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药是病人的船,亦是病人的剑。”这句话听起来颇有武侠小说的味道,可它道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真相:吃药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药是病人的船,亦是病人的剑。”这句话听起来颇有武侠小说的味道,可它道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真相:吃药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在如今这个“全民保健”的年代,他汀和阿司匹林几乎成了中老年人的“标配”,早上吃一粒他汀,晚上来一片阿司匹林,仿佛成了“长命百岁”的通行证。
但你知道吗?就像每天喝水能解渴,喝太多却能“水中毒”一样,吃药也有雷区,一不小心,就可能吃进了肾衰竭的陷阱。
这不是危言耸听。药物性肾损伤,正悄无声息地从“保命药”变成“要命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肾病专家陈香美曾公开指出:我国每年新增的慢性肾病患者接近1320万人,药物性肾损伤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一项《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的研究中,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长期使用被认为与肾功能下降存在潜在联系,尤其是在不合理服药的前提下。
吃药吃出肾病?这不是个案,而是警钟!
你知道吗?肾脏就像你家的“净水器”,每天过滤180升血液,清除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还得调节血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可一旦肾脏“超负荷”,这台净水器就会罢工,甚至永远罢工。
而很多人却在不知不觉中,按着广告和邻居的说法,长期自行服用他汀和阿司匹林,结果“吃药防心梗,反倒吃出肾衰竭”,就像为了防火,在屋里点了一堆蜡烛。
真实案例警示:
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曾报道的一个案例中,江苏无锡的王阿姨,年近七旬,体检查出“轻度高血脂”,便开始“自觉”服用他汀和阿司匹林。她并未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也未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两年后,突感乏力、水肿,就诊后被确诊为“药物性慢性肾功能不全”。
医生一查,发现她的肾功能早已悄悄滑坡,肌酐值飙升到了正常值的两倍还多。
是药三分毒,药不离医生,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他汀和阿司匹林为何“惹祸”?
这两位“药中明星”,本意是好人:
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可问题在于:长期使用+不规范服药+忽视监测 = 肾脏灾难。
第一大错误:滥用他汀,忽视肌酐升高
他汀虽好,却有副作用。部分人群长期使用他汀,可能出现肌肉溶解,释放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起急性肾损伤。尤其是高龄、肝肾功能基础较差的患者,更容易中招。
你知道吗?他汀与葡萄柚汁同服,会增加他汀血药浓度,诱发毒性反应!这已经被《美国心脏协会》反复强调。可你以为水果健康,殊不知“健康饮食”变成了“隐形杀手”。
第二大错误:阿司匹林无限期服用,肾脏出血风险飙升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能力固然强大,可它也是个“双刃剑”。长期服用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肾血流灌注,诱发肾小管坏死。
更何况,很多人是“自己给自己开药”,今天头晕吃一片,明天手麻再来一片,阿司匹林吃成了“糖果”。这种“想吃就吃”的服法,连药师都摇头。
第三大错误:不做肝肾功能监测,盲目联合服药
临床上不少人是同时服用他汀+阿司匹林的“双保险”组合,殊不知这俩“好兄弟”在体内的“化学反应”对肾脏压力巨大。特别是合并利尿剂、ACEI等药物时,更可能形成“肾毒三联征”——血容量下降、肾灌注不足、肾毒性累积。
营养学角度怎么看?
肾脏承受压力,饮食难辞其咎。高钠高蛋白饮食、长期高脂摄入、低水摄入,都是肾脏的“隐形杀手”。
你知道吗?每多摄入1g盐,肾脏就要多滤掉50ml多余水分。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g,可现实中不少人吃火锅、卤味、腌菜,动辄10g起步,肾脏表示:“我太难了。”
心理学视角:药物焦虑症,你中招了吗?
现代人越来越怕病,怕得不是病本身,而是“没吃药”。有的人一查血脂高一点,就焦虑得睡不着觉,非要吃他汀才安心;有的人听邻居说“阿司匹林防中风”,立刻去药店买一瓶回来“以备不时之需”。
这种“药物焦虑症”,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焦虑本身就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反而更容易生病。健康不是靠药物堆出来的,而是靠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科学管理情绪。
社会学视角:集体服药的“文化惯性”
中国人讲究“邻里互助”,但在健康问题上,这种“互助”有时变成了“误导”。“我吃着没事,你也吃吧”,这句看似和气的话,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在一些社区,甚至形成了“药物社交圈”——谁吃什么药、效果怎么样,成了大家饭后的谈资。
这种现象背后,是健康教育的缺位和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真正需要做的是提升全民的“医学素养”,而不是盲目跟风吃药。
意想不到的是:影视剧里也埋下了“吃药误区”的伏笔。
在热播剧《欢乐颂》中,角色樊胜美的父亲长期服药不遵医嘱,最终引发了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剧中虽未明说,但这一情节真实反映了现实中“自我医疗”的普遍性和危害性。
如何用科学方法守护肾脏?记住这几点:
任何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尤其是长期药物;每3~6个月做一次肝肾功能检查,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饮食清淡,控制总盐量,避免高蛋白暴饮暴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减少代谢负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药物焦虑症;不轻信“保健圈建议”,不跟风吃药。写在最后:
健康不是靠药堆出来的,也不是靠“别人吃什么我吃什么”凑出来的。真正的健康管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是一份与自己身体的和解。
如果说肾脏是你身体的“沉默管家”,那你就是这个家的“总指挥”。别等到管家罢工了,才发现——原来不是药救了你,而是你救了你自己。
吃药这门学问,一半靠医生,一半靠觉悟。
参考资料:
陈香美院士. 《慢性肾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营养学会.《阿司匹林的肾脏毒性机制研究》. 中国药理学通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相关病例报道.《美国心脏协会(AHA)》关于他汀与葡萄柚的药物相互作用指南.来源:全科医师阿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