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5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局势愈加紧张,特朗普政府频频加征关税,尤其是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加税幅度逐步攀升,波及全球经济。
文 | 青橘罐头
编辑 | 青橘罐头
自2025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局势愈加紧张,特朗普政府频频加征关税,尤其是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加税幅度逐步攀升,波及全球经济。
对于两国企业来说,关税政策的变化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在这场关税博弈中,有些外资品牌却因本土化生产而意外地“赚翻了”。
尤其是一些看似是国产的品牌,它们背后隐藏的外资力量,似乎没有受到关税战的任何影响。
那么这些美国货都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通过“变身”,赚取中国人的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中,虽然消费者的目光更多聚焦于关税对中国商品的影响。
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外资控股的“国货”却在中美贸易战中悄悄赚得盆满钵满。
事实上,这些品牌虽然在中国有着极高的市场份额,却往往被误认为是“国货”,其实它们已经完全由外资掌控,甚至赚取着中国消费者的钱。
这是因为外资通过不断本土化的操作,早已融入中国市场。
在许多人眼里,许多家喻户晓的品牌是中国本土企业的代表,但仔细一查,很多品牌背后都有外资的身影。
而这些外资企业通过高明的品牌策略,成功地塑造了“国产”的形象,误导了消费者。
例如哈尔滨啤酒,许多中国人一提到哈尔滨啤酒,脑海中浮现的是冰天雪地和浓烈的东北风情。
但实际上哈尔滨啤酒早在2004年便被美国的安海斯公司收购了99.66%的股份。
更令人惊讶的是,2008年百威英博收购了安海斯公司,哈尔滨啤酒也被纳入了全球最大的啤酒集团之一。
所以说,从品牌的归属上来说,如今哈尔滨啤酒的生产完全依赖美国公司,虽然名字还保留着“哈尔滨”,但它早已不是中国本土品牌。
而除了哈尔滨啤酒之外,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更是我们老百姓每天都离不开的“国货”,其实也已经是外国品牌了。
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食用油品牌——金龙鱼。
金龙鱼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本土的品牌,很多家庭的厨房里都会有它的身影,广告语“黄金配比,1:1:1”也深入人心。
但是金龙鱼的背后却隐藏着外资的影子。
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食用油品牌,金龙鱼背后的股权结构展现出跨国企业的复杂网络。
翻开金龙鱼2024年的年报,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浮出水面,近九成的股份由境外资本掌控。
顺着股权链条往上追溯,我们看到丰益香港持有金龙鱼89.99%的股份,而丰益香港又完全由新加坡上市公司丰益国际所有。
在这个商业帝国的掌舵人位置上,坐着一位新加坡籍的企业家郭孔丰。
作为"亚洲糖王"郭鹤年的侄子,他同时担任丰益国际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
而出乎意料的是整个丰益国际的股权结构中,马来西亚郭氏家族与美国ADM公司扮演着主要股东的角色,构成了这个跨国企业的权力核心。
因此金龙鱼虽然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但它的核心股东早已不是中国企业。
事实上金龙鱼的创始人最初并非中国人,而是马来西亚人,品牌也经历了与中粮集团的合作才逐步进入中国市场。
尽管金龙鱼油通过广告和本土化营销塑造了一个“国货”的形象,但它背后的资本控制方已经不再是中国企业。
除此之外,还有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大宝护肤品。
大宝曾是中国人心中最为亲切的护肤品牌之一,那个年代护肤品市场还未如此繁荣,大宝SOD蜜一度是许多家庭的必备。
可以说大宝代表了中国本土护肤品的自豪,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宝在销售上逐渐陷入困境,产品的老化和创新的不足让它陷入了生死危机。
为了寻求救赎,2008年大宝被美国强生公司以23亿美元的价格给收购了,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品牌名依然是“大宝”,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中国本土企业了。
而被强生收购后,大宝重新焕发了生机,不仅市场份额得以恢复,更加速了强生在中国的业务扩展。
如果大宝如今所代表的,早已不再是中国本土企业的标志,而是强生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可以看到虽然中美关税战带来了极大的市场不确定性,但这些外资品牌却凭借其本土化生产和全球化运作策略,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影响。
这是因为它们的生产基地早已在中国本土建成,而这些品牌也早已实现了“本土化”运营。
他们不再依赖从美国进口商品,而是通过在中国设立工厂、生产线,减少了关税对成本的影响。
而这使得这些品牌不仅能够在中国市场继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还能在价格调整上进行灵活应对,保持市场份额,甚至在关税增加的情况下赚取更高的利润。
这种现象也让人不得不反思,很多看似是“国货”的品牌,背后究竟是谁在赚取利益?
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资通过本土化的方式,把许多曾经属于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轻松地转移到了自己的口袋。
这也让人觉得,中国企业即使在国内市场上做得再好,面对这些拥有强大资金和品牌的外资企业,依然难以站稳脚跟。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已经通过“本土化”的操作,成功在中国市场扎根,甚至远远超越了许多原本应属于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
这些外资品牌不仅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上进行了全面的本地化调整,更通过巧妙的市场营销手段,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
它们早已超越了“国外品牌”的单纯标签,成为了中国市场上无处不在的“隐形霸主”。
在中美关税战的背景下,这些外资品牌通过灵活的应对方式,迅速实现了本地化生产,降低了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在中国市场赚得了可观的利润。
而这些品牌不仅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需求,还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采用中国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营销手段,使得他们的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逐步树立了强大的影响力。
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2024年06月04日 ——年营近5000亿元,金龙鱼背后的巨无霸:丰益国际!
新浪财经2025-04-03——啤酒巨无霸,被中国同行打服了
来源:青橘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