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的处世哲学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18:39 2

摘要:这档节目播出后,因为白岩松上面这些话,各大视频网站很快就充满了对白岩松的声讨和谴责,特别是引起众多年轻网友对他的强烈反感,指责他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理解年轻人的焦虑。

2021年,白岩松在主持一档对话栏目时,一位在场大学生向他提问:您如何看待当代年轻人面对社会压力、高房价的无能为力。

白岩松站在过来人立场上,对年轻人进行了说教,并用反问的语气回道:

“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到处随便找,然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后只要喜欢的女孩跟她一追求就OK?不会吧,不会吧。”

没想到这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导致白岩松受到的影响至今还没有消除。

来自网上的反对声音

这档节目播出后,因为白岩松上面这些话,各大视频网站很快就充满了对白岩松的声讨和谴责,特别是引起众多年轻网友对他的强烈反感,指责他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理解年轻人的焦虑。

有人反驳白岩松,你毕业时工作包分配,现在工作顺、收入高,有房有车,儿子在国外读书,妻子温柔漂亮,你当然没有任何压力了。

还有一位网友假设道,如果将你的工资砍掉一半,你也从基层开始奋斗,贷款买房分期还款,然后早九晚五挤地铁,你还会说出这样的话吗?

关于白岩松“不会吧”的反感情绪在网络蔓延开来,认为白岩松不理解年轻人,还被贴上了“高高在上”“不食肉糜”的既得利益者标签。

更有人以走下神坛来形容白岩松这次的“人设崩塌”。

作为央视“国民级”主持人,白岩松素以思想敏锐、观点深刻为人所称道。而白岩松这次的“失语”,对他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主流媒体新闻节目中,主持人有着鲜明的角色定位,彰显着独特的个性,经常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能引起轰动。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快速发展,自媒体遍地开花,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网络上发表观点,也有机会影响舆论。

同时,新一代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体感受和独立思考,对以往新闻节目“宏大叙事”方式已经难以产生共鸣。面对就业、住房、结婚、生育、消费等压力,年轻人更需要理解和关注,而不是说教和批评。

因此,主持人的新闻用语应当与时俱进,充分考虑新生代观众的现实需求。否则,难免会再次发生类似的网暴事件。

对处世哲学的质疑

在大家的批评声中,白岩松也开始反思,并曾为此回应“我和那些骂我的人站在一起”。

他说:房价超涨,就跟普通人没啥关系了,反正也买不起。就业、教育、医疗的压力,使得年轻人觉得连自己都很难照顾,而且疲于奔命,还怎么结婚和抚养下一代。只有社会变成对年轻人友善的社会,我们的问题才能慢慢的改变!”

著名作家王朔曾经批评白岩松虚伪,他认为白岩松做节目时严肃、认真的形象,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担忧和深思,“根本就是矫揉造作”。他觉得白岩松那些所谓的“为民请命”和“关心疾苦”,只是照本宣科,“根本没有什么个人看法。”“但在姿态上却表现得挺自尊。”

这些评价让白岩松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以至于有人怀疑他的真实人品,曾经让他长时间一蹶不振。

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白岩松在一档体育评论节目里,认为跳水运动员全红婵的夺冠存在一定侥幸成分,因为在前四轮跳水比赛中,全红婵并未处于领先位置,反而一直落后于队友陈芋汐。直到最后一跳,全红婵才以一个高难度动作夺得满分,才最终反超陈芋汐夺得金牌。

这些话再一次引发争议,很多网友认为他对年轻运动员的付出不够尊重,对年轻人不够理解。

对白岩松质疑全红婵的言论,有网友回怼道:我们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些人因为心理素质不太稳定或者怯场,往往就是“台上一分钟”没有发挥好,但我们就可以因此抹杀她台下的十年功吗?而且全红婵才16岁,我们能苛刻要求一个16岁的孩子有着怎样的心理素质?

之后,白岩松又在一档节目中公开向全红婵道歉,承认自己之前存在言语不当,缺少换位思考。

可以说,这时白岩松仍然没有从“脱离实际,高高在上”的负面评价中走出来。

作为聚光灯最多的央视主持人之一,白岩松其实和体制内许多媒体人一样,处事方式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选择。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不可能像王朔一样可以信马由缰,过后不用负太多责任。白岩松则必须考虑多重影响,不同场合,谨慎发言。

2025年两会期间,白岩松呼吁停止用“啃老”批判年轻人,社会应主动减负,他认为年轻人是“弱势群体”,建议提高年轻人个税起征点。因此,白岩松成功实现口碑逆袭,恢复了人们心中那个有良知媒体人的形象。

白岩松多次前后观点不一致,也显示了他面对舆论时的态度和立场的调整。

白岩松的处事方式,并非是他个人问题,也体现出当下媒体人的集体困境。自己的观点首先要在更大的环境中经受验证,又要在面对基层普通民众时被认同和接受。

而当前社会舆情的分裂客观存在。作为一名主流媒体人,要一只手擎起时代之需,另一只手挽起民众手臂;既能展现个人的精彩,又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对白岩松这样的知名人士无可推卸。

在有限的空间内,处事方式的无奈选择,与其说是一种悲哀,不如说是在时代旋涡中挣扎的痛苦。

白岩松的挣扎

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一个普通家庭,很小便失去父亲,过早就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贫困的生活让他常常连一日三餐都难以保障,但这也更激发出他改变命运的决心。他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来转入中央电视台工作,开启了他的荧屏生涯。

刚刚参加工作的白岩松,勤奋、用心,是一个积极热血的职场青年。

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三十多年里,白岩松参与创办了《东方时空》、《东方之子》等栏目;参与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三峡大坝截流、国庆五十周年庆典、伦敦奥运会开闭幕式等重大事件的直播;主持过《新闻周刊》、《新闻1+1》等节目;获得过“华语主持群星会年度终身成就奖”等奖项,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目前是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为顶流媒体央视的主持人和编导,表面的光鲜亮丽,难掩背后职场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没有强大的心理根本扛不住。白岩松说,曾经“我晚上睡不着,到了床上也就眯了三四个小时,半夜的时候像是被猫吵醒一样,严重的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个白板,啥都没有,也没啥意思,甚至一度想过寻短见。”

他自爆曾经抑郁5年,有三次想不开要自杀。

但很庆幸,白岩松在35岁时,读《道德经》救醒了他,其中一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让他人生豁然开朗。

《道德经》曾经因为其主张过于消极和悲观,倡导隐忍、曲折、圆滑的处事哲学,被认为是统治者麻痹人民群众的精神鸦片,受到广泛批判。

但是现代人则认为,《道德经》里面强调了平衡、和谐、自然、和平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具有积极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指导价值。

白岩松更是把《道德经》视为“生命之书”,在他陷入思想抑郁之际,在精神上拯救了他。

他说:《道德经》的深邃思想和独特的道德观点,帮助我深化了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它提醒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并在面对困难时,始终保持镇定和冷静。通过《道德经》,我学会了如何以一种平和、自然的态度看待世界,并用老子所倡导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它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准则。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坚守自己的原则,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从中获得成长的机会。

1968年出生的白岩松,如今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相信他对人生处事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位居全球出版发行量第二位,仅次于《圣经》的《道德经》,其中蕴含众多妙不可言的处世之道。既然白岩松将其视为生命之书,从中也可以对他的处世哲学管中窥豹,……。

参考文献

知乎:白岩松是如何翻车的

热点新闻:白岩松彻底翻车!说了3个字引全网怒骂,我却看到了年轻人最理智的一面

来源:作家杨文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