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中旬,雁鸭候鸟北迁启程。日前,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在位于旅顺口区的老虎尾海滨湿地,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随后,观鸟志愿者又在该地记录到1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蒙古百灵。
真 / 知 / 引 / 导 / 生 / 活
生物多样性之美
在这里生动展现
从“意外之喜”到生态答卷
蛇岛老铁山
成候鸟“安心驿站”
春回大地,候鸟北归。3月19日,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老虎尾海滨湿地进行鸟类监测时,惊喜地发现5只小天鹅。它们身披雪白羽衣,时而低头觅食,时而展翅戏水,在湛蓝的海面上构成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小天鹅的迁徙路径通常不经过大连,这次现身堪称‘意外之喜’!”保护区管理局科教中心工作人员唐连友告诉记者,作为对栖息地极其挑剔的“水质测评师”,小天鹅的选择往往折射出环境的变化。小天鹅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体型比大天鹅略小,喙基部的黄色斑块仅分布在两侧,这是它们的典型特征。4天后,观鸟志愿者又在该区域记录到一只蒙古百灵,同样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些珍稀鸟类的到来,标志着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正在持续改善。近年来,旅顺口区通过潮间带修复、湿地植被恢复、增殖放流等,逐步重建“候鸟服务区”。滩涂中丰富的贝类为水鸟提供“海鲜自助”,人为干扰的减少更让这里化身为候鸟迁徙路上的“安心驿站”。截至目前,该保护区已记录鸟类377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7种。“每年春季,大量候鸟会经此迁徙,多种候鸟选择到此停歇,无疑是对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好褒奖。”唐连友介绍,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上的重要驿站,小天鹅等雁鸭类水鸟的到来正式拉开了今春候鸟北迁的帷幕。据统计,3月以来,在日常的鸟类及疫源疫病监测中,保护区工作人员已在保护区及周边区域记录到迁徙候鸟50余种,约5000只,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性濒危物种白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鸿雁、大杓鹬、小天鹅、蒙古百灵等。迁徙途经保护区的白鹤。王小平 摄
筑牢候鸟迁徙“安全网”
持续播撒
生态守护种子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保护区管理局以生态保护为核心,通过专项执法、科普宣教、社会共治等举措,为候鸟迁徙筑起安全屏障,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篇章。
每年春秋季,数以万计的候鸟途经蛇岛老铁山保护区。为打击非法捕猎行为,保护区连续多年开展春、秋季护鸟专项联合执法行动,联合公安、林业等多部门形成监管合力,使辖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4月至5月又将迎来候鸟迁徙高峰,我们已增派巡护力量,运用先进设备24小时守护候鸟平安迁徙。”唐连友介绍。
“原来秃鹫的翅膀这么壮观!”在第12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保护区管理局开展主题为“加大物种保护投入力度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宣传活动,孩子们围聚在珍稀标本前惊叹连连。翅展达1.5米的秃鹫标本、体型最大的猫头鹰雕鸮标本……工作人员化身自然导师带领他们走进蛇岛老铁山自然博物馆,开启“探秘蛇岛童趣自然行”,一个个珍贵的标本不仅让孩子们大开眼界,也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种子。
创新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技艺中感悟生态之美。今年以来,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开展以“羽翼共绘青山色 匠心染就绿水情”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活动,通过参观珍稀动植物标本、工作人员实例讲解、体验非遗植物扎染技艺制作爱鸟护鸟宣传品,感受生态美景,学习鸟类知识,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工作人员还走进社区向广大群众讲解野生动植物知识,普及法律法规,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领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
“我们一直在积极开展多维度、全方位的宣传工作,向大家展示大连蛇岛老铁山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独特魅力、重要价值以及保护意义。”据工作人员介绍,保护区以世界自然遗产宣传为主线,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充分展示保护区变化;线下结合“爱鸟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日和春秋护鸟季的关键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宣教活动,推动市民从生态认知到守护行动,实现自然遗产的全民共护与代际传承。
来源:东北大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