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北京时间4月9日下午15:0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以及坚定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稳定的决心,同时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关于调整对原产于
美国东部时间4月9日白宫新闻秘书卡洛琳·莱维特发布声明,将于4月9日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额外的104%关税,成为有史以来最高的关税税率
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北京时间4月9日下午15:0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以及坚定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稳定的决心,同时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关于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的公告》,调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自此中美两国打的有来有往,似有不死不休的气势。
面对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举措,中国并未选择越南一样通过对美国商品实施“零关税”或者像新加坡一样单方面表示不对美国作出关税报复以换取美国的让步,很多网友对我们国家为何要选择对抗到底这条最难也最凶险的路有点想不通,甚至认为国家完全没有考虑中美当前的实力差距以及有可能造成的外贸恐慌、失业率上升等影响。其实税率54%、84%还是104%只是一个数字了,在正常的进出口交易中,关税超过30%以上中小企业几乎就没有办法承担。那为何我们仍要抗争?其实这一策略背后的逻辑涉及多层次的战略考量、经济理性与国际规则博弈。以下从五个维度深入分析为何中国采取精准反制而非“以零换降”。
一、维护战略自主性:反制是主权与尊严的体现
美国以芬太尼等不实理由加征关税,本质是“霸权工具箱”的滥用。中国选择针锋相对的精准反制(如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农业机械等美国优势产品加税),而非妥协式零关税,正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经济尊严。
特朗普1.0时期的贸易战已证明,单方面让步只会助长美方变本加厉。2018年中美谈判中,中国曾尝试扩大进口以缓和矛盾,但美国仍多次升级关税。
二、经济理性:零关税可能加剧国内产业冲击
若对美商品实施零关税,短期内或可缓解出口压力,但长期将对中国产业链和消费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1. 优势产业受挤压:美国农产品(如大豆)、能源(原油、天然气)及高端制造业产品(如大排量汽车)若零关税涌入,可能冲击国内相关行业。例如,2024年中国从美进口煤炭占美国出口总量的12.8%,加征关税可倒逼美方寻找替代市场,而非被动接受低价倾销。
2. 通胀与就业风险:零关税可能压低进口价格,但会削弱本土企业竞争力,导致就业流失。美国经济学界研究显示,其国内加征关税的成本92%由消费者承担,而中国若反向操作,可能面临类似困境。
三、国际规则博弈:坚守多边主义 vs 单边霸凌
中方反制措施严格遵循WTO规则,而美方行为被普遍视为单边保护主义。若以零关税“交换”美方降税,可能损害多边贸易体系的权威性。中国已就美方加税向WTO提起诉讼,强调其违反非歧视原则,并指出美国自身监管不力才是芬太尼问题的根源。此举旨在争取国际社会支持,而非陷入“交易式谈判”。其次零关税策略可能被其他国家效仿,导致全球贸易规则碎片化。中国通过精准反制,既维护自身利益,也凸显对多边秩序的捍卫。
四、精准反制的有效性: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威慑
相较于零关税的全面让步,中国采取“痛点打击”更具策略优势:
1. 精准锁定美方痛点:加税商品集中于共和党票仓产业(如农业州的大豆、能源州的液化天然气),直接施压美国国内政治博弈。
2. 产业链韧性支持: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已显著下降(2024年对美出口份额较2017年减少11.4%),反制措施对国内经济冲击可控。
3. 保留后续筹码:当前反制仅覆盖部分商品,未动用稀土、光伏等“王牌”,为未来谈判留有余地。
五、历史与未来:贸易战的启示与出路
从特朗普1.0到2.0时期,中美博弈的核心已从“短期利益交换”转向“长期规则重塑”:
历史经验:2018年加税后,美国对华进口依赖度高的产品(如电子设备)出现“抢出口”现象,但长期份额流失至东南亚等地,显示关税无法根本逆转产业链调整。
未来路径:中国通过“一带一路”、RCEP等机制深化区域合作,减少对美市场依赖。例如,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增长18%,对冲了部分对美出口下滑。
中国拒绝以零关税换取美方让步,是基于战略自主、经济安全、规则话语权的综合考量。精准反制不仅是对霸权的回应,更是为全球贸易秩序提供一种“非对抗性斗争”的范本。在单边主义抬头的今天,中国选择以规则为盾、以合作为矛,既捍卫自身利益,也为多极化世界注入稳定性。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