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19:58 1

摘要:几年前,董宇辉从一名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转型为主播,却在直播间里被嘲讽、被误解,销量惨淡,一度怀疑人生。

几年前,董宇辉从一名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转型为主播,却在直播间里被嘲讽、被误解,销量惨淡,一度怀疑人生。

那段日子,他形容自己“面目可憎”。

可他没有沉沦。在没有观众的直播间里,他开始讲历史,讲文学,讲那些曾给予他力量的诗词歌赋。

从苏东坡的豁达,到杜甫的悲悯,再到《百年孤独》的宿命……他把人生的苦涩,都化作了书中的智慧与远方。

然后,他火了。

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长相平平的年轻人,灵魂里竟然藏着一个如此广阔的世界。

董宇辉的故事,恰恰回答了一个我们问了无数遍的问题:人,为什么要读书?

因为读书,是一场灵魂的壮游。在他人的生命里照见自己,在思想的碰撞中丰盈精神。

在这个信息爆炸,却又精神匮乏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一场壮游。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5本。

我们刷着短视频,追着热搜,却离那个能安放灵魂的内在世界越来越远。

或许,是时候停下来,打开一本书,开启属于你自己的灵魂之旅了。

01

菲茨杰拉德说:“读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在于,你会发现你的渴望是普遍的渴望。”

现代人的孤独,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卡顿感”。

明明朋友圈热闹非凡,内心却空空荡荡;明明想找人倾诉,话到嘴边又觉得“说了也没人懂”。

你以为自己是天底下最拧巴、最不幸的人?

其实,你那些深夜辗转的心事,那些难以启齿的脆弱,早已被无数灵魂经历并书写。

演员胡歌的人生,曾因一场车祸坠入深渊。

身体的创伤,容貌的改变,事业的停滞,让他一度陷入巨大的痛苦和迷茫。

在他最黑暗的日子里,是书籍陪他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他在书中读到关于存在、关于痛苦、关于选择的思辨,仿佛与另一个时空的智者对话。

他后来在《朗读者》节目中坦言,阅读让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让他明白“皮囊坏了,就用思想去填满它”。

书本,成了他在黑暗中的一扇窗,让他知道自己并非孤身一人在与命运搏斗。

再想想苏东坡。

一生三起三落,被一贬再贬,最远被流放到海南儋州,那在当时可是“蛮荒之地”。

朋友离散,亲人远隔,那份孤独与凄凉,换作你我,可能早就崩溃了。

他怎么办?他一头扎进书里。

在黄州,他读庄子,写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儋州,他读陶渊明,找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把流放地活成了精神故乡。

读书,就是让你在某个瞬间,与书中的某句话、某个人物、某段命运迎头相撞,然后恍然大悟:原来你也在这里。

那一刻,孤独被打破,灵魂有了回响。

02

培根有句名言:

“读书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我们每天被多少信息裹挟?

热搜上的反转新闻,朋友圈里的“专家建议”,短视频里的“成功学捷径”……

一不小心,就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情绪的收割机。

为什么有的人总能保持清醒,不被带节奏?而有的人却像墙头草,风一吹就倒?

区别就在于,你的脑子里有没有一块叫“独立思考”的磨刀石。而读书,就是打磨它的最好方式。

说到这,就必须提巴菲特和他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

在风云变幻的投资市场,他们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成功,避开一个又一个泡沫?

答案不在金融教科书里,而在芒格推崇的“多元思维模型”里。

这个模型的精髓,就是从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各种不同学科的经典书籍中,汲取最底层的智慧。

比如,从心理学著作中,他们学到了如何警惕“社会认同”倾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众心理”。

正因如此,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疯狂的时候,当所有人都冲进去“淘金”时,巴菲特和芒格却因为看不懂那些公司的盈利模式而选择按兵不动。

当时他们被嘲笑“过时了”,但后来的崩盘证明了他们的远见。

这份定力,正是源于被无数经典磨砺出的理性与洞察。

反观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成了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描述的“群体中的一员”?

网络上一个热点事件爆发,我们看到片面的信息就义愤填膺,化身正义使者去“网暴”当事人;几天后,事件反转,我们又掉转枪口,涌向另一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贡献了流量,宣泄了情绪,唯独没有动用自己的大脑。

真正的读书,不是让你记住几句名言金句去发朋友圈,而是让别人的思想成为你认知的“磨刀石”,磨去浮躁,炼出明辨是非的能力。

它让你在听到一种声音时,会习惯性地去寻找另一种声音;在面对一个结论时,会下意识地去审视它的前提和逻辑。

久而久之,你便在“思考与权衡”中,长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

03

《权力的游戏》作者乔治·R·R·马丁有句流传甚广的话:

“读书的人在死前活过一千次。不读书的人,只活了一次。”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

我们被困在自己的时代、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活轨迹里。

日复一日,两点一线,是不是偶尔会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

不!读书,就是那张能带你随时出发,穿越时空的车票。

还记得现象级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时的盛况吗?

无数年轻人被剧中那群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所点燃。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他们为了寻找救国之路的奔走与呐喊,仿佛就在昨天。

很多人看完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向书店,买来《新青年》影印本,买来那些历史人物的传记。

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满足于只当一个旁观者,他们想真正“潜入”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去感受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心跳、理想与热血。

当你翻开书页,你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

读《史记》,你就是乌江边自刎的项羽,感受着“时不利兮骓不逝”的英雄末路;你也可以是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体会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感。

翻开《百年孤独》,你成了马孔多小镇的一员,亲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光怪陆离的轮回,感受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宿命与孤独。

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你又成了那个在沙漠里与荷西相守的奇女子,在漫天黄沙中,触摸着星空下的浪漫与苍凉。

这种“灵魂潜入”的体验,是任何娱乐都无法替代的。

它极大地延展了我们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你见过了天地之大,众生之苦,就不会再为眼前的一点小事而耿耿于怀;你体验了无数种人生可能,就不会再轻易地给自己设限。

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可能。这就是读书能给予我们的,最奢侈的礼物。

04

回到最初的问题:人,为什么要读书?

现在,答案已经清晰。

为了在孤独时,找到共鸣,发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为了在喧嚣中,保持清醒,拥有“我思故我在”的底气。

为了在有限的生命里,体验无限,开启“一千种人生”的旅程。

杨绛先生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读书,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功利,它本身就是目的。

它是在我们内心,构建一个对抗外界所有不确定性的坚固避难所。

世界越是嘈杂,我们越需要向内扎根。而阅读,就是最好的扎根方式。

别再问读书有什么用了。

当你打开一本书,你就开启了一场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一场丰盈自己生命的壮游。

现在,就出发吧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三连。

来源:识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