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零二五年九月,世界规模最大的慕尼黑国际车展成为一场罕见的中欧赛场,在美日车企缺席的情况下,中国车企直面欧洲对手。在约七百家参展商中,一百一十六家来自中国,比二零二三年增加百分之四十,占总参展商七分之一,展示电动车生产商到电池、从智能驾驶到车载电子仪器、自动驾
文︱黄宇翔
德国慕尼黑车展主要舞台几乎被中国车企占据,表现亮丽,展现智能化与各种创意功能,而性价比奇高,引起欧洲汽车生产商和舆论焦虑,但反击乏力。
二零二五年九月,世界规模最大的慕尼黑国际车展成为一场罕见的中欧赛场,在美日车企缺席的情况下,中国车企直面欧洲对手。在约七百家参展商中,一百一十六家来自中国,比二零二三年增加百分之四十,占总参展商七分之一,展示电动车生产商到电池、从智能驾驶到车载电子仪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先进成果,构成了声势浩大的“方阵”。比亚迪、蔚来、小鹏、吉利、长城等带着密集的新车与概念、先进的设计和直接面向欧洲的商业计划登台,主舞台几乎被中国品牌承包。德国汽车界的权威媒体《Auto Bild》甚至以“欢迎来到了中国秀”为题,形容本届慕尼黑车展“史无前例地中国化”。
专注中德双边讯息的“桌面媒体”(Table Media)同样打出标题:“慕尼黑车展二零二五:德国史上最大中国汽车秀”,这既是中国电动车数十年积累的集中展示,成为中国车企进军欧洲的惊奇感叹号,也像是欧洲各界尤其是德国政、产、学、媒的集体警醒时刻。
近年来中国车企内卷严峻,出海市场变成兵家必争之地,今年四月中国电动车平均折扣幅度达到百分之十七,比起去年的百分之四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内的电动车市场进入了“战国时代”,价格战打得震天响,电动车已由广阔的“蓝海”杀成了“红海”,因此与其在国内厮杀,不如出海“降维打击”。如比亚迪海鸥Seagull纯电小车目前在中国售价最低为人民币五万五千八百元(约七千八百美元),仅为该车在欧洲市场(以Dolphin Surf之名贩售)售价的三分之一,售价约两万欧元(约二万三千五百美元),代表中企出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慕尼黑车展在此大背景下成为中国车企的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技术、性价比、本地化”三箭齐发,全面抢占欧洲电动车市场。“同级半价”对欧洲消费者而言极具吸引力,他们在高通胀压力和环保价值的呼唤下,很可能投入中国电动车的怀抱。
中国参展商不止人头与展台面积上占优,更以“可落地的技术+可衡量的产品”定义电动车发展。小鹏一次性带来五款车型,并用飞行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制造话题热度,配合量产车在充电与智驾方面的卖点;长安以高端品牌“深蓝”发布欧洲版纯电车型Deepal S05,宣称搭载固态电池技术,试乘位前排长龙;比亚迪从海豚到腾势几乎“满配登场”,并发布面向欧洲用户的插混旅行车Seal 6 DM-i Touring,宣称综合续航超一千三百公里;零跑汽车也带去全新车型Lafa5和登陆欧洲市场的B10。
同时,比亚迪抛出重磅信号:匈牙利工厂已经投产,二零二八年前在欧洲销售的比亚迪电动车将实现“百分百欧洲制造”,并计划再建第二座欧洲工厂。无论是产能还是品牌造势,这些动作共同释放“在欧洲、长期深耕”的信号,把慕尼黑车展变成中国车企欧洲战略的展示平台。尽管目前欧洲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占率仍停留在百分之十五左右。
在中国电动车强势崛起同时,老牌车企云集的欧洲,尤其是欧洲第一大工业国的德国则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欧盟工业事务专员塞茹尔内数月前直言,欧洲汽车产业正处于“致命危险”之中,“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版图可能不会再把欧洲列入重心”。意大利前总理、曾任欧洲央行行长的德拉吉近年领衔提升欧洲竞争力的研究,去年发表了“德拉吉报告”,他表示,欧洲汽车业在面临巨大压力之际,除了必须快速适应新环境,还要提升工业韧性,以应对中国的竞争。
德国总理默茨在开幕式话锋直指现实:全球汽车竞争加剧,来自中国与美国的压力空前,德国汽车业正经历数十年来最大挑战。他承诺将召集车企与供应商召开汽车峰会,以减税降负、基础设施投资与技术创新来稳住“国运产业”。
德媒普遍承认中国厂商在电驱、智能化、供应链效率上的长足进步,同时又担忧本土产业与就业遭受冲击。《南德意志报》注意到中国品牌“在德国销量尚小却高调铺陈”的反差,指出其“把慕尼黑车展当作欧洲攻势的跳板”。《明镜》以“来自中国的危险物”作比,强调中国品牌不仅凭低价,还开始在豪华与智能领域“直刺腹地”,一旦成功将令奔驰、宝马遭遇“终极羞辱”。财经媒体《商报》直言德系三巨头“如坐针毡”,中国车企的规模效应与产能组织是欧洲当前难以匹敌的。
《法兰克福汇报》借“诺基亚时刻”(指传统手机霸主诺基亚被智能电话取代)警示:若忽视范式转换,被颠覆并非杞人忧天。舆论关键词在“性价比\技术领先\倾销疑云\产业安全”之间摇摆,折射欧洲社会的复杂心理——既想要更高性价比的产品,也害怕传统优势与岗位被侵蚀。
德中合作以求生存在竞争压力下,德系车企今年终于推出认真的回答。中国汽车洞察(Sino Auto Insights)常务董事涂乐就指出欧洲汽车制造商今年推出了多款新车型,这源于两年前因缺乏新品应对中国车企冲击而获得的教训,开始认真面对中国对手。
各德国车企纷纷推出新车型反攻,大众汽车亮相入门级电动车ID.EVERY 1,目标把价格降到两万欧元,与比亚迪的“海豚”相若,明显对标中国品牌在低价区间的猛攻,预计该车将在二零二七年上市;宝马给出接近量产的“Neue Klasse(新世代)”平台的回应,以成本优化对标特斯拉与中国对手;奔驰强调高效技术与品牌溢价,不愿以“盲降价”换量,奔驰技术总监沙弗甚至说“我们已经在电动车领域跻身顶尖行列,因此我们无需惧怕中国”,但同时又说正在与其大陆开发团队合作,以降低成本。
近年,德企在开放合作上明显加速:大众投资七亿美元入股小鹏并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中档电动车;宝马“新世代”平台广泛引入宁德时代等供应链;奔驰深化与吉利等合作,并被传考虑引入比亚迪电池。“自研突围+中方取经”已成为德企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的现实解法。
中国电动车的全球攻势建立在国内激烈价格战和政策扶持之上,欧洲认为中国以“补贴式扩张”扭曲市场,并已启动反补贴调查,隐然筑起贸易保护的壁垒。
欧洲面对去工业化风险
汽车业是欧洲尤其德国的经济支柱,慕尼黑车展上中国车企的亮丽表现已然让欧洲陷入深深的焦虑。中国车企持续扩大在欧洲市占率,欧洲车企的生存空间就会被挤压,而部分德企又借助中国低成本产能加剧外移,将会使欧洲尤其是德国自俄乌战争后发生的“去工业化”越演越烈。
来源:黄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