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队在亚洲杯的历史战绩是15场比赛2胜13负,胜率只有13%,而且全部在小组赛阶段就被淘汰。 最近一届亚洲杯,他们甚至连续两场0-0平局,一球未进,创下进攻数据历史新低。
中国队在亚洲杯的历史战绩是15场比赛2胜13负,胜率只有13%,而且全部在小组赛阶段就被淘汰。 最近一届亚洲杯,他们甚至连续两场0-0平局,一球未进,创下进攻数据历史新低。
这组数字背后,是整整12年无法从亚洲杯小组赛突围的尴尬。 每当抽签仪式启动,球迷们心里都清楚,所谓的“死亡之组”正在不远处招手。
本次亚洲杯,中国队被分在第四档,也就是所有球队中最低的档次。 这意味着,他们极有可能与日本、伊朗或澳大利亚这些亚洲顶级强队同组。
亚足联的这个分档结果引发了不少争议,就连越南都被划入了第二档,泰国也位列第三档。 这种定位,仿佛在告诉所有人:中国队,已是亚洲鱼腩。
没有球队愿意在抽签中遇到日韩伊澳,所有球队都希望遇到中国队。 从亚洲足坛的竞争格局看,中国队正逐渐成为别人眼中“最容易拿分”的对象。 这种落差,让球迷难以接受。
看看亚洲其他球队的进步,就能理解这种危机感。 土库曼斯坦,世界排名第134位,他们的U23队伍在之前的U23亚洲杯上力压伊朗、卡塔尔晋级。
马来西亚,排名第155位,其青年队近年来屡次逼平甚至战胜亚洲中游队伍。 这些曾经的“弱旅”,正在快速缩小与亚洲二、三流球队的差距。
反观中国队,却显得步履蹒跚。 当韩国、日本甚至沙特的大量球员在欧洲联赛磨砺时,中国队的球员仍全部来自本土中超联赛。 联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球员在国际赛场上的竞争力。
中超联赛曾以重金引入大牌外援而闻名,但外援在关键位置上的主导,无形中挤压了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和比赛机会。特别是进攻端,本土球员很难在俱乐部中获得核心锻炼机会,到了国家队自然无法承担得分重任。
留洋球员人数稀少,质量不高,已成为中国足球与亚洲顶尖水平脱节的关键原因。 当孙兴慜在英超热刺大放异彩,当富安健洋在阿森纳站稳脚跟,中国足球的留洋旗帜却迟迟无人扛起。 武磊曾在西西班牙人队效力,但最终返回中超;其他年轻球员的留洋之路,也多以失败告终。
球员身价有时会带来错觉。 比如王钰栋,他的身价在亚预赛参赛球员中能排进前五,甚至比澳大利亚任何球员都高。 足球不是一个人的游戏,高身价背后若没有整体实力支撑,反而会变成一种讽刺。
足球比赛终究要靠团队实力说话。 中国队的问题不在于缺少一两个明星,而在于从青训到联赛、从战术到心理的整体落后。
亚洲杯的抽签制度残酷而直接。 分档越低,遇到的对手就越强。对中国队而言,每次大赛都是一次“下下签”的轮回。 球迷们早已习惯这样的开局: hopes渺茫,压力巨大,出线前景黯淡。
这支球队真的毫无机会吗? 未必。 足球是圆的,比赛中总有变数。 但现实点看,要与亚洲一流队伍抗衡,中国队需要的不只是运气,更是实力上的彻底蜕变。
现在的亚洲足坛,没有谁会是永远的弱者,也没有谁一定能长盛不衰。 日本、沙特、伊朗也曾经历过低谷,但他们通过坚定的足球改革和青训体系建设,重新回到了强队行列。
球迷的期待从未熄灭,哪怕每次大赛都伴随失望。 他们希望看到球队拼尽全力,希望看到进步,希望看到中国足球的真正觉醒。
来源:球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