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知道了霍英东老爷子的灵柩,凭什么可以覆盖国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4 04:24 3

摘要:一边是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全面禁运,一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急需医疗物资的志愿军。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1951年冬日的黄昏,一艘破旧货轮晃荡在南海波涛之上。

甲板上立着一位身形瘦削了的青年,他目光默默注视着装满了药品箱的船舱

此刻他紧握船舷,船底装载的不仅是盘尼西林,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这个26岁的男子,就是霍英东。

倘若货物被港英政府查获,等待他的将是20年牢狱之灾。

但他毫不退缩,因为此刻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海域,正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

一边是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全面禁运,一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急需医疗物资的志愿军。

在这片被封锁的海域上,究竟能不能撕开一道缝隙?

回溯20年前,霍英东其实只是香港最为普通的生活在水上的人家子弟。

这些被上流社会鄙称为“水流柴”的底层民众,生活在维多利亚港湾的船只之上,连能落脚的陆地都不曾拥有。

七岁的霍英东,光着脚于狭窄的舢板上奔行;在饥饿的时候,他还会捡拾码头上掉落的米粒以填饱肚子。

家中仅有父亲的那艘小驳船用以维持生计。而且遇上台风天的时候,全家人经常会面临断炊的情况。

但命运偏爱捉弄弱者。

霍英东十二岁那年,父亲被确诊为淋巴癌,而且无法出海,两个哥哥便接替父亲来驾船谋生。

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海难,吞噬了两位兄长的生命。

短短两个月后,父亲也离世而去。

刘三,霍英东的母亲变卖了家中仅剩的驳船,带着霍英东姐弟几人搬进了香港湾仔的贫民窟。

潮湿漏雨的棚屋里,还有隔壁患有肺结核的邻居不时咳嗽,疾病的阴影如影随形。

1941年,日军铁蹄踏入香港。

十六岁的霍英东去当了一名烧煤工,他希望能够以此减轻母亲肩上的负担。

但他瘦小的身躯,甚至连铲煤的工具都端不稳,在被工头辱骂之后,很快就遭到了解雇。

辗转至糖厂做学徒,每天要工作十二小时之多,而且双手时常会被灼伤,不过即便如此,他却也不曾吭一声。

之后又被日本军营强征至机场做苦力,而且连轴转长达十八小时,当饿到昏厥之时,居然还会被监工用鞭子抽打,并且会被浇冷水“清醒”。

这些年少的苦难,就像淬火这个过程一样,使他的内心越发变得坚韧。

战后的香港,经济十分萧条。1948年,霍英东偶然间听闻,有药商出高价收购海人草,每担价值200港元,这可是相当于他半年的劳工收入呢。

商机稍纵即逝,他立刻组织了百余人的船队,远赴东沙岛,打捞这种珍稀海藻。

但船队刚出珠江口就遭遇风暴。

别人惊慌失措之际,霍英东指挥船员把缆绳系在腰间,接下来跳入海中去固定船体,他自己更是带头置身于冰冷的海水之中,连续浸泡了六小时之久,从而致使左耳永久性失聪。

随后又一次台风来袭,他与工人们在那滔天般的巨浪之中,漂泊了长达十二小时之久,差点儿就葬身于鱼腹之中。

后来又有船员图谋不轨,夜袭补给舱,他手持鱼叉,震慑住了众人,并且当场立下誓言:“要死的话,我先死;要活的话,一起活!”

九月返航之际,船上装载着180担海人草,不过途中竟然又遭遇了海盗的追击。

霍英东果断地,令人把剩余的日本罐头抛入海中以引开追兵,与此同时点燃硫磺来制造毒烟屏障,就这样成功地脱险了。

九死一生带回的货物,回港后却被无良药商压价至每担80港元。

面对这样的局势,他没有屈服,而是将海人草分成一个个小包,接着就直接把它们送到了澳门的中药店。

最终每担的平均售价达到了150港元,一共赚了27万港元,这个数额几乎和当时300名工人一年的收入总和一样多。

这次冒险,不仅带来了财富,而且还让他结识了澳门的爱国商人何贤。

正是何贤告诉他,新中国百废待兴,抗美援朝战场急需物资。

霍英东历经百日航海冒险,早已把南海航线的规律摸得清清楚楚,这次航行呢,虽然危险系数比捕捞海人草高出了好多倍,但是他深深明白,曾经吃过亡国奴的苦,心里自然而然就有了为百姓扛起重任的那份责任。

夜幕降临,十几艘经过改装的铁壳船悄然离港。

在货舱的夹层中,偷偷地放置着汽油桶。而甲板下面压着药品箱。

遇到盘查之时,水手们掀开表层所铺设着的咸鱼,那股腐臭的味道,熏得英国巡检官连忙捂住鼻子,而后便快速地离开了。

霍英东就这样用他的智慧,为新中国,打开了一条海上的生命线。

三年时间里,霍家船队,执行了超过百次的运输任务。

1953年,朝鲜停战后;内地重建亟需橡胶、轮胎机床等工业物资,而西方对华禁运依然十分严格。

霍英东的船队继续承担着秘密运输的使命,并且单次货物载重增加到了300吨。

一次凌晨三点多的时候,船队行驶至桂山岛与东澳岛之间的水道,突然遭到了两艘英国军舰的夹击。

霍英东留意到,英舰的航迹显得有些异样,随即下达命令,决定舍弃货物而保全人员,他们把橡胶捆绑成一个个浮筏以便备用。

接着他亲手操起舵轮,撞向了暗礁区域,以此制造出了“触礁而沉没”的这般假象;而后他又指挥着船员们携带着浮筏纵身跳入海中。

这正是“水流柴”世代所积累的潮汐方面的知识的运用,——船员们凭借着潮汐的规律,顺利地漂流到了澳门的水域。

老船员林大富,2003年接受采访时回忆:东哥突然转舵撞向鬼礁,浪头把船拍得吱呀响,我们抱着浮筏,跳海时听见英国兵在喊“中国人疯了”。

另一位船员林水福也曾回忆:"英军巡逻艇扫射,子弹打穿货舱,有一发甚至擦着霍先生的头皮飞过。

霍英东晚年之际曾发出感慨:“那时候哪里还能够顾及得上去算账呢?”

看着接货人,眼眶发红,跟我握手,比赚那千万银两都更值当。

这句话道出了他一生的价值观: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2023年12月2日,霍英东纪念馆正式开馆,由长子霍震霆主持开馆仪式。

馆内两件展品格外引人注目:抗美援朝时期霍英东的亲笔航海日志,以及港英政府1952年发布的通缉令复制件。

这两件物品,见证了一个商人究竟是如何在那历史的至关重要的时刻,毅然决然地选择站在了民族大义的那一边。

霍英东的人生历程,就像《霍英东全传》里提及的那样:“商人能载舟运货,亦能载国运。

他从贫民窟走来,历经了生活诸多的磨砺,最终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在商海中航行,老一辈人常说:"既要会看罗盘,更要认得准北斗星。

罗盘指向的是利益,而北斗星则指引着一个民族的方向。

霍英东的一生,正是在利益与责任的天平上,始终保持着对"北斗星"的忠诚。

霍英东的传奇人生,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民族的脊梁

来源:鸿毛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