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祸启示——造车,是必须长怀敬畏之心的苦难旅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1 14:02 2

摘要:4月4日,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池祁段,现场施工已结束,警示牌和锥桶也已撤走,除了附近电子屏轮播提醒着“慎用智能辅助驾驶”,其他痕迹已看不出这里发生过一起惨烈事故。

4月4日,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池祁段,现场施工已结束,警示牌和锥桶也已撤走,除了附近电子屏轮播提醒着“慎用智能辅助驾驶”,其他痕迹已看不出这里发生过一起惨烈事故。

5天前,23岁的女大学生小罗开着一辆小米SU7,与两名女同学出发前往360多公里外的安徽池州,参加次日的事业编制考试。晚上7时,三名女同学启程,如果一切顺利,将在当晚11时抵达。

10时27分,车上的NOA被激活,车辆切换到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按照116km/h开始行驶。

10时44分,NOA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并发出减速请求,开始自动降速。

两秒钟后,NOA被接管,司机开始手动控制车辆:事后小米记录显示,司机先是一边往左打了方向盘,一边踩刹车,接着又往右打了方向盘,同时踩刹车。然而车辆依然不受控制以约97km/h的时速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几乎与此同时,车辆起火爆燃。最终三名女生均不幸遇难。

这场事故被称为“小米造车时代第一案”。随着爆炸声起,一起粉碎的,还有人们对智能驾驶的“滤镜”。AI时代,当外界无数次鼓吹技术革命、智能解放双手时,这场车祸给了一记耳光:没有任何智能,比我们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更可靠。

两秒即逝的生机

事发20分钟后,120就赶到了现场。三名女生中,只有一名后座女生被救出。根据一位自称当时在事发现场的网友说,当时车门打不开,只能用铁棍敲碎了玻璃。但经过紧急抢救后,这名女生依旧没有活下来。

另外两名女生则更惨烈。根据驾驶员小罗的母亲所说,女儿当时已被“烧到碳化”。另一名女生也差不多。120的医生说,他们赶到的时候,除了被救出的那个女生,其余两人已经烧“没了”。

换而言之,这场车祸之所以如此惨烈,并非因为高速撞到障碍物,而是撞击之后的快速爆炸燃烧。

根据小米事后出具的记录,留给驾驶者反应的时间只有两秒:因为仅仅两秒后,车辆就撞上了路边的水泥桩。

撞击两分钟后的22时46分,身为车主、手机连接车机系统的小罗男友就收到提示,当即给小罗发信息:“快停车,你车爆了。”但不再有回应。也就是说,三位受害者当时可能就已经失去意识甚至生命。

造成这场车祸的重要因素有三:无法打开的车门、快速燃爆的电池和没有响应的辅助驾驶系统。

为什么车门打不开?根据专业人士推测,车辆被激烈撞击后,因为车速太快,车内线束被撞断导致解锁信号无法传输,也有可能是保证信号传输的蓄电池或备用电池遭受撞击后无法工作,信号也无法传输。以上两点都可能导致车辆解锁动作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车内人员使用车辆配备的破窗工具通过物理破窗逃生。

为什么电池那么快爆炸?据悉,锂电池具有电解液易燃、热失控风险高的特点。这也导致电车容易爆炸,且是业内至今都无法攻克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智驾系统关键时候不响应?小米官方至今给出的答案都是:“具体不明,正在调查。”事后有相关人士给出了种种解释,比如实验室撞击速度与实际车速不一致,比如小米的AEB系统对“施工路障的识别成功率不足60%”等,种种原因都暴露了智驾系统落地真实生活场景的无力。

无论造成以上功能失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号称能够解放双手的智驾系统,根本没有达到“技术革命”的地步,反而一大半是商家包装出来的产物。无事则已,一旦出事就“处处都是问题”。

需要重拾的敬畏之心

小罗的母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女儿对智能驾驶充满信任,多次告诉她智能驾驶“方便、安全”。她曾告诫女儿,现在技术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自己开才放心,“我说她以后一定会后悔,她还反驳我,说有各种(证明安全)的依据”。

为什么用户会如此信任智驾系统?

当L2横空出世之后,一度被车企们冠上“自动驾驶”的名号。为了弱化其“神化智驾”的作用,工信部明令禁止在乘用车上使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的表述。

然而,取而代之的是车企用大量“身体力行”的行动演示智驾功能。翻阅大量车企的宣讲可以看到,不少车企高管们公开夸大L2能力、错误示范早已不是个例。“上班路上处理邮件”“一边开车一边开会”“相当于请了代驾”等措辞,几乎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还直播过“解放双手开车”的实况。

当以上这些场景数百次被重复上演,让用户对“辅助驾驶”产生如“自动驾驶”般的技术幻觉与盲目信任。这极大弱化了驾驶员对汽车的掌控权。

当前AI时代,当人工智能已经在取代很多人类的工作,当人们每天都要利用人工智能软件解决问题,当人们每天都习惯与人工智能对话,这也给了我们一个错觉:仿佛不会用人工智能不去用智能系统成了落伍的表现。

2024年上半年,我国L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为55.7%。今年,比亚迪掀起“智驾平权”运动,高速领航功能已经下探到10万元车型。

“在强力的营销包装之下,智能驾驶不仅成了汽车技术先进与否的标志,还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有评论如此说。

于是人们忘记了辅助驾驶功能的初衷:是为了辅助人类驾驶员开车,减少因疲劳驾驶、分心导致的事故概率,而不是将驾驶员取而代之。

对于车企,这场车祸敲响了警钟:我们并非要求车企生产永不会爆炸的电池、永不会出事故的车。相比起技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不要在卖车时鼓吹一切皆可解放,出事时就强调“系统无法替代人类判断,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

调查还在进行。无论结果如何,请造车人们谨记:造车,注定是一场充满敬畏之心的苦难旅程,因为丢失敬畏之心所付出的代价,没有人可以承担。

来源:影透玉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