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7月,我来到勐腊县瑶区瑶族乡沙仁村,开始了我的基层锻炼之旅。虽然生长在云南,有着同根同源的归属感,但初次踏上这里的土地,我依然感受到一种山水相隔的陌生,对环境陌生,也对语言陌生。驻村一月有余,我用双眼捕捉色彩,用双耳聆听乡音,更用一颗赤诚的心,去触摸这片土
今年7月,我来到勐腊县瑶区瑶族乡沙仁村,开始了我的基层锻炼之旅。虽然生长在云南,有着同根同源的归属感,但初次踏上这里的土地,我依然感受到一种山水相隔的陌生,对环境陌生,也对语言陌生。
驻村一月有余,我用双眼捕捉色彩,用双耳聆听乡音,更用一颗赤诚的心,去触摸这片土地真实而温暖的脉搏,那份初来时的隔阂,也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逐渐化为熟悉。
色彩,是这片土地最直白的诉说。村委会黄主任那辆穿梭于青山绿野间的红色皮卡,成为我驻村生活开启的鲜明记忆。初到之时,几大箱行李堆在乡邮政所,一筹莫展之际,黄主任开着他的皮卡赶来,二话不说就帮我们把行李一件件搬上车、送到住处。返程时,我们双手紧攥栏杆蹲坐在车厢里,轰鸣声中微风裹着热气拂过面颊,那一刻,“驻村生活真的开始了”这一念头清晰而强烈地涌上心头。
以此为起点,我们与村委会的联结越来越深,化作脑海里更为生动的色彩印记:村干部送来自家种的百香果,青绿中沁出酸甜;刚摘的青芒拌着红红的辣椒,有着独特的口感;刚出锅的红豆饼,面皮金黄,豆沙暖红,一口软糯香甜……日常的“投喂”和点滴关怀迅速拉近了我们和村干部的关系,也消融了我初来时的忐忑与陌生。还有那田地里摇曳的玉米地、橡胶林中流淌的乳白胶、傍晚天边的绯红晚霞,在日复一日的上班路和入户走访中,以最直观的方式,拼凑出我对这个村落最初也最深刻的视觉记忆。
展开剩余66%乡音,是融入这片土地必须跨越的桥梁。我所在的沙仁村委会隶属于勐腊县瑶区瑶族乡,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很多乡亲只会讲本民族语言,给沟通带来不少障碍,这时就需要挂村干部来充当“翻译”,以便我们能顺利获知村情民情,记录村民反映的一件件“小事”,也为我们向村民解释各类帮扶政策搭建起语言的桥梁。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都能撑得住!”一次走访中,听到村民这话,我们心里一怔,连忙回应:“您放心,有困难找政府,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村民大哥玩笑般的话语,本质上是其不愿给旁人添麻烦的淳朴本性,这种坚韧与善良在此后的走访中一次又一次地打动我们。“给你们添麻烦了”“太感谢你们了”这样的话语在走访中常常听到,作为新轮换的驻村队员,我们的面孔虽然有些许陌生,但“驻村工作队”这个称号印在了他们心里。乡亲们或许不善言辞,却都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帮扶的真挚谢意,也让我更加懂得了肩上的责任——唯有真心为民、踏实做事,才能回报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听懂乡音,不只是听懂语言,更是听懂话语背后的心声。
触感,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温度。刚到住所时,稍不注意就会碰掉粉化的墙皮,留下几分斑驳,同连绵的大雨一道彰显着西双版纳的潮热。
驻村的一个月中只有寥寥几个晴天,这让主要靠割胶为生的农户们犯了难——雨水把道路浸得泥泞不堪,还会影响胶的产量。无奈的他们也只能摇摇头说:“靠天吃饭,没办法。”面对这一问题,驻村工作队重点推进生产路桥建设,通过“工作队出资一部分、村小组自行筹资一部分、群众投工投劳一部分”的方式,汇聚三方力量共同攻坚,尽力保障群众在雨季能顺利多割一趟胶、多下一次田,多一份收入。截至目前,沙仁村新修建2条生产路桥、修缮1条因排水沟塌方的生产道路。
放眼望去,平整坚实的生产路蜿蜒进胶林深处,这不仅是一份出行的保障,更蕴含着增收的希望,让人心里格外踏实。正是在这样的一件件实事中,驻村工作队渐渐赢得了村民的认可。记得有一户走访的人家,知晓我们身份后,村民主动用双手紧紧握住我们每位队员的手,口里连连说着什么,听村干部翻译后才知道他们是在向驻村工作队表示感谢。尽管话语不通,但我握着乡亲粗糙厚重的手掌,已然感受到他们对驻村工作队的笃定与信任。
一个月的驻村生活,我渐渐读懂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也深深体会到:老百姓最讲实在,也最懂感恩。你为他做一点小事,他会一直记在心里。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它就蕴藏在一条路、一盏灯的改变中;体现在干部是否真的“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倾听民声。作为选调生,我很庆幸自己能以这样的方式重新认识土地、倾听人民、感知生活。驻村工作不仅仅是锻炼,更是一场关于热爱、责任与成长的真正启蒙,我相信这段经历将成为我生命中厚重而明亮的一页。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