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节目里,被请来的大众食客们,俨然成了隐形带货达人——这位掏出台影石Ace Pro 2对准刚上桌的红烧肉,那位举起大疆Pocket 3环绕拍摄猪扒饭。
在最近热播的《一饭封神》美食综艺中,有一期邀请了200位博主前来品尝,当博主们登场时,我以为自己误入了数码测评节目的直播间。
节目里,被请来的大众食客们,俨然成了隐形带货达人——这位掏出台影石Ace Pro 2对准刚上桌的红烧肉,那位举起大疆Pocket 3环绕拍摄猪扒饭。
美食节目,冷不防变成了国产运动相机的大型体验现场。
曾几何时,美食博主的标配是手机和滤镜APP,讲究点的用单反。如今却变成了:左手大疆拍全景,右手影石特写,胸前还别着个运动相机录第一视角。
《一饭封神》里的现象只是个缩影。如今你走进任何一家网红餐厅,都能看到类似场景:美食博主用稳定器拍vlog,探店达人用运动相机录第一视角,连普通食客都学会用手机云台了。
以前是“让手机先吃”的年代,现在是“让运动相机先拍”了。以前比拼的是谁能找到小众隐藏美食,现在较量的是谁拍的视频更有电影感。
“现代人吃饭,可以忍受菜凉了,但不能忍受视频拍糊了——毕竟菜只能香一会儿,视频能火一辈子啊。”某位美食博主说。
事实上,运动相机早已悄悄渗透进餐厅、咖啡馆、家庭餐桌乃至广场舞队等诸多生活场景里,成了许多人记录生活的重要道具。 大家举着它们,不是在装专业,而是在认真且热情地保存那一刻的“色、香、味”与情绪。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既不会跳伞滑雪,也不会冲浪攀岩,但一台专门用来捕捉各类运动瞬间的相机,却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新位置。
我就是其中一员。我每年都会在手机备忘录里单开一个文档,记下最没用的投资。今年排名第一的是冲牙器,第二是洗地机,前阵子,我入手了影石Ace Pro 2运动相机,买之前我有预感,从不运动的我可能会在不久后就把它也写入我的清单,但事情的发展出乎了我的意料。
作为一个运动量仅限于地铁要关门的时候跑两步的普通上班族,我原本对运动相机的印象还停留在滑雪头盔上、跳伞胸带前等极限场景。但当看到朋友圈里越来越多人用Ace Pro 2记录日常生活时,我动摇了。
决定入手影石Ace Pro 2的原因很朴素,它看起来就像时尚配件,而不是冷冰冰的科技产品。
尤其是前些天首发的冰川白限量版,搭配星辉银街拍套装,青春活力感十足,令运动相机再也不像行车记录仪了,别的白色都叫象牙白、珍珠白,它直接叫冰川白,惹人怜惜,握在手里估计都怕化了。
对Ace Pro 2彻底改观的时刻,是在一个晚上的随手一捏—— 徕卡滤镜下的城市夜景,霓虹灯光在画面中柔和地晕染开来,暗部细节丰富却不显噪点,明明只是普通的街景,却让我这个手残党拍出了点电影质感。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说“真正拿它去玩极限运动的人不到三成,更多的人用它来记录日常生活。”
一款设备,其实不需要多么极端的运动场景与环境证明自己,能打动人的,是让平凡的夜晚变得熠熠生辉。
28岁的平面设计师小林认为:“以前带单反出门扫街,沉重的设备让我看起来像个职业狗仔。现在用Ace Pro 2配个街拍套装,握持感舒服,路人看我的眼神都有点尊重艺术家的那意思。”
“以前用手机自拍,总要担心画面延迟和卡顿。现在2.5英寸的翻转屏,让我能实时看到构图效果,再也不用担心把自己拍成1米2。”小林补充道
宝妈婷婷则开发了新用法:“我家娃刚学会走路,我想记录这个阶段,但单反对焦太慢,手机画质又不行。Ace Pro 4K无损变焦和157°大视角,就算娃跑出画面也能迅速拉回来。”
这便是2025年的某种新的消费趋势——运动相机不再只是“运动”的专属,它正在成为全民记录生活的新工具。
作为一个摄影小白,我最怕的就是参数调节。我刚用上单反的时候,光是弄明白光圈、快门、ISO的关系就花了挺长时间,最后还是选择用Auto模式。
Ace Pro 2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智能化程度。双芯片加持下,相机能自动识别场景并优化参数。徕卡滤镜更是“作弊神器”。5000万像素直出,让我这种对调色一窍不通的人也能拍出有质感的照片。朋友圈发图的点赞数,也从个位数涨到两位数,我妈还问我是不是报了摄影班。
续航表现也挺出色,1800mAh电池配合长续航模式,可以连续拍摄近3小时。有一次我记录公司露营团建,从早拍到晚,只用了一块半电池。
当上述所有的技术细节结合在一起时,化学反应便产生了——技术门槛在渐渐消失,创意的可能性变多了。
小红书上,有人用它记录室内健身的过程,通过4K画质看清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有人在攀岩馆拍摄第一人称视角,分享如何攻克难点路线。
如今去参与一回幼儿园秋游,你便会知道时代变了。五个爸爸里有两个是带着国产运动相机去的,其中一个用单反的爸爸,因为传视频到微信群里“大费周章”而被其他家长善意群嘲。
而在另一个年龄阶段的平行宇宙里,刘大妈已经凭借Ace Pro 2拍摄的广场舞MV,成了她老年人群里的技术达人。
“原来用手机拍,老是糊成一团,现在这个相机,晚上拍都清清楚楚,跟着人转的时候拍得也挺清楚。”最让她得意的是,视频里自动套上的徕卡滤镜让她们的服装看起来高级了五十块钱的。
钓鱼佬刘博买Ace Pro 2就是为了拍摄吊上鱼的瞬间——“把预录制功能打开60秒,钓上鱼等到一只手可以松开鱼竿时再按下快门,这就算我反应慢,也能拍到鱼被钓上的瞬间”。
62岁的王阿姨买了Ace Pro 2来记录孙子的成长,却意外发现了自己的摄影天赋。现在她每天带着相机去公园,拍下晨练的老人、嬉戏的孩童、落日下的广场舞。
“我以前觉得摄影是年轻人的玩意,现在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记录美好。不需要多专业,有双发现美的眼睛就够了。”
这话的确引人深思。 摄影技术,似乎正走在平权的路上,这条路上有的不仅仅是设备的普及,更是创作机会的平等。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每个人都能轻松记录和分享,我们隔着屏幕,也能看到更多元的视角,更丰富的生活。
相比同领域内GoPro的高昂定价和极客属性,如今在国产供应链与技术整合的支持下,Ace Pro 2这样兼具专业性能和时尚设计的产品,尝鲜门槛大大降低(2698元), 不仅变得更易入手,也真正走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2021—2024年,影石创新营收从13.28亿猛增至55.74亿元,净利润翻了三倍。
更惊艳的是海外战绩——海外收入常年占比超76%,Insta360产品入驻全球超1万家零售店,Apple Store里常年可见其身影。
纽约中央车站外的场景成为其全球影响力的生动注脚。今年4月新品Insta360 X5发售时,数百人凌晨排起长队,有人凌晨3点就在寒风中守候。
相比于影石打造的“技术信徒圈”,另一个国产品牌大疆则选择构建“全场景帝国”,他在诸多领域试图复制无人机神话。
当部分影石用户沉浸在360度滑雪镜头带来的眩晕快感时,大疆的主要用户们正用Pocket 3记录着日常生活美学。
你很难说二者的产品孰优孰劣,但仅聚焦在全景相机、手持影像产品等垂直领域看,这两家国产相机的主力已经暗自角力很久了。
有竞争是好事,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大家也受够了常年被富士、理光等传统海外电子茅台品牌对市场的垄断——每年都在吃老本、挤牙膏,创新少。
与其说国产相机更懂技术与参数,不如说它更懂中国人。
国产设备最聪明的地方,是摸透了中国用户的需求。 而国产设备最狠的一招,就是用千元价格提供无限接近于那些电子茅台的万元体验。
所以大疆会有美颜功能;影石可以一键成片;智云Smooth系列稳定器会定位自己为“为手机电影而生”,并在产品介绍里写上:灵活运镜,拍出高级电影感画面。
所以在社交媒体上,我们逐渐发现,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大片”,正在日益失去流量,毕竟现在最有趣的不是专业摄影师拍了什么,而是普通人用这些国产运动相机玩出了什么新花样。
想象一下: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卖鱼的大叔,用大疆Action 4拍日记vlog;上海静安公园的广场舞阿姨们,用影石Ace Pro 2拍MV,领舞的戴头上,伴奏的别腰间,观众席的举着拍,多机位拍摄,最后用手机剪辑,成品颇有想象力。
而他们设备的价格—— 大疆Pocket 3,三千多块,4K120帧、智能跟踪、美颜功能。相当于把一台黑卡相机和一台稳定器合二为一。
影石Ace Pro 2,两千多块,给了你徕卡联名、8K视频、AI剪辑、防水防抖。相当于把运动相机和后期软件打包出售。
智云Smooth Q4,八百多块,给了你专业级防抖、补光灯、延长杆。相当于让手机变身拍摄神器。
其实现代人买相机就像相亲挑对象——外表要好看,相处起来不能太难,带出去要让朋友觉得你有品味。
曾几何时,评价相机要看一堆让人头晕的参数:动态范围13.5档、ISO扩展至204800、14bit RAW输出……现在普通人买相机可能问的是:“拍人白不白?”“传图快不快?”“能不能让我看起来像专业摄影师?”
他们不在乎索尼A7M4和佳能R6的对比,选择一台大疆Pocket 3。理由很充分——能美颜,传图快,揣兜里就走。
不像以前买台单反相机,认真点的用户想必会顺道买来本摄影入门书来学习,最起码也得在网上看个大几集教程。现在,买相机有点像点杯奶茶那意思了。
想必我们身边的专业摄影师朋友往往会因为普罗大众摄影行为的不断平权,而失去不少优越感——在他们看来,以前是“买相机不学参数,就像吃饭不用筷子”。如今,他们拿着单反,一分钟调好参数给大伙儿拍合照,最后效果可能比拿着运动相机拍摄的小孩好不了多少。
相机评测圈里也越来越魔幻。从前的措辞往往是“动态范围媲美中画幅”“高感表现直逼银河”,现在是“这个滤镜让你的早餐看起来值298”“它的美颜功能让你素颜像刘亦菲”。
技术平权,也使得“好照片”的标准产生了变化。
以前圈内人评价照片会说“焦内如刀锋般锐利,焦外如奶油般化开”,用以称赞镜头虚化效果好、对焦准确。现在,好照片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早已是小红书点赞数。资深的摄影老炮要是指这一张冷白皮照片留言说“高光过曝了”,那网友可能说“这样多中式梦核啊!”
同理,“暗部细节丢失”却被许多用户认为是“更有氛围感”。毕竟现在谁还管暗部细节啊,腿长不长,脸小不小,色调洋不洋气,才是新的标准。
许多老炮想必因此一直在破防——花了十几年学的专业知识,被科技和算法一键超越。就像段子说的:“以前要学三年才能调出的色调,现在有个名字叫‘港风滤镜’,免费下载。”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技术平权最动人的地方——不追求让每个人都能拍出专业级的照片,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被看见。
照片和影像,早就从殿堂上移到街头上了,话语权早已转移——以往,一张照片或一段影像,要经过主任、总编层层审核后才能发布,而现在一个粉丝多点的大妈随手拍的视频,播放量可能是之前那个作品的百倍。
电视台的摄影记者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就是:“从前是我们的审美决定让观众看什么,现在是我们去判断观众的口味,他们想看什么,然后我们去拍出来。”
与此同时,菜市场大妈用手机拍短视频,让更多人看到她的新鲜蔬菜;退休老师记录孙子的成长,让远方的亲人不错过每个瞬间;小学生拍自己的手工作业,获得人生第一个点赞。
这些瞬间或许不够“专业”,但足够珍贵。
8岁Jackie说:“也许我的照片在摄影师眼里全是废片,但在妈妈眼里,每张都是masterpiece。”
技术发展的终极意义,或许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记录和表达。不是成为另一个森山大道,而是成为自己更憧憬的自己。
所以,如果有人嘲笑你“现在的人连光圈快门都不懂就敢拍照”时,大可以回一句:“是啊,所以现在美好的照片比以前多了一亿倍呢。”
不过我们也需要看到,影像平权时代,也带来了一些荒诞——
著名摄影师用十万设备拍的公益广告,播放量不敌农村大妈用千元相机拍的日常;
电影学院毕业生用专业设备拍的短片找专业调色师调色发布后,视频平台评论区都在问“用什么滤镜调的色啊”;
婚礼摄影师发现,一对新人更关心能不能立刻把照片原图隔空投送给宾客,而不是精修多少张RAW格式。
我记得自己初次手持单反相机时,那沉甸甸的金属机身让我觉得,要彻底征服它,需要经年累月地学习。
可如今,部分技术的高墙被推倒,护城河被填平。那些摄影秘籍,在这个流量时代被算法解构、重组,然后悄然植入每一个智能手机、每一台便携运动相机之中。
运动相机和手机把摄影普及给了大众,摄影不再是有钱人或发烧友独享的爱好。
与此同时,传统摄影教育中那些金科玉律——三分法则、黄金分割、引导线构图,也正在被一种新的美学观念所挑战。
这种新美学不来自于教科书,而源于生活的真实与情感的直白。
菜市场里盆中的鱼儿,幼儿园教师记录的童真笑脸,街头青年捕捉的城市光影——这些影像或许经不起专业标准的检验,却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生活气息与情感冲击。
可能影像平权最大的意义,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有利可图的摄影师,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地记录和表达。
罗兰·巴特曾说,摄影的真谛是“这个存在过”——它曾经在那里待过,但又立即分离了;它绝对地、不容置疑地出现过,但又被延迟处理了。
技术的普及让这一哲学定义更加显化了,每一个人都是“存在”的捕捉者,每一个瞬间都拥有了被定格的权利。
在中国,影像正构筑起一座属于普通人的、流动的时代档案馆。那些曾因技术门槛而被湮没的日常——孩子第一次踉跄学步时晃动的画面、母亲在厨房灯下揉面的背影、黄昏时公交车窗上流动的霞光……如今不会再被遗失了。
来源:财富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