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译者程异火了!把邹静之译进布克奖,双雪涛登上《纽约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16:27 1

摘要:2023年,邹静之的散文集《九栋》出现在国际布克奖长名单上。2024年,双雪涛的小说《巴黎朋友》发表在《纽约客》。2025年,郑执的《刺猬》出现在《巴黎评论》。

2023年,邹静之的散文集《九栋》出现在国际布克奖长名单上。2024年,双雪涛的小说《巴黎朋友》发表在《纽约客》。2025年,郑执的《刺猬》出现在《巴黎评论》。

三件事,三位作家,背后都站着同一个译者:程异(Jeremy Tiang)。他是新加坡人,长期居住在纽约,既是译者,也是小说家。

过去十年间,他翻译了大量中文作品,从刘心武、邹静之,到双雪涛、郑执、颜歌、张悦然。他不是为了跟风热点,而是一步步把这些作家带到英语世界。

其实《九栋》的出圈并不容易。程异从2013年开始翻译部分篇章,陆续向出版社投稿,但一直没有回应,前后总共被拒了二十多次。

直到2021年,英国一家叫Honford Star的小出版社愿意出版,最终这本书在2023年入选国际布克奖长名单。从翻译、投稿、沟通,到最终出版,程异花了近十年时间。

他翻译的刘心武小说《钟鼓楼》英文版,也在2022年进入美国国家翻译奖的短名单。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是:题材日常、语言克制,不是人们印象中“容易出圈”的中国文学。

这些登刊不是偶然,程异和这些作家都有长期交往,他不是等作品出版后才翻译,而是在作品创作阶段就已经开始参与。

他提到,如果觉得一本小说值得翻译,就会先做样章,再去找杂志。这意味着,很多时候,他要承担“翻译完但没人愿意发表”的风险,但他愿意这么做。

有人会认为,程异能把中文作品译得好,是因为他是华人,语言上有天然优势,但实际情况比这跟复杂。

程异在新加坡长大,读的是华校,中文底子扎实。但他也承认,翻译不是靠母语熟练就够了。每次翻译作品前都要查资料、看历史、读作者的其他文章。

比如翻译《钟鼓楼》时,程异专门去找了1986年版的电视剧。因为小说写的是当时北京的四合院,他想了解那个年代的生活状态,电视剧给了他一个具体的视觉参考。

程异说翻译像演戏,要进入角色、理解动机,而不是照字面写下来。

目前程异翻译的作家,以80后为主。比如颜歌、双雪涛、张悦然,这些作家刚出道时,很多作品被归类为“青春写作”,在国内评价不一。

但程异没有因为争议而避开他们。他说,“如果我能读懂,我喜欢,那英文读者也可能喜欢。”

他看中的是这些作家里的想象力,以及语言的独特感。他不在乎他们是否已经“有名”,更关心他们接下来要写什么。

张悦然的作品,他翻译了十多年。从早期的《誓鸟》《十爱》,到后来的《茧》《天鹅旅馆》,风格变化明显。他说,“我一直陪着她,也能感受到她写作方式的变化。”这类长期协作关系,决定了他对作者的理解不是表层的,而是深入的。

过去,中国文学的英文传播,主要靠西方的汉学家。比如葛浩文翻译莫言、毕飞宇,白睿文翻译王安忆、余华,这些译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程异的路径不同,他不是从学术出发,而是从文学创作出发,他自己写小说,也写剧本,他自己的小说《紧急状态》还拿过新加坡文学奖。

他对翻译的理解也不一样,他说,“翻译文学可以是陌生的。”他不主张删掉不易理解的内容,而是保留原来作品的语气和结构,相信读者能自己去理解。

程异也不只做翻译,还参与投稿、出版、选题,这种“全流程参与”的方式,在中文文学出海中并不多见。

程异不是唯一的译者,但他正在做的事情,确实值得关注。他的工作方式,是一点一点去了解、去翻、去推荐,不炒作,也不追热点。他的行为让人知道,中文文学也可以用现在的语言、现在的节奏,进入世界文学的领域。

来源:老徐述往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