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副市长王镇海一行到访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调研交流,双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乌兰察布城市IP打造、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及数字经济赋能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凝聚合作共识,为乌兰察布农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4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副市长王镇海一行到访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调研交流,双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乌兰察布城市IP打造、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及数字经济赋能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凝聚合作共识,为乌兰察布农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乌兰察布市副市长王镇海、乌兰察布市农牧局二级调研员蔚栓胜等,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主任陈立英、中国农影·品牌创新与发展传播中心总监张洁、主编赵志宝、策划彭洋等共同出席本次调研交流会。
乌兰察布市副市长王镇海在会议中指出,乌兰察布市各区县农文旅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集宁区、兴和县、商都县、化德县等多区县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路径,通过扩大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的宣推与产销对接渠道、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举办农文旅活动等方式,推动全市农文旅深度融合。
王市长强调,下一步,乌兰察布市需立足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资源配置,将农业生产从传统单一模式向“科研+生产+品牌+文旅”全产业链模式转型;同时,以“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整合资源构建品牌矩阵,借助中国农民丰收节、马铃薯大会等国家级活动,建立“预热-引爆-延续”长效传播机制;此外,城市IP建设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需与各区县特色产业充分共振,产生流量经济的同时,更将带动农文旅融合、产业升级,实现从“地理坐标”到“价值符号”的质变,全面激活乌兰察布市全域产业竞争力。
中国农影·品牌创新与发展传播中心总监张洁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农影在赋能乡村振兴领域的核心优势,同时针对乌兰察布市的农文旅品牌发展现状,从三个层面分享了传播经验:内容端,深挖地域文化,将马铃薯种植历史、燕麦康养文化等融入宣传要素,以系列纪录片、专题片等形式,讲好品牌故事;传播端,借助国家级对农宣传平台权威背书,推出乌兰察布市农文旅系列宣传视频,并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短视频挑战赛等线上活动;策略层面,以“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针对各区县农文旅特色产品,通过全场景宣传,提升乌兰察布市整体城市品牌影响力,助力乌兰察布产业振兴。
会上,品牌创新与发展传播中心向王镇海市长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在农文旅品牌建设及宣传推介领域的众多典型案例。其中,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凭借其在城市IP打造方面的亮眼表现,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典范,获得王镇海市长的高度赞扬与充分认可。
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地处阴山北麓,北纬41°黄金种植带的区位优势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的独特组合,造就了昼夜温差达15℃的绝佳种植条件,孕育出“察尔湖有机番茄”“兴和燕麦”“北疆马铃薯”等享誉全国的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全县建成23万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作为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县城,兴和县正以“生态+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依托“三山两湖一湿地”的自然格局,精心培育出三大文旅IP:苏木山森林氧吧负氧离子浓度常年超5000个/cm³,察尔湖碧波倒映层峦叠嶂,涝利海湿地化身星空露营胜地,让游客在璀璨星河下感受“北京后花园”的独特魅力。
兴和县基于自身区域特点,以系统化设计语言重构城市形象认知,共策划设计提案了8款城市LOGO、3个城市宣传口号、6款产业园区LOGO、4款农产品包装、以及周边衍生品等宣推内容,有效解决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品牌识别度不足、产业形象模糊等痛点。不仅为兴和县打造了差异化城市名片,更探索出一条县域经济品牌化发展的创新路径,具有典型的示范价值。
通过本次调研,双方就深化合作达成广泛共识。未来,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将与乌兰察布市政府深度协同,开展系统性顶层规划,重点推进乌兰察布市城市IP建设、马铃薯产业数字化传播、燕麦文化IP开发等项目,通过“内容+技术+渠道”的融合创新,不仅重构着农畜产品的价值链,更在草原深处搭建起连接城乡的数字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编辑:彭洋 赵宸宇
审核:张洁
声明:该账号所发布文章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原创文章相关权益归作者及品牌创新与发展中心联合所有;转载文章会标注来源,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品牌力量的立场及观点。如有其他需求,也可与我们联系,邮箱:ppcx1949@163.com。
来源:品牌力量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