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内耗的最大原因:执行间隙太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20:59 1

摘要:很多人都会这样: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已经在头脑中预想了一千种结果。

我刚开始写作那会儿,特别喜欢拖稿。

明明在心里想好了开头、大纲,却迟迟无法下笔。

时间越长,我越怕写不出想要的文章,害怕写出来的稿子问题太多。

结果每次都要拖到交稿前最后几小时,才草草完成。

直到后来,我要求自己打开电脑就开始写稿,脑子里什么都不许想。

等写完初稿以后,再慢慢优化。

就这样,我摆脱了内耗的问题,写稿水平也突飞猛进。

作家冯唐说过:内耗的本质,就是事做得太少,想又想得太多。

很多人都会这样: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已经在头脑中预想了一千种结果。

执行间隙越长,就越容易陷入畏首畏尾、犹豫不定的恶性循环中。

只有先做起来,什么都不想,你才有机会过上高阶人生。

01

作家洪晃,就是一位重度拖延症患者。

她每次都会给自己制定许多计划,但到最后都会被搁浅。

有次,洪晃准备做一个PPT。

她明明在心里想好了大纲,可行动却迟迟没跟上。

她总觉得自己不擅长做PPT,既怕自己做不好,又怕做出来不会被认可。

结果这些想法一直缠绕着她,越想越乱,越乱越不敢开始。

最后,这些计划全都沦为了一纸空谈。

人最怕的,就是想得越多,执行间隙越长。

你预设的困难越多,非但不会消除明天的烦恼,反而会消耗你此刻的能量。

到最后,一件事都没做成,自己反而累得一塌糊涂。

微电影《星期六》的主角,就是个特别磨蹭的人。

一到周末,他就开始陷入纠结。

一边盘算着今天要做什么事情,一边又在设想自己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然后又开始调整计划,盘算着到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才是最佳方案。

眼看这一天就要结束了,可他除了自我消耗以外,什么都没做成。

有一种内耗型的人,就是凡事要求太高,执行间隙太长。

这类人,很容易在做决定之前犹豫,在做事情时完美主义,到最后只会陷入僵局。

其实,一次行动,好过千万次的杞人忧天。

拒绝过度的思考和犹豫,不必苛求完美的结局,先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你就赢了。

02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启动阻力。

意思是说,事情拖得越久,它所需要的心理能量就越高。

就像一辆汽车,起步的那一刻,耗费的油最多。

一旦动起来,惯性会使它越跑越顺。

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卡在了起步的那一刻。

正如作家松浦弥太郎所说:

“所谓人生困境,不过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想得越多,执行间隙就越长,想都是困难,做才会有答案。

心理咨询师若杉有个朋友,尤其热衷于创业。

他一会想开个亲子培训机构,一会又想开个咖啡馆,可最后都无疾而终。

因为他发现不管选择哪个领域,都有人做得足够好了。

自己既然做不到最好,又何必开始呢?

为此,他整日忧心忡忡,认定自己就是个失败者,根本不适合创业。

若杉就劝他想得再多,还不如执行一下看看真正的结果。

朋友这才从内耗中走出来,开始执行自己的第一个创业项目。

结果,项目竟大获成功,资金都翻了好几倍。

这世上,很多人都不缺完美的计划,却唯独少了那份说干就干的执行力。

很多时候放手一搏,才能打破一切焦虑与恐惧。

作家陈忠实在自己46岁那年,决定创作一部值得“垫棺作枕”的代表作。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说做就做,火速辞去了作协的稳定工作。

有人见他如此草率,就劝他:万一以后没了收入来源,生活怎么办?

陈忠实听了,却笑着说:“大不了养鸡来补贴家里生活,反正一本书总会写完的。”

于是,他果断回到农村老家,潜心写作。

最后,他用了六年的时间,成功写出了经典巨著《白鹿原》,广受读者喜爱。

脱不花提起过一个概念,叫“鲁莽定律”。

做事情需要带一些鲁莽性,不要总想着等到一切都准备好了才去做。

永远不要考虑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你要做的,就是先干起来。

在前行路上,时间自然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03

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乌龟型,想得天花乱坠,却拿不出实际行动;

一种猎豹型,一有想法,立即就去落地执行。

很多人总是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却依旧走了原路。

如果你也想摆脱内耗,缩短执行间隙,请仔细看好这三条建议。

1. 拆解目标,从外向内剥洋葱。《圆桌派》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很认同:

“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你脚踩到那个具体的路径上,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时候,就没有这个焦虑了。”

你之所以执行间隙太长,大多都是因为你把目标设得太大。

还没开始做,自己心里就先打了退堂鼓。

当你学会把终极目标看作是洋葱芯,外面一层层的结构就是我们需要达成的小目标。

从外向内剥洋葱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实现终极目标的过程。

比如你想在一年内读完二十本书,不如每天读完二十页;

比如你想减肥10斤,不如每天锻炼半小时。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把计划具体化,把它设定成多个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的小目标。

循序渐进,持续优化,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活出高质量的人生。

2. 倒数五秒钟,然后说干就干。

作家梅尔·罗宾斯曾在中年时,陷入过瓶颈期。

丈夫投资失败,她的事业也停滞不前。

即便如此,可她依旧习惯拖延,整个人活得焦头烂额。

直到有一次,她看到火箭发射时,播报员会先倒数5秒,火箭便立刻点火升空。

她开始尝试在第二天闹铃响起后,倒数五秒钟,便立即起床。

后来,她把这个方法,运用到生活的其它领域。

时间久了,梅尔成功克服了拖延的毛病,工作上也变得有条不紊。

后来,她成为了学校的教授,还写出了3本畅销全球的著作。

说实话,习惯性内耗的人,缺的是一股说干就干的勇气。

一边担心未来还没发生的事,一边又浪费着宝贵的当下,心态很容易垮掉。

不妨给自己五秒钟的时间,做好心理准备。

时间一到,就果断行动,你才能得偿所愿。

3. 先上车,再调整姿势。

《完美主义,杀死效率》中有句话:

“你要特别警惕完美主义,因为那很可能让你陷入一种低层次的自我内耗。”

很多时候,人要是一味追求完美,到最后会发现自己依然站在原地打转。

想干一件事,你可以非常粗糙地去干,忘掉一些得失地去干。

至于干得好不好,那是你做完才需要考虑的问题。

永远不要把时间留给焦虑。

莽撞地开始,糊弄地完成,总好过因追求完美而迟迟不动手。

最后,我想分享给大家一个故事:

导演李安拍电影《喜宴》的时候,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继续拍下去。

他脑海里总会浮现一些不好的想法,这一度让他想要放弃。

侯孝贤导演知道后,便对他说,只有你开始拍了,才知道是什么结果。

最后,《喜宴》获得了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李安也凭借该片获得了第3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全球知名导师奥南朵一直在践行一句话:“我就是去做,不担心结果。如果不成功,我就接受结果。”

很多事情能不能成,只有做过才能知道结果。

凡事先干起来,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内耗就追不上你前行的脚步。

来源:洞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