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传:这本书他写了27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2:00 1

摘要:这本书先后写了27年。最初是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发起并主持“中国思想家评传”项目,计划撰写一二百位古代思想家评传。当时我刚刚出版《隋文帝传》(1998年)不久,接到南京大学思想家评传中心的邀请,感到非常荣幸。南京大学思想家评传中心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来到厦门大

后 记

这本书先后写了27年。最初是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发起并主持“中国思想家评传”项目,计划撰写一二百位古代思想家评传。当时我刚刚出版《隋文帝传》(1998年)不久,接到南京大学思想家评传中心的邀请,感到非常荣幸。南京大学思想家评传中心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来到厦门大学,耐心说明编撰的原则和体例要求,告知这部书将由丛书副总编卞孝萱教授负责审稿,还邀请我到南京大学参加这套丛书的学术交流会。南京大学方面的工作细致暖心,我在感动之余开始奋力撰写。

写重要的历史人物,尤其是被时代打上烙印的人物,非常不容易。不仅要对人物的事迹尽量做到掌握无遗,更要与其所处的时代紧紧相扣,从时代背景、人物成长的环境、教育与人际关系对于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对于世界的认识、成功与挫折的历练等多方位、多视角去研究,还必须尽可能站到历史人物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体悟其心理与情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然而,研究者的阅历和眼光很难与历史人物契合,没有身临其境就无法体会到理智与情感的冲撞,很容易停留于观察者的角度去描述表象,等而下之的则是未加理解便开始进行价值观评判,甚至预设立场而刻意掩饰或者美化,爱之切而欲拥抱入怀,恨之深则要鞭挞至死,这些都是撰写人物传记的大忌。贴近历史人物是研究者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而揭示历史人物活动造成的影响,其举措、行为背后的动机,将看似分散和孤立的事件联系起来复原整个过程等,则是随之而来的研究工作。人物传记要尽力还原历史人物,另一方面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研究者的境界和眼光,既是研究的历程,也是心灵的体验,更是人生的灵魂经历,许多感悟难以言表。人物把握是否精确,不靠表决,无须追随大流,更不能为博得喝彩而曲笔。越独特的人物,知之者越少,无人敢称尽悉,故而研究者同读者都是在不同的境界所做的观察与评论,角度与高低不同,便有了纷纭的众说。我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书中所论,皆我所思,读者不必苟同,如愿听我叙述已深感满足,若有不当之处亦不敢推诿逃避。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撰写《武则天传》,缓缓推进,应该可以如期完成。可是,在丛书临近全部完工之际,我突然中断了撰写,书稿从21世纪初被我束之高阁,再没动过。这一停工,让思想家评传丛书缺少了计划中的一种,我一直对匡亚明老校长、卞孝萱先生, 以及思想家评传中心的老师们怀着深深的内疚,总想找个机会表示道歉。

2022年秋冬,我把书稿找出来从头阅读,直至搁笔的武则天酷吏政治之处,想起了当年迷茫彷徨的心情。按照思想家评传编撰的方针,重点在于阐论传主的思想或者治国理念等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而我从武则天出生到完全执政称尊,实在提炼不出她有什么政治思想或者治国理论,看到的是眼花缭乱的政治手段。以我的理解,思想家应该有根本性、系统性的理论阐发,处于“道”的层面;而各种权谋手段属于即时、即物的技巧运用,处于“术”的层面。细读滚滚而来的颂扬武则天的文字,看不到对其政治思想的揭示与概括,更多是经不起考证的事项罗列与强辩,例如唐朝停罢科举考试几乎都发生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许多书本文章却明晃晃地写着武则天大力弘扬科举,培育新兴阶级,造成社会革命;武周时代各地民户逃亡的记载俯首可拾,论者却指责冒着被酷吏迫害的生命危险给武则天上疏的大臣们没有提供统计数据,不予采信,而流离失所逃入山林的农户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教我如何随之起舞?我曾经把困惑多次写信给卞孝萱先生,得到他很多的支持与谅解。对于当年的我来说,正是迫切需要出版大量论文著作去争取功名利禄的时候,放弃如此重要的国家重大项目,确实站到了人生歧路口上。我选择了放弃,前面写的权当徒劳。学术探索从来是孤寂的道路,攀登到哪个层面固然与努力和缘分相关,却必须始终真诚,此所谓“慎独”是也。我鼓起勇气把决定告诉了思想家评传中心,他偿没有一丝丝的责怪,也没有任何希望我曲笔的劝说,乃至多年后我到南京大学做讲座时,邂逅当年思想家评传中心的负责人,他们还鼓励我将来一定要把有学术分量的《武则天传》写出来,让我感铭肺腑,化作暖流,推动我无论如何都要完成这项工作。

一页页翻阅当年发黄的书稿,没有任何想修改的地方,就这样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想起来不无惭愧,20多年过去了,我在武则天研究领域依然停留于当年的认识,这次只是补写了武则天垂拱年以来的部分。一千多年前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的肃杀氛围,让事件的考证也在一丝不苟中爬行。恰逢上海遭遇奥密克戎病毒流行而史无前例地实行全区域静态化管理,依照严格的防控要求,足不出户,望着窗外草绿花谢,埋首于文献的考订与阐释。哀苦眼睛不能聚焦久视,蹉跎时光。奋力踽行,力图领略历史的风光,看懂那个时代。

历史温情地展现人性的光芒,也无情地给入载者定位。能够载入历史的人物,都只能在入载者的庞大队伍中定位,而不是与凡夫俗人比肩。因此,历史的评价便显得分外严峻,许多在世间显得魁梧的人物放到历史里变得渺小可笑。历史明确地告诉后人,只有对社会民生尽责并做出杰出贡献者,才有一席之地。人物的前因塑造了性格,而其行为则结出后果,影响着当时乃至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前因往往是被动的,但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增进悟性,其感悟的高度也在改变着被塑造的环境条件。所以,人物的性情由被动和主动两个方面构成,既被所处的时代环境所塑造,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超越,这就是相似的环境可以诞生截然不同的人物的原因。例如早年的苦难形成了武则天六亲不认的残忍性格,却令汉高祖刘邦明白了善待百姓的道理。而且,与之毗邻的时代或者人物,会增加或者减低其亮度。例如唐太宗的前面是苛酷虐民的隋朝,便把他的宽仁英明衬托得光芒四射;而武则天前有唐太宗,后有唐玄宗,夹在两座丰碑之间,难免黯然失色。或许唐玄宗晚年的失政给了她一点拉升的借力。眼光和格局不够深远,却耽迷于自我塑造而不是去服务于社会和民众,很多人为的努力到头来最佳的结果只是徒劳。武则天生前给自己戴上“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的桂冠,死后却只留下无字石碑。这些都是撰写人物传记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撰写传记,作者或多或少会有给传主增色的情感和冲动,多少有点古代给人写墓志的味道,容易滑入脸谱化和程式化的陷阱。作为历史研究,价值判断性质的人物评价给人的启发少之又少,甚至成为深入思考的情感障碍。结论往往是思想止步的地方,也是偏执的出发点。而且,人物的历史定位不见得是铁定的,也不单由历史学家来决定,还原史实并且力图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因果关系,才是历史学家必须努力去做的事情。

武则天不是唐朝偶然出现的现象,反而具有贯穿整个古代的体制性的必然性。然而,她又非常特殊,在合法性皇帝(无论是高宗,还是中宗、睿宗)的罩袍下,以皇后或者皇太后的身份实际掌握政权,尤其在高宗逝世后,她可以通过禁锢皇帝来实行独裁统治。但是,她始终无法建立起权力的合法性,哪怕到她革唐立周、登基称帝,也仍然无法战胜无形却强大的合法性壁垒。除了权力的逻辑,还有血统的原则,后者直接关系到她在新王朝中的宗祀地位,让她明白中国古代王朝的合法性还内含着血统的强大支柱。这不是好恶是非的问题,而是在当时无法取得社会各阶层承认的严酷现实,亦即政治合法性最终源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这迫使权力无限扩大的武则天不得不始终处于僭越者的尴尬地位,她可以常年借用酷吏实施恐怖统治,却改变不了人心。因此,她的统治是中国古代非常特殊的僭主政治形态。僭主形态注定会集中最大的资源进行高压统治,最后也一定因为资源的枯竭而瓦解,不具有持久性。一切残酷的行为都在弥补合法性的不足,而不得人心的手段却在快速吞噬权力的基础和少得可怜的合法性。这种僭主形态始于暴政,衰于内讧,终于枯竭,除非有醒悟的掌权者力挽狂澜给予扭转。武则天晚年的五王政变直至唐玄宗夺权即位,表现出来的是唐朝尚存的自我纠正的能力。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武则天时代仍然具有典型意义与深入研究的价值。

我一直认为对于古今人物和历史,不应抱持预设的价值观动辄评判取舍,徒增偏见,画地为牢;也自以为没有资格评判人物。历史应该推动我们做深沉的反思,带来清醒和启发,不应沦为肤浅的评说,各执己见,无助于世。所以,本书只是努力围绕着武则天去揭示这段历史过程,至于如何去评价,留待大家自主思考判断,非我力所能及。书中的考证和推断,只是我的一得之见。如果有助于大家去思考乃至研究,深以为幸。若有不当之处亦请批评指正。历史是一条用史实筑就河床的思想巨流,人尽在其中,我只取一掬,与君共享。

这本迟到的小书,我想把它呈献给匡亚明和卞孝萱先生:斗转星移,不敢忘怀你们寄望青年的那份重托和我竭诚尽责的承诺。

作者于悟证堂一掬书房

2025年3月

编辑推荐

★二十七年精心打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韩昇推出重磅新作,还原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真实面貌。

围绕武则天的历史叙述纷繁复杂,可以说叙述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制造”出了不同的武则天形象,如何评价她的功过得失,是每一个立传者无法回避的问题。韩昇教授以历史学家的冷静客观与同情理解,打捞历史细节,别开生面地为读者呈现了武则天的一生及其时代,展现了专业学者独有的眼光和境界。

★剖析武则天时代复杂的政治格局,揭秘武周代唐背后的权利博弈,当古代王朝的血缘宗法制与政治合法性遭遇挑战,历史将如何书写?

作者用大量笔墨还原了武则天走向权力之巅,强化皇权的过程,分析了其背后各方政治势力的变动。童年经历对武则天的性格起到了怎样的塑造作用?武则天如何取得高宗信任,构陷王皇后与萧淑妃,扳倒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李唐礼法维护者?如何改革中央行政体制并通过酷吏推行恐怖政治,清洗传统门阀势力,加强个人权威?在继承人的选择方面,她有怎样的考虑?她的一系列举措对唐王朝政治走向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其背后的蕴含着怎样的政治运行逻辑?

★风云人物轮番登场,一网打尽大唐的宫廷秘史与八卦奇闻。

唐高宗、唐睿宗、太平公主、武三思、长孙无忌、狄仁杰、姚崇、来俊臣、薛怀义、骆宾王……从皇亲贵胄到平民百姓,从文人墨客到僧尼信众,各色人物轮番登场,或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或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历史走向。他们与武则天产生了怎样的羁绊?对武则天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大唐的市井趣闻与宫廷秘史尽在其中。

★考据扎实,论述严谨的隋唐史研究之作,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作者秉持求实与严谨的治史态度,细致爬梳史料,对《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等材料进行文本细读与考辨,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厘清了武则天研究中诸多争议问题。如武则天的生年并非学界通常认为的唐高宗武德后期;武则天并不反对士族政治,相反还是士族政治的维护者;武周时期中国与东亚诸国的交往,对东亚国际秩序的塑造等等。

★四色印刷,精选100余幅图片,在书页中展现盛唐的恢弘气象。

本书图文并茂,版式疏朗,内文选用特种纸四色印刷,根据行文内容辅以人物关系图、历史地图、隋唐文物图片、风景名胜图,为读者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武则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古往今来,无数作品围绕着她的神秘身世与夺权之路展开,为她贴上了诸如“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女权先驱”“僭越者”“祸乱朝纲”的标签,让人物的真实面貌湮灭于历史与叙述之中。

本书以武则天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依托《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等史料,细致考辨了诸多历史谜题,力求纠正世人对武则天的误读。作者在展现武则天政治智慧的同时,并不避讳其在权力博弈中的残酷手段与武周政权的专制特点,从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对人物予以公允的评价,向读者还原武则天及其时代的真实面貌。

本书还试图揭示“武则天现象”背后蕴含的深层政治逻辑——武周政权的建立实质上挑战了中国古代王朝赖以维系的血缘宗法制与政治合法性基础,而从神龙政变直至唐玄宗夺权的过程,则展现了唐朝尚存的自我纠正能力,这一历史过程具有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必然性——为隋唐史的叙述勾勒出另一条脉络,颇具见地,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原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明治大学文学部、关西大学等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史、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佛教史,出版《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海东集》《盛唐的背影》《苍茫隋唐路》《正仓院》《盛唐格局》《从封建到大一统:〈史记〉中的历史中国》等著作十余部。翻译了号称日本汉学研究巅峰之作的《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出版译著十余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一百多篇。

目 录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砥砺

第三章 夺宫

第四章 锋芒

第五章 双圣

第六章 称制

第七章 恐怖

第八章 践位

第九章 颓败

第十章 潮落

后 记

来源:民族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