责与无助,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让妈妈开心。
晓妍说,这样的场景,如同一场噩梦,反复在她的生活中上演。
显然,晓妍已成为妈妈的“情绪垃圾桶”,而她的遭遇,并不是个例。
贴吧上,有个女孩写道:
我从小就是妈妈宣泄情绪的对象。
她总说,如果不是生了我,她早就离开这个家了。
后来我考上了名校,可我还是觉得自己不配快乐。
多少孩子被迫成为父母情绪的“救生圈”,在抱怨、诉苦和道德绑架中,一点点失去安全感?
他们小心翼翼地讨好,战战兢兢地长大,最终带着满身心的伤痕走进成年。
心理学家说,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情绪模板”。
当父母把生活的不如意统统倒给孩子,孩子接住的不是爱,而是沉重的负罪感。
一个孩子最难越过的坎,不是成绩退步,不是父母离婚,而是成为父母情绪的牺牲品。
对孩子情绪价值的过度索取,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巨大阻碍。
知乎网友@浠浠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的经历和晓妍有着惊人的相似。
浠浠的妈妈是全职主妇,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和孩子身上。
本应是温馨的陪伴,却因为妈妈无休止的抱怨,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浠浠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
妈妈知道后,不仅没有安慰她,反而开始了长达几个小时的数落:
“我每天为了你忙里忙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你就用这样的成绩来回报我?”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我怎么这么命苦……”
那一刻,浠浠小小的心灵,被自责和恐惧填满。
每次放学回家,浠浠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触发妈妈的负面情绪。
慢慢地,她变得焦虑不安,对自己极度不自信,安全感严重缺失。
在学校里,她不敢主动和同学交流,总是独来独往。
即使面对喜欢的活动,她也因为害怕失败,而选择退缩。
成年后,她发现自己很难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总是下意识地迎合别人,害怕被抛弃,甚至在工作中也习惯性讨好上司和同事。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父母负面情绪笼罩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情绪和行为,会在上面留下深深的印记。
当父母过度索取情绪价值时,孩子被迫承担了不属于他们的压力,原本应该充满阳光和快乐的时光,就会被阴霾所笼罩。
曾经看过的一本育儿书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
有个男孩,原本性格开朗,成绩优异。
但随着父母工作压力的增大,家里的氛围变得越来越压抑。
父母经常因为琐事争吵,还会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的不如意。
渐渐地,男孩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开始出现厌学情绪。
在学校里,他和同学的关系也变得紧张,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
孩子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父母的情绪状态,直接塑造孩子的心理底色。
如果父母自身能量匮乏,孩子就会被迫成为坏情绪的承担者,甚至误以为“我必须让父母开心,否则就是我的错”。
相反,如果父母能先照顾好自己,让自己的能量充足起来,孩子的世界也会明亮起来。
我的朋友阿敏曾是个焦虑的妈妈,她总担心孩子成绩不好,未来没出息,每天唠叨、施压。
结果孩子越来越沉默,成绩反而下滑。
后来她接触了心理学,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她开始学习情绪管理,不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而是先调整自己的状态。
她还报名了瑜伽课,每周留出时间读书、散步,甚至重新拾起年轻时的绘画爱好。
神奇的是,当她不再紧盯孩子的分数,而是先让自己快乐起来时,孩子的笑容变多了,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
她说:“原来育儿的关键,不是拼命改造孩子,而是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情绪稳定、能量充足的人。”
是啊,父母就像孩子的能量源,当父母自身能量充足时,孩子也能从中汲取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反之,当父母充满负面情绪时,孩子也会被消极的能量所影响。
父母的心态和行为,不仅影响孩子的当下,更会塑造孩子的未来。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身心健康,首先要学会给自己“充电”。
1. 自我觉察,不把孩子当“情绪垃圾桶”
很多父母在不经意间,就把孩子当成了情绪垃圾桶。
例如,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回到家后,看到孩子调皮捣蛋,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将怒火发泄在孩子身上。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父母首先要学会自我觉察。
当情绪即将爆发时,不妨先深呼吸,问问自己:
我现在的情绪,是因为孩子的问题,还是因为自己的压力?
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避免冲动行事。
也可以尝试写情绪日记,或找朋友、心理咨询师倾诉,而不是让孩子承担自己的情绪重量。
2. 课题分离,做好父母的课题
“课题分离”是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重要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要区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不要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要让他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在育儿过程中,父母要明确,孩子有自己的成长道路和课题,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承担一切。
同样,父母也要做好自己的课题,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转嫁给孩子。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孩子的课题。
父母可以给予鼓励和帮助,但不能因为孩子的成绩,而过度焦虑和自责。
而父母自己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是父母自己的课题,不应该让孩子来承受。
只有做好课题分离,父母和孩子才能各自轻松地前行。
3. 最重要的,是先爱自己,把自己的能量池蓄满
飞机上的安全提示告诉我们:“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别人。”
育儿也是如此,只有父母内心丰盈,才能给孩子健康的爱。
可以尝试下面的“蓄能”小方法。
每天留出时间滋养自己:哪怕是10分钟冥想、一杯喜欢的茶、一段散步,都能帮我们恢复能量。
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无论是运动、阅读、画画,还是学习新技能,都能让我们找回生活的热情。
建立自己的社交支持系统:和朋友聚会、参加读书会、加入兴趣社群,别让育儿成为生活的全部。
孩子的世界里,最大的风雨不是成绩差、不是父母离婚,而是最信赖的父母,让他们背负了不该背负的情绪重量。
育儿的道路上,父母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向孩子索取情绪价值,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安全感的成长环境。
当父母学会不断给自己充电蓄能,孩子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走上更广阔的人生之路。
愿你我都能给孩子温暖的阳光和滋润的雨露,而不是狂风暴雨的摧残。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