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中医馆主跟同行聊起时都吐过苦水:为了稳住客流,咬牙挖来老专家,确实能扛住一家店的生意,可这份安全感极其脆弱,专家一退休、一离职,门店生意便会塌掉半壁;而另一边,青年医师即便苦熬五六年,也常被患者一句“你太年轻,换老专家”挡在诊室门外,始终没机会独立接诊。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 口述 | 贾岱琳 撰稿 | 佩兰
不少中医馆主跟同行聊起时都吐过苦水:为了稳住客流,咬牙挖来老专家,确实能扛住一家店的生意,可这份安全感极其脆弱,专家一退休、一离职,门店生意便会塌掉半壁;而另一边,青年医师即便苦熬五六年,也常被患者一句“你太年轻,换老专家”挡在诊室门外,始终没机会独立接诊。
当很多医馆还在这困境里卷的时候,贾海忠带着慈方走了条不一样的路——9年不砸钱拓店、不靠明星专家,凭一套“造医生”体系,从北京1家店裂变出7家连锁,甚至把技术输出到香港基层。
这位从中日友好医院辞职的主任医师,行医四十余年,唯一的娱乐是爬香山,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就扎进医书里。他给慈方定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落在了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细节里:从2003年搭建“数字名医系统”埋下经验传承的种子,到2016年开馆后打磨出覆盖“医术—运营—素养”的全维培养体系,贾海忠要解决的,从来不是“开多少家店”,而是“怎么让更多青年中医会看病、能落地”。
从单店到连锁,慈方握住了命门
当2016年贾海忠教授带着“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理念,在北京开出第一家慈方中医馆时,他或许未曾明确预见这个最初“小而美”的医疗试验,会在数年后走出一条完全区别于行业的扩张路径:不靠资本砸钱拓店,而是凭医生裂变自然生长。
这条路径的伏笔,早在2003年就已埋下。彼时仍在体制内的贾海忠,就盯着一个行业痛点:中医靠师傅带徒弟,经验藏在老大夫的脑子里,青年医师要熬十几年才能出师。于是他牵头做了“慈方数字名医会诊辅助系统”,把古今2200多位医家的临床经验拆解开,变成可调用、可复现的工具。这并非单纯的技术攻关,更像是为中医人才培养埋下的“种子”,等未来有了医馆,青年医师不用再从零积累,直接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独立出诊。
2016年离开体制创办慈方中医馆,成了这套思路的试验场。贾海忠本人四十余年的行医经历,本身就是最好的示范:除了坐诊,其余时间几乎都用于研读医书、总结经验,这种对医学近乎极致的专注,潜移默化地沉淀为慈方的底色。
2018年,邯郸馆落地,与其说是扩张,不如说是技术反哺家乡,由邯郸市政府牵头引进项目把沉淀多年的诊疗体系带给家乡人。而到了2021年,平遥馆与青岛馆的诞生,则彻底验证了“医生裂变”的可行性:山西籍的大夫学成后主动返乡开馆,三位山东籍大夫则组队创业,两者均为自主出资,且自带慈方的技术体系与积累的患者资源,是典型的“内生式扩张”;就连珠海太乙中医诊所,也是由原慈方店长与贾海忠亲传弟子合作范围涵盖了慈方数字会诊、饮片筛选推荐、持续跟诊学习开放等模块。
如今,慈方的版图已不再局限于独立医馆,更延伸至基层医疗的毛细血管:与北京石景山社区卫生机构及医院合作,为青年医师提供临床历练平台;在邯郸市中医院、北京保善堂中医院建立工作室,定向培育临床医生;甚至将技术支持触角伸到了香港医馆。
从北京的单店,到覆盖多城的连锁网络,再到深入基层的医疗合作,慈方走的每一步都看似慢,却精准踩中了中医连锁的“命门”—— 医疗行业的核心永远是人才,而能让人才主动裂变的,从来不是资本诱惑,而是一套可复制、可信赖的成长体系。贾海忠埋下的那颗“种子”,如今已长成支撑慈方扩张的参天大树。
三大体系,给青年医师搭好快速上手的脚手架
青年医生能独当一面,核心是慈方一套开放且实用的医学体系:以中医为根,融西医、佛医所长,核心只有一个——临床有效就用。这套体系不是封闭的理论,而是给青年医师的脚手架,帮他们跳过漫长的经验积累期。
第一支柱是慈方针灸体系,贾海忠没局限在十二经脉里,而是重新定义了“脉”:“连贯而自成系统的,都能叫脉”—— 神经系统是“脉”,血脉、肌肉系统是“脉”,甚至胚胎发育时细胞间没断的联系,也是“脉”。为了让青年医师好理解,他拿地图做类比:“各省市地图是地域脉,铁路是交通脉,人体的‘脉’也一样,能直接指导针灸、刮痧、艾灸。” 这套体系里,纬脉理论要结合胚胎学知识,极联理论要关联神经分布,所有内容都基于中西医融合,还被整理成4本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公开出版。
第二支柱是经典临床体系,不盲目罗列古籍,而是按疾病类型精准选书:气血问题看《医林改错》,脾胃、肺气问题看《脾胃论》,先天问题看《医贯》,外感与内伤杂病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古籍晦涩,贾海忠便逐本结合现代临床解读,还扩展古方应用场景。
最具突破性的是第三支柱,中西医融合体系。贾海忠从研究生阶段就研究中西医融合,以“气立—神机理论”为核心:“气立”是人体对外的部位,“神机”涵盖血液、心脏、神经组织等内部系统;外邪分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社会性等,诊疗则围绕“去外邪、固气立、强神机”展开。更颠覆的是,他还发现西药存在偏性与脏腑归经属性,据此分析中西药功用以优化方案。该体系计划今明两年(慈方学术体系十年搭建周期内)完全成型并向行业公开。
为了让体系落地,贾海忠于2003年推出的“慈方数字名医会诊辅助系统”更是利器:医生输入患者症状,就能调用古今2200多名医家的经验,还能单独筛选张仲景、张锡纯等名医的思路。贾岱琳透露,早年贾海忠在体制内看特需门诊,“遇到重要病例会优先用系统出方案,因为它比个人经验更丰富”,最后结合医生经验,出具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有效率。
不造标准化医生,“全维培养”让青年中医独当一面
“体系再好,也要靠人落地。”慈方中医的竞争力,不止是搭了套医学体系,更是造了个“能把技术传给青年医生”的培养机制,覆盖“专业能力 + 岗位能力 + 综合素养”,培养周期从2年延长到2年半,还在不断迭代,核心从来不是把医生变成标准化产品,而是让他们发挥特长。
专业能力不搞“闭门造车”。除了上述三大医学体系,慈方更强调“学各家之长”:只要医生愿意外出学习,回来后能给同事做系统分享,所有差旅费用由医馆全包;看到外面有好的针灸手法,也会请老师来内部培训。“兰州真气堂的多维治疗模式、小儿推拿,还有知道龙脊康的整脊技术好,我们立马安排医生去学 —— 我们不擅长的,就借外部力量补。中医不是封闭的,不能关起门来教。” 贾岱琳说,这是贾海忠反复跟团队强调的。慈方还会每两周进行一次疑难病例讨论,让全国各地慈方医生与贾海忠老师的弟子们共同交流学习。每年还会组织线下论坛,针对不同系统疾病,进行专科化的深入学习,线下论坛称为慈方全国医生奔赴而来的“年会”。
岗位轮转要“让医生懂医馆”。青年医生入职后,需依次在前台、客服、药房、跟诊、治疗、店长管理等岗位轮转:在前台和客服岗,医生会发现“很多患者的疑问,其实是就诊时没交代清楚”,从而主动优化沟通;在药房岗,要求“三周调剂、一周煎药”,这不是让医生当药师,而是让他们直观感受药物性味体积:“有些草类药体积大,患者家里的锅熬不下,医生知道了就会建议代煎,省去患者麻烦”“有些药有异味,苦味,对小朋友在用药上也会进行调味”;轮完所有岗位后,医生能清晰理解医馆的运转逻辑,甚至能提出提升效率的建议。
外治能力是建立医患信任的第一步。慈方要求所有医生掌握针刺、艾灸、埋线、皮内针等外治技术。这些技术能在首次接触时快速缓解患者痛苦,“比如患者腰痛来就诊,扎一针能缓解大半,患者才会信任后续的治疗,配合度也更高”。这是贾海忠从四十年临床里总结的经验。
宣教能力则是让患者懂自己的病。贾岱琳发现,青年医生常默认患者懂专业术语,“比如‘气虚’,患者可能完全没概念”。因此,慈方会训练医生把术语“简单化”:用“身体衰老像汽车,有的能保养,有的要换零件”类比病情;根据患者需求调整方案 —— 比如上班族没时间煎药,就推荐颗粒剂。
管理能力的核心是合规。“其他能力差一点能补,合规出问题,医馆就完了。”贾岱琳说,慈方会给医生培训医疗法规等内容,确保经营底线不踩线。
最关键的是“因材施教”。入职初期,慈方会与医生沟通职业规划:想自己开医馆,就多安排运营管理岗历练;只想专心看病,就不分配管理任务;乐于分享的,可打造个人IP做培训;有特长的更要发挥:喜欢饮食的,可深耕药膳;擅长计算机的,可参与“经验复现系统”的优化;会剪辑的,能做科普视频。
让医生走出去。为了让医生走出去,找寻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和环境,慈方让自己的青年医生在工作之余,去自己家乡或未来想去发展的地方提前出诊。也为了让青年医师能更多的接触患者,也会为他们推荐寻找适合的基层医疗出诊,加速实践成长。
“现在能起来的医馆,都有创始人的特色基因。”贾岱琳说,“我们不把医生培养成标准化产品,而是让他们发挥特长。这种培养模式的效果很直接,如今,平遥馆、青岛馆的医生能独立运营,基层出诊的青年医生逐渐积累口碑,珠海馆逐渐开始造福一方,香港合作医馆的人才培养也步入正轨。
竞争力,是“造医生”的能力
当下中医馆行业的焦虑,本质是人才焦虑。老专家资源稀缺且难以复制,青年医师成长慢、患者信任度低,而慈方的实践恰恰撕开了一道口子,它让中医馆摆脱了对“挖名医”的依赖,转而建立起“造名医”的流水线。
医疗的核心竞争力终将回归到“人”的竞争,并非靠一两位专家撑场面,而是能持续输出会看病、懂患者、能落地的医生;当行业被扩张焦虑裹挟时,或许更该回头夯实基础,把人才培养的地基打牢,这才是中医馆最扎实、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毕竟,能持续输出好医生的医馆,永远不用担心没患者、没未来。
I 版权声明
来源:要健康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