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吉林省延吉市建工街道延虹社区,7700余名各族居民比邻而居。曾经,这里的居民虽共走一条路,却常因习俗差异“擦肩而过”;如今,各族群众“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石榴籽”抱得越来越紧。
转自:中国吉林网
在吉林省延吉市建工街道延虹社区,7700余名各族居民比邻而居。曾经,这里的居民虽共走一条路,却常因习俗差异“擦肩而过”;如今,各族群众“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石榴籽”抱得越来越紧。
变化的起点,要从2021年4月社区新来的党总支书记安艳说起——这位“当家人”用几年的时间,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成了社区里最温暖的日常。
强化治理:从“生分”到“热络”
初到社区,安艳发现各族居民交集多止于点头示意。于是,她跑部门、联资源,将破旧大院改造成“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大院”,每年开展政策宣讲、文艺汇演等活动80余场,1.2万人次在欢笑中拉近距离。
她还首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辖区各族商户、三新组织负责人兼任社区调解员和楼栋长。这些人熟悉行业、了解群众,高效化解矛盾纠纷,成了居民的“贴心人”。
“以前管流动人口靠‘管’,现在靠‘融’,大家都是社区主人。”安艳说。
创新载体:从“无声”到“有声”
安艳深知宣传载体是凝聚共识的关键。她开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微课堂”,邀请双语志愿者教学,千余人次参训后,各族居民普通话越说越溜;“红石榴大讲堂”每月开讲,民族模范讲互助故事、党校教师讲政策,成了居民的“精神充电站”;“籽籽同心小课堂”用汉、朝双语拍短视频,260条内容获3.2万次观看。最热闹的要数“红石榴电影院”——每晚7点,社区大院幕布拉开,居民们搬着马扎围坐,共赏《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2021年开展至今,138场放映吸引超5万人次,红色基因在光影中悄然传承。
心系民生:从“民生”到“民心”
“民族团结不是喊出来的,是在解决民生难题中焐热的。”安艳常说。
东明新城小区南侧4000平方米荒地曾杂草丛生,她带着居民开“议事会”、跑部门协调,最终改造成“民族团结进步游园”,如今成了居民遛弯、唠嗑的“幸福角”。
针对老人就餐难,她联动三新组织、辖区商户办起“暖心食堂”。每到开饭时,各族居民围坐餐桌,吃着热乎饭聊家常;旁边的健康课堂上,医生正带着老人们做养生操。截至目前,食堂累计提供爱心餐1.1万余份,配套开展健康课程86场,参与人数达2100余人次。
她还组织“以老助老”结对20对,让老人们从受助者变成社区治理的“银发力量”。
为让居民增收,2024年3月,她创办“红石榴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设直播带货、手工编织等22期课程,培训600余人次,帮助200余名各族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交融互鉴:从“共居”到“共生”
安艳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催化剂”。每逢春节、端午等节日,她牵头办“百家宴”“睦邻节”,汉族饺子、朝鲜族辣白菜、回族面点摆成一桌;趣味运动会上,多民族接力赛、拔河比赛笑声不断。
她还发起369户“互嵌家庭”评选,20户示范家庭故事上墙;组建6支各民族互嵌交融的文体队伍,开展红歌对唱、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1.8万人次参与。
从“生分”到“热络”,从“无声”到“共生”,安艳在这几年间,把延虹社区变成了“民族团结大家庭”。
如今的社区里,各族群众的笑脸多了、互助的事多了、“一家亲”的故事多了。正如居民们常说的:“安书记是我们的‘石榴籽当家人’,她让我们明白——民族团结,才能让日子越过越甜。”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刘源江 文/图/摄
初审: 郭龙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