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武是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人,出身寒微,早年混迹绿林军,后投奔刘秀,成为东汉开国名将。其性刚烈骁勇,善骑射,以悍战闻名,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十五位。早年从王常、成丹部活动于南阳,后随刘秀平定河北,逐渐跻身核心武将之列,终以战功封杨虚侯。
马武是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人,出身寒微,早年混迹绿林军,后投奔刘秀,成为东汉开国名将。其性刚烈骁勇,善骑射,以悍战闻名,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十五位。早年从王常、成丹部活动于南阳,后随刘秀平定河北,逐渐跻身核心武将之列,终以战功封杨虚侯。
建武元年(25年)前,马武随刘秀征战河北,在柏人、广阿等战役中屡破王郎势力。昆阳之战时,他率轻骑突袭新莽中军,助刘秀以弱胜强。刘秀称帝后,马武任捕虏将军,建武三年(27年)于宜阳大破赤眉军残部,俘其首领樊崇,终结新末最大流民武装。建武五年(29年)率军平定庞萌叛乱,以闪电战术攻破下邳,稳固江淮防线。
马武
建武八年(32年)随刘秀西征隗嚣,在略阳之战中迂回陇山断敌粮道,加速陇右集团瓦解。晚年戍守北疆,击退匈奴、乌桓侵扰,并在建武二十四年(48年)镇压武陵蛮族叛乱。其戎马生涯贯穿东汉开国至光武中兴,以“临阵敢死,治军严整”著称,虽性情粗直屡遭弹劾,但战功赫赫,终成光武集团从龙宿将的代表人物。
刘隆是南阳安众(今河南邓州)人,西汉宗室后裔,父刘礼为更始帝刘玄部将。早年随父参与绿林起义,刘礼被杀后投奔刘秀,成为东汉开国将领。其人兼具宗室身份与寒门特质,以机敏善战著称,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二十四位。建武二年(26年)封亢父侯,后因战功改封长平侯。
建武元年(25年)前,刘隆参与昆阳之战,率部突破新莽军防线,为刘秀以少胜多立下首功。后随军北定河北,在邯郸之战中夜袭王郎大营,擒斩敌将赵闳,加速王郎势力覆灭。建武三年(27年),任诛虏将军讨伐邓奉、董䜣叛乱,以迂回战术截断叛军粮道,迫降南阳豪强十余部。建武六年(30年)南征时,率水师攻克李宪盘踞的舒城(今安徽庐江),歼灭江淮割据势力。
刘隆
建武十一年(35年)随岑彭伐蜀,在江州(今重庆)战役中实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突破公孙述长江防线,直逼成都。战后任骠骑大将军,主持河西防务,镇压羌人叛乱时首创“屯田戍边”体系,使河西走廊成为汉军战略支点。晚年以“持重老成”著称,建武二十七年(51年)平定武陵蛮族暴动,完善南方羁縻统治。其军事生涯横跨开国战争与边疆治理,既具宗室将领的忠诚度,又展现寒门武将的实战能力,成为光武平衡各方势力的关键纽带。
马成是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出身寒门,早年任新莽县吏,后投奔刘秀,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二十二位。初为郏县县令,因智勇兼备被刘秀拔擢为扬武将军。其人沉稳多谋,兼具行政与军事才能,建武七年(31年)封平舒侯,历任中山太守、全椒侯,晚年以河南尹致仕,卒谥节侯。
马成
建武元年(25年)前,马成随刘秀平定河北,在柏人、广阿之战中率部断敌粮道,助刘秀击溃王郎主力。建武四年(28年)任扬武将军,领兵南下征讨自立为天子的李宪,以围城打援战术攻克舒城(今安徽庐江),歼敌万余,彻底铲除江淮割据势力。建武八年(32年)西征隗嚣时,他率偏师出陇坻,奇袭略阳要塞,截断陇右联军补给线,迫使隗嚣退守西城。
建武十二年(36年)任中山太守期间,主持修复蒲吾渠水利工程,恢复冀州农业生产。建武十五年(39年)改封全椒侯,镇守九江期间构筑烽燧要塞体系,有效防御匈奴南侵。建武二十四年(48年)平定武陵蛮族叛乱时,采用“剿抚并施”策略,招降五溪蛮首领相单程,稳固南方边疆。其军事生涯以“攻守兼备,善理民政”著称,既参与光武开国战役,又在边疆治理中构建防御体系,成为东汉初年少有的军政全才型将领。
王梁是渔阳要阳(今北京密云)人,出身边郡武吏,初为渔阳太守彭宠部将,后归附刘秀,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十八位。其人悍勇善战,尤精骑射,建武元年(25年)任野王令,次年擢大司空,封武强侯。后因军事决策争议贬为济南太守,建武十三年(37年)复任河南尹,卒于任上,谥号忠侯。
王梁
建武元年(25年)前,王梁参与河北战役,率渔阳突骑击灭谢躬余部,助刘秀稳固冀州。刘秀称帝后,他率部攻取河内、东郡,连破青犊、赤眉残部,打通洛阳至河北补给线。建武二年(26年)任大司空期间,主持修复虎牢关至洛阳官道,保障大军西征隗嚣的物资运输。建武五年(29年)转战山东,于临淄大破张步部将费邑,迫降十余城,加速齐鲁平定。
任河南尹期间,他首创“屯田戍边”制度,组织流民开垦荥阳荒地,缓解洛阳粮荒。建武八年(32年)随刘秀征陇右,率精骑穿插陇山,切断隗嚣与公孙述联系。晚年镇守渔阳时,重修古北口长城烽燧,有效抵御匈奴侵扰。其军事生涯兼具边疆防御与内地平叛,虽因“不奉诏书”遭贬谪,但骑战特长与务实作风仍为光武集团不可或缺的战力支柱,最终以边将身份完成从开国到守成的角色转换。
陈俊是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人,出身地方豪族,初为更始帝刘玄部将刘嘉属下,后归附刘秀,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十九位。其人刚毅果决,尤擅防御战,建武二年(26年)封祝阿侯,历任琅琊太守、太中大夫。晚年镇守青徐,以“持重安边”著称,卒谥威侯,为东汉初年少有的军政兼修型将领。
陈俊
建武元年(25年)前,陈俊参与昆阳之战,率前锋突袭新莽军中军大营,助刘秀扭转战局。河北战役期间,他在广阿之战中独守孤城十日,以三千兵力击退王郎五万大军,为刘秀主力回援赢得时间。建武三年(27年)任强弩将军,于鲁南歼灭张步部将费邑主力,攻破祝阿(今山东济南西),迫降济南、齐郡十余城。建武五年(29年)转战陇右,在略阳之战中构筑纵深防线,拖住隗嚣三万精锐三个月,为岑彭主力迂回创造战机。
建武八年(32年)任琅琊太守时,主持修建沂水防洪堤坝,恢复遭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建武十三年(37年)镇压庐江李广叛乱,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半月内平定江淮腹地。晚年驻防青州,首创“烽燧联防”体系,沿黄河布设二十四座戍堡,有效遏制匈奴南侵。其军事生涯以“善守能攻”为特色,从开国战役到边疆治理均展现卓越才能,尤其在战略防御与民生恢复方面贡献突出,成为光武中兴时期军政协同的典范人物。
傅俊是豫州襄城(今河南襄城)人,出身寒门,早年任颍川郡吏,后追随刘秀起兵,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二十一位。其人骁勇善谋,尤精奇袭战术,建武元年(25年)任偏将军,次年擢骑都尉,封昆阳侯。参与平定河北、南阳等战役,建武七年(31年)卒于征讨董䜣途中,追赠建威大将军,谥号威侯。
傅俊
建武元年(25年)前,傅俊在昆阳之战中率死士夜袭新莽大营,焚毁粮草致敌军溃散,助刘秀取得关键胜利。河北战役期间,他率轻骑突袭王郎部将李育于柏人,斩敌三千,打通邯郸粮道。建武二年(26年)任骑都尉,南下征讨邓奉叛乱,以水陆并进战术攻克南阳棘阳,迫使邓奉退守淯阳。次年转战江东,攻克丹阳(今安徽宣城),歼灭董䜣余部,平定长江中游割据势力。
建武五年(29年)任汝南太守时,傅俊首创“屯田戍兵”制度,组织流民开垦淮河滩涂,年增粮赋二十万斛。建武六年(30年)镇压九江李宪叛乱,采用“围三阙一”战术攻克舒城,歼敌八千。其军事生涯以“善用险兵,速战速决”著称,既参与光武开国六大战役中的四场,又在地方治理中推动军垦融合,虽英年早逝,但战略突袭能力与民生整合理念深刻影响了东汉初年军事体系构建。
杜茂是南阳冠军(今河南邓州)人,出身行伍,早年以勇力闻名乡里,后追随刘秀起兵,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十三位。建武元年(25年)任中坚将军,封参蘧乡侯,后改封苦陉侯。其人悍猛刚毅,善统骑兵,历任中山太守、骠骑大将军,晚年镇守北疆防御匈奴,卒谥威侯,为东汉初年兼具攻防特长的边疆重将。
杜茂
建武元年(25年)前,杜茂参与昆阳之战,率死士冲击新莽军侧翼,助力刘秀以弱胜强。河北战役期间,他在广阿之战中突袭王郎骑兵大营,斩敌首两千级,助刘秀夺取冀州战略支点。建武三年(27年)任中坚将军,持节北讨五校农民军,于内黄大破苏茂、贾强联军,歼灭主力三万余人。建武七年(31年)转战河内,以火攻战术击溃青犊、尤来等割据势力,平定太行山南麓。
建武十二年(36年)任骠骑大将军,率幽州突骑北击匈奴,在高柳(今山西阳高)之战中设伏歼敌五千骑,迫使匈奴单于远遁漠北。任中山太守期间,他主持修复飞狐道(今河北蔚县至涞源古道),构建北疆烽燧防御体系,保障边疆贸易畅通。晚年推行“屯田戍边”政策,在代郡、雁门安置流民三万余人,开创军垦结合模式。其军事生涯横跨开国战争与边疆防御,以“善用骑战,长于守御”著称,既参与光武统一战争,又为东汉北疆稳定奠定基础,堪称军政双修的典范型将领。
小结:
云台二十八将第十五至二十一位将领均为光武帝刘秀麾下核心战将,在开国战争与边疆治理中功勋卓著。捕虏将军马武以悍战闻名,终结赤眉军并镇守北疆;骠骑将军刘隆兼具宗室身份与实战能力,首创屯田戍边体系;中山太守马成攻守兼备,修复水利构建防御;河南尹王梁精于骑射,贯通补给要道;琅琊太守陈俊善守能攻,首创烽燧联防;积弩将军傅俊擅奇袭战术,推动军垦融合;骠骑大将军杜茂统御骑兵,修复古道开创军垦。七将各展所长,从昆阳鏖战到边疆平叛,既参与光武中兴统一大业,又在军事防御、民生建设等领域奠定东汉初期稳定基础,展现军政协同的卓越才能。
来源:历史影视小迷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