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世界很大,人类历史也长得看不到头。把历史翻来覆去看,总有人问,哪几个帝王改变了人类的路?有媒体说过,影响最大那十八个人,榜单里竟然有三位中国皇帝——秦始皇、成吉思汗和隋文帝。这算是“人多势众”的结果么?还是中国历朝真的有点不一样?先别着急,慢慢来说!
现在世界很大,人类历史也长得看不到头。把历史翻来覆去看,总有人问,哪几个帝王改变了人类的路?有媒体说过,影响最大那十八个人,榜单里竟然有三位中国皇帝——秦始皇、成吉思汗和隋文帝。这算是“人多势众”的结果么?还是中国历朝真的有点不一样?先别着急,慢慢来说!
这份榜单里的第一位,就是秦始皇。六国一统,天下进入中央集权的时代。衡量、铜钱、汉字通用,把方言写成规矩字也算是一桩事。长城、驰道、水渠齐上阵,光是修这些,后世的政权花了多少力气?他要不是焦虑权势,也舍得把坑杀儒生当作家常便饭?但统一后暴政,却还是引发大乱,啊,有时候一个人的决定未必能掌控后果。问题总比答案快。
成吉思汗后于秦始皇千年,却偏又和他重合在雁门关外的风声中。蒙古部族原为草原纠结的碎片,他一鼓作气,弯弓搭箭,把整个草原捏成大蒙古国。说“拓展边疆”,其实是四处征讨,杀伐决断之狠,欧亚大陆那时哀鸿遍野。可他也愿意用新的人才治国,出使西域,采纳各族智慧技术,贸易交流走路越来越宽。经济振兴、军事压境,这一套组合拳,同期的欧洲都慌成狗。可蒙古没留下成文法典,有人称赞他们“胸怀世界”,也有人说那是野蛮人逆袭?历史本身好像也拿不准!
隋文帝听着没啥霸气,却恰恰是个救火队长。南北朝分裂四百余年,正当中乱作一团。他把这些家族、门阀统筹起来,硬是把中国整合。科举、府兵、均田,重建一切该有的秩序。修了大运河,把漕运编成线,南粮北调,江北成了粮仓。可隋朝二世而亡,隋炀帝激进,劳民伤财,动荡又起。是否伟业一定能撑住江山,没有定数。历史的掌舵人,也架不住浪急风高,螳臂当车。
三位中国帝王拼进前十八,究竟是基于什么坐标?对外,不说周边邻国都风雨飘摇,东亚、欧亚无不被波及。对内,制度才是底气,文明的粘连注定了变化总是跟着人开的。难道只有中国皇帝才能改变大势?榜单上还有奥古斯都、凯撒、威廉公爵、查理曼、彼得大帝这些名字。罗马和英格兰、法兰克、俄国,都曾自称“文明之主”。但他们做的一些事,比如法律整合、军事征服、建立治理秩序,道路也相似,说穿了,就是“谁能改命、谁能立规矩谁坐庄”。
亚历山大东征,带回不只是马其顿的荣耀。希腊文化往东流入波斯、印度,科技艺术不声不响地东移。拿破仑崛起,法国人短暂疯魔,一夜间变革欧洲各国疆界和法典。“征服天下”,有时候不是用刺刀这么直接,而是悄悄进了语言制度里。每个人选择的路,结果必不会只有一条。真的有“英雄成于时势”,但没人保证他们摧毁的时代会更好。
有时候帝王在位置上,自己也茫然失措吧?权势可以让人日夜警醒。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起初想要统一思想,可与此同时,也在消解多元文化,削得太狠、容易反噬。成吉思汗重用各族,不设壁垒,促进更广交流,却也让管理的碎片难以统一。隋文帝大运河让经济联动,却加重东西矛盾。这些操作虽前无古人,到头来却留下宽广断层,谁能说得清对错?!
有些时候我甚至觉得,历史给出的高光时刻都是半成品。彼得大帝西化俄国,生搬硬套,国内老贵族闹得鸡飞狗跳,国力虽然大增,但也遗留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查士丁尼试图恢复罗马荣光,他血腥镇压叛乱不惜人力物力,结果帝国依旧断裂。要说这些帝王最成功哪个,我不敢说,有云开雾散,也有电闪雷鸣。什么时候功绩带来的“负担”,比失误还难。
至于榜单上的伊丽莎白一世或者伊莎贝拉,这两位女杰本就没打算和男人争。一个保住英国海权,造出世界大帝国雏形;一个统一西班牙,催生帝国,外加资助哥伦布远航。她们靠铁腕和魄力,还有适时的妥协,政策转圜拉满,谁说女性不能在男权历史书里定江山。
人对比动物,大概在于建构秩序、管理社会。有了帝王,这种集中式权力就放大千百倍。王权的选择与后果,有时简单粗暴,有时令人琢磨。榜单中美尼斯也好、居鲁士大帝也罢,他们所作所为,往往不止一次被后人拿出来炒冷饭,但新材料一翻,评说立场又变。查理曼被视为“欧洲之父”,后来人却常因宗教冲突拿他不当回事。真真假假,谁能全信?
现在网络消息特别快。有最新统计表明,全网有关“秦始皇”历史类短视频讨论量在2023年超12.8亿,转发评论高达400万条。而“成吉思汗”相关搜索指数年增长13%。观众多是90后、00后,这群人也懒得去管他帝王是圣人还是魔王——只问到底谁对我们生活还有影响。这和几十年前比,评价标准完全换了?很难说得清,那些被选进18人的人是不是靠得住。
假如说,18位帝王里,中国皇帝之所以如此突出,是不是仅仅因为疆域大,底子厚?有人说这是几千年家国理念和天命崇拜的结果。也有人讲,纯属运气,谁碰上乱世谁出头。榜单权威不权威,在学者圈子也三天一小吵。历史资料录像馆,对于每一条史实都查了又查,反转已成常态。这时候我也疑惑,有些帝王的影响,后来被调高了,有的反倒被忽视。这道理,哪来那么绝对的黑白?
当然,有些事现在查得出底细。比如隋大运河至今仍是国民经济动脉,每年南北运输量占全国总物流的1/6。成吉思汗时期,国际贸易通道甚至达到现代丝绸之路覆盖的80%。秦始皇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虽几度更迭,如今仍是标准体系的基础。所以无论学者怎么争论,这类实际制度遗产,都没法抹掉。
回头再说,“影响世界”的话语权,不断在变化。从马其顿到英格兰,从波斯到中原,18位帝王的功罪始终要被后人翻来覆去。时代一变,他们的历史意义就得重估。谁能代表某个时代?或许只有时间自己能说清。
最终,把历史拉直来看,一代代帝王在风雨中各有选择——有的创制新制,有的推翻旧规,有的留下难题。一纸榜单能评到几何?没人能说确。
时代太快,帝王的高光总有盲点。人们总想攀比到底谁最厉害,谁改变了历史。却忽略了,每一次大转折,背后不只是个人意志,更是无数选择,一场场偶然。哪里有“完美的定论”?可能更没有。
路还很长。世界上的帝王和百姓,谁成就了谁?也许答案本来就复杂。
来源:兜兜有米一点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