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等待 “镜面”少年重启心“门” |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7小时高难度手术助力罕见先心病患儿重获新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8 08:36 1

摘要:而这得益于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中心完成的一台极高难度手术。8月27日,在粘连严重、结构全部反位的“镜面心脏”上,邹承伟教授、乔彬教授带领团队用七个小时为小林开胸修复,一次性置换多个瓣膜,彻底解决返流问题,将小林从心力衰竭的边缘拉回。

9月17日,小林(化名)康复出院。历经二十多天的治疗,他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心”生。这一刻,他等待了十四年。

而这得益于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中心完成的一台极高难度手术。8月27日,在粘连严重、结构全部反位的“镜面心脏”上,邹承伟教授、乔彬教授带领团队用七个小时为小林开胸修复,一次性置换多个瓣膜,彻底解决返流问题,将小林从心力衰竭的边缘拉回。

手术艰难开局

在反位的“心门”中精细拆解

由于此前经历过两次开胸手术,小林的心脏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主刀医生需小心翼翼地层层分离,才能暴露心脏。更特殊的是,他是一名“镜像右位心”患者——心脏不在左胸,而在右侧,所有心房、心室和大血管布局与常人左右相反。

在这例“反位心脏”上完成手术,相当于要求医生“镜像操作”,每一个动作都需在反向空间中精准判断。不仅手术视野完全不同,器械进入的角度、缝合的方向,甚至打结的左右手配合,全部需要实时逆向思维。这对主刀医生的空间感知、手眼协调及团队配合提出了近乎极致的挑战。

建立体外循环后,“人工心肺机”暂时接管心、肺功能,心脏暂停跳动。医生们在“静止的镜中世界”里开始精细操作:切除病变严重的肺动脉瓣、二尖瓣及三尖瓣,置入人工瓣膜,同时加宽右室流出道,从根本上解决血液大量返流的问题。七个多小时里,手术团队在毫米之间穿行、缝合,步步谨慎,如履薄冰。

出生即遇“心”挑战

两次手术艰难闯关

小林的故事,始于2010年。出生不久,他便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1岁时的心血管造影揭示出令人揪心的真相:镜像右位心、法洛四联症、肺动脉闭锁、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脏联合畸形。

他先后两次开胸手术:1岁时接受体-肺分流术,通过在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搭建一条“人工通道”,改善缺氧;3岁时完成法洛四联症心内矫治术,修补心室缺损、房间隔缺损,并扩宽了肺动脉。两次手术保证了小林正常的成长发育。但随着年龄增长,活动后仍常常出现憋喘、呼吸困难,耐力远不如同龄孩子,心脏多个瓣膜出现重度返流,“心门”开始失守……

2025年,心功能严重下降的小林来到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中心。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他不仅心脏长在右边(镜像右位心),更面临肺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多个瓣膜发育不良,导致重度返流——相当于心脏里好几扇“门”都关不严,血液大量倒流,心脏负荷极重。经过多学科会诊与周密的手术评估,为迅速阻断病情进展、改善心功能,心脏大血管外科中心专家团队第一时间为小林制定了手术方案并顺利实施。

体系支撑团队作战

为“心”保驾护航

这类“三次开胸+镜面心”手术,在心外科领域属于极高风险。其成功不仅依赖主刀医生的精湛技艺,更离不开整个医疗体系的支撑。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中心凭借强大的多学科协作平台,深度整合成人心脏外科、小儿心脏外科、心内科、麻醉、重症医学、体外循环、影像及介入治疗等多个亚专业,打造了国内先进的“无缝衔接专科平台”。高端体外循环机、三维心脏彩超、麻醉工作站、中央监护系统、体外膜肺氧合(ECMO)、心室辅助装置(LVAD)、实时血流监测系统等先进设备为手术提供了坚实后盾。

而比设备更重要的,是团队之间经年累月磨合出的信任与默契。“高效源于磨合,成功基于体系。”乔彬教授表示,正是这种深度融合的医护体系,集全院优势资源于一体、堪比“专科医院”的建制模式,让团队在瞬息万变的手术中稳健应对,始终保持高成功率和高生存率,为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庭带去健康的希望。

如今,小林顺利出院。那颗曾经徘徊在衰竭边缘的“镜面心”,终于再次有力地跳动。

来源:山东省耳鼻喉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