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印象中所谓的“高危群体”标签,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流行趋势。最新数据显示,感染人群正呈现出“边缘化、年轻化、多样化、隐匿化”的特征转移,那些曾被认为“风险极低”的人,如今反而成了重灾区。
艾滋病的传播轨迹早已悄然改变。
传统印象中所谓的“高危群体”标签,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流行趋势。最新数据显示,感染人群正呈现出“边缘化、年轻化、多样化、隐匿化”的特征转移,那些曾被认为“风险极低”的人,如今反而成了重灾区。
真正的风险,并不总是来自“行为极端”,而恰恰往往藏在“不以为意”的日常里。
202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年鉴》公布的全国数据中,异性性传播已占新发感染病例的69.5%,而30岁以下感染者比例首次超过50%。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艾滋病流行结构的深度重组,是传播路径从“封闭高危”向“广泛社会接触”的迁移。艾滋病病毒(HIV)不再只在“圈子里”传播,它已经进入了“人群间”流动。
脆弱的环节,不是免疫系统,而是认知系统。一旦对风险缺乏准确判断,防护意识松懈,病毒就有了可乘之机。而近年来,正是五类人群的感染率在持续攀升,成为防控链条上的“盲点”与“缺口”。
第一类,是频繁更换伴侣的中年异性人群,尤其是45岁至60岁之间的男性。
这个人群感染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不是风险行为的数量增加,而是防护意识的严重滞后。许多人自认为“有经验、懂分寸”,但事实上对性传播疾病的认知严重不足,往往忽视了“没有症状≠没有病毒”的基本逻辑。
2023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指出,在新发HIV感染者中,45岁以上男性占比已达27%,其中82%来自异性性传播途径,且超过六成未使用过安全套。
这类感染往往呈现隐匿性强、发现晚、传播链长的特点,成为防控工作的“灰色地带”。
第二类,是城市务工流动人群中的年轻男性,尤其是社交平台活跃度高、夜生活频繁者。
这一群体的共同特征是生活节奏快、社交方式灵活、空间流动性大。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危行为者”,但因社交匿名性强、防护措施缺乏、信任建立过快,极容易在短期内发生无保护性接触。
2024年《中国性健康调查报告》调研数据显示,18至28岁城市流动男性中,有超过38%存在“多伴侣短期关系”经历,且其中近七成未形成使用安全套的固定习惯。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未主动接受过HIV检测,感染者很可能在传播链中“无意传毒”。
第三类,是大学及高职院校在校生,尤其是男男性行为者群体的感染增速尤为显著。
这并不是对某一类性取向的刻板认知,而是基于真实流行病学数据的趋势判断。校园群体因其社交密度高、心理探索期长、性教育普遍缺位、防护物资获取不便等因素,极易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室地带”。
2023年《中国学校公共卫生研究》在对12所高校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在报告的男男无保护性行为中,感染HIV的检出率高达5.7%,远高于同龄异性行为者的0.3%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感染者往往缺乏就诊意识,直到发热、腹泻、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出现时才前往医院,已属晚期。
第四类,是美容、文身、采耳、修脚等服务行业中存在非规范操作的从业者和消费者。
这类风险来源并不直接来自性传播,而是由于操作器械的重复使用、消毒不规范、血液微接触暴露等所引发的“医疗相关传播”隐患。尤其在一些小型私营机构中,消毒流程不透明、操作环境简陋,极易造成交叉感染。
2025年《中国感染控制杂志》报告指出,在某省督导检查的73家生活美容机构中,有超过46%存在器械重复使用、消毒不达标、操作人员无培训等问题。
虽然这类传播比例尚低,但一旦形成传播链条,结果极具迷惑性和隐蔽性,且难以追踪源头。
第五类,是已婚但存在婚外性行为或性交易行为的男女。
这类人群往往因身份“稳定”、外表“体面”而被忽视,但HIV病毒从来不看身份,只看行为。婚姻关系并不是安全保护伞,反而有时是传播路径中最容易“误伤”的区域。
2024年《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中,一项对新确诊HIV感染者的行为追踪研究发现,已婚但有婚外性行为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通过配偶间传播感染病毒的,而配偶往往毫无察觉。
而这类传播的特点是“单向传染+长期潜伏+亲密接触”,极易造成家庭内传播,甚至通过母婴造成下一代感染。
需要强调的是,HIV感染的最大风险并不是“传播路径多”,而是检测不足、认知模糊、防护意识弱。真正的防控核心,不是“远离某类人”,而是厘清风险逻辑,科学防护、主动筛查、及时干预。
建议每一位存在以下任一情况者,应主动建立年度HIV检测档案:
曾有无保护性行为经历者,无论性别或性取向;有多个性伴侣,或曾参与性交易者;有过文身、穿耳、采耳等操作,场所为非正规机构者;伴侣为高风险职业人群,或曾有HIV感染史者;不确定自身或伴侣既往HIV检测情况者。
对于已知风险暴露者,建议在风险行为后72小时内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申请暴露后预防(PEP)干预,该措施可大幅降低感染概率。就像一道“事后防火墙”,比任何“事后后悔”都更有意义。
建议相关高风险人群使用“暴露前预防(PrEP)”策略,具体使用与评估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配合定期检测、肝肾指标监测等。
HIV感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和偏见。病毒的传播从来不是“某类人”的问题,而是“所有人”都应提高警觉的公共健康议题。
如今它已经不再选择“标签化的人”,而是盯上了“放松了警惕的人”。而真正的防线,不在别处,就在人心深处那一点点对健康的敬畏与自律。
[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我国中老年HIV感染者性传播行为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06):523-529
[2]中国学校公共卫生研究.高校男男性行为者HIV感染趋势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公共卫生研究,2023,41(08):688-692
[3]中国艾滋病性病.婚外性行为人群HIV传播链条特征及防控建议[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30(03):241-247
[4]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美容机构HIV传播风险评估与监管建议[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5,24(01):53-58
来源: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