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真可怕——竟然有人用“西贝”为企业命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13:20 1

摘要:“西贝”者,拆“贾”字之谓也。在古玩书画行中,“西贝货”即赝品之别称——乃仿冒、欺世之符号。一家企业以“西贝”为名,不啻自贴假标,其荒诞之甚,堪称商业社会一出黑色幽默。

01

要不是数据把罗永浩与西贝之争推送到我们面前,我们还不知道竟然有人用“西贝”注册企业名,而且还是一家预制菜企业。着实令人喷饭,让人晕倒。

“西贝”者,拆“贾”字之谓也。在古玩书画行中,“西贝货”即赝品之别称——乃仿冒、欺世之符号。一家企业以“西贝”为名,不啻自贴假标,其荒诞之甚,堪称商业社会一出黑色幽默。

然西贝企业竟择此负意深重之词为名,堪称文化自觉沦丧之典范。此非孤例,实乃当代中国部分企业家之缩影:对传统无知,对符号无感,甚至以反叛为荣,以无知为个性。他们热衷于追逐风口、制造概念,却忽视品牌命名作为文化第一印象的深远影响。一个名字,不只关乎记忆点,更承载价值暗示与情感导向。在消费者尚未接触产品之前,名称已在潜意识中埋下认知的种子。而当这种子源自“虚假”,再绚丽的营销包装也难掩其根源的荒芜。历史上有太多因名失利的案例,而西贝却仍主动拥抱污名,实令人匪夷所思。

文化自觉,是企业主最低的修养;文化敬畏,是产品最高的保证。一家自冠“假名”的企业,无论初衷为何,都已向天下传递出危险的信号:它不介意与“假”为伍。而当企业缺乏对文化的尊重,又遑论对消费者的真诚?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当“西贝”之名已成为广泛共识的假货代称,却仍被用作企业标识,这不只是商业策略的失误,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自我放弃。

02

企业文化与产品质量,绝非两条不相交的线——它们同根同源,共生共灭。

其一,文化决定价值定位。深谙传统者,自能汲取“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商道精髓;而文化贫血者,往往陷于短视功利,视品质为成本,视诚信为口号。以西贝为名,无论出于无知还是炒作,皆属价值观的迷失。没有文化底蕴作为压舱石,企业极易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迷失方向,把炒作当品牌,把销量当信誉,最终虽或一时得利,却难逃时间审判。正如某些一度火爆的网红品牌,重营销轻品控,终被消费者抛弃。

其二,文化塑造品质追求。产品质量,本质是文化的物化。德国之精密、日本之精益,皆源自文化底蕴。无根之企,终难逃模仿与低端竞争的泥沼。而在当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阶段,文化内涵的缺失使得很多企业被困于“代工思维”,缺乏原创动力与品质定力。所谓“工匠精神”,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文化沉淀下来的行为准则与精神信仰,它需要企业从价值观到管理机制的全方位支撑。

其三,文化敏感影响市场洞察。以西贝为名,自以为别致,实则犯忌——这不仅是命名的失败,更预示其将在产品、营销等环节一再误判消费者文化心理。文化认知的匮乏,会导致企业看不懂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读不透市场的深层变化,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步步被动。真正的品牌,不仅仅是卖产品,更是输出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认同,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企业自身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与敏锐的文化洞察力。

回望商史:同仁堂凭“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信守三百年,华为依“狼性文化”搏杀全球。而三鹿之流,崩于文化之塌、价值观之溃。文化,才是企业最后的免疫力。

03

西贝之象,并非个例,而是中国企业的整体文化困局——

功利熏心,轻文化重利润。在唯KPI论、增长至上的指挥棒下,文化建设被普遍视为“虚功”,难以量化,故常被搁置。企业宁愿投入巨额广告费进行饱和攻击,也不愿耐心培育品牌内涵与内部文化。其结果就是企业形神分离,外表光鲜,内里空洞,一旦市场环境变化或竞争加剧,即显原形。

传统断裂,崇西洋忘根本。许多企业家对西方管理模式奉若圭臬,却对自身文化传统陌生疏离。生搬硬套的价值观标语与企业实际行为严重脱节,导致文化体系碎片化、表面化,无法形成真正的凝聚力和指导力。

创新疲软,擅模仿短原创。文化自信的缺乏直接抑制了创新勇气与想象能力。很多企业习惯于走捷径、抄模式,在产品研发、设计美学上缺乏独特表达,导致品牌个性模糊,陷入同质化红海竞争。

品牌肤浅,缺故事少内涵。大量品牌停留于LOGO设计、口号更新的层面,未能构建具有感染力的品牌叙事与价值主张。消费者只能记住其名,无法认同其魂,品牌忠诚度无从谈起。

责任缺失,逐私利忘公义。当企业价值观扭曲,便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牺牲品质、环境甚至公众健康。近年来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数据泄露、环保丑闻等事件,其根源皆是企业文化中责任伦理的严重缺失。

此五病不除,中国企业难言超越。

04

鉴于斯,我们这时提供六剂解药,以此文化重塑,已然生存之必需矣。

一是企业主须先修文化内功,以传统智慧淬炼经营哲学。企业家应成为文化的感悟者与践行者,而非仅仅是财富的追逐者。通过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精髓,融汇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独具一格、内外如一的企业家精神,为企业文化奠定坚实根基。

二是文化应深植战略、产品、营销全线,而非墙上标语。企业文化必须从“宣传文案”走向“制度保障”,通过绩效考核、流程设计、人才选拔等机制真正落地,让每一款产品、每一次服务、每一场传播都成为企业文化的真实载体。

三是融汇“仁义信”等东方价值,构建中国式管理。中国企业应立足本土文化语境,探索将“厚德载物”、“致良知”、“和气生财”等传统智慧与现代企业治理相结合,打造既有温度又有效率的组织模式,为世界管理哲学贡献中国方案。

四是以文化赋能产品,打造差异竞争力。深入挖掘中华美学、工艺、哲学中的元素,将其融入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使产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更具备文化感染力和情感附加值,从而摆脱价格战,走向价值竞争。

五是讲好品牌故事,实现情感共鸣。品牌建设应超越功能诉求,善于运用文化符号、历史典故、价值主张来构建动人的品牌叙事,与消费者建立深层情感连接,使品牌成为用户自我表达的一部分。

六是践行社会责任,重塑商道价值观。企业应明确其社会角色,将诚信经营、保障品质、关爱员工、保护环境等纳入核心价值体系,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重塑新时代“儒商”精神,赢得社会尊重与长远发展。

05

必然指出,从“西贝”到“真贝”,是一场文化的救赎且势在必行。“西贝”之名,恰似一记警钟:无文化之企业,如无锚之舟,终将被浪潮吞没。

中国企业当痛定思痛,实现从“西贝”向“真贝”的蜕变、从制造到创造的跃迁、从趋利到重义的升华。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魂若不端,命亦难久。这场文化的自我救赎,关乎企业存亡,更关乎中国商业文明在世界格局中的尊严与地位。我们期待,未来能涌现更多尊重传统、勇于创新、值得信赖的中国品牌,它们不仅提供优质产品,更输出一种让世界尊敬的东方商业价值观。

愿中国企业家深悟“西贝”二字之重,以文化立命,以品质立身。如此,中国品牌方能褪去“假冒伪劣”之耻,真正成为高端与信任的代名词。

来源:上官茂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