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钟王书法千字文汇集二四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00:00 1

摘要:一顿美味佳肴只能满足一天的饱腹,但若通过观察书法获得领悟,却能滋养一生的精神。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

以上为唐朝的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的论述,其大意如下:

一顿美味佳肴只能满足一天的饱腹,但若通过观察书法获得领悟,却能滋养一生的精神。

一、物质与精神的永恒辩证

张怀瓘用"食之饱腹"与"观之润心"的鲜明对比,揭示了书法鉴赏的本质价值:

1.瞬时性满足:美食满足生理需求,但效用仅存于当下,如同任何物质带来的快感,都会转瞬即逝。

2.永恒性滋养:王羲之《笔势论》中"观夫悬针垂露之异"的观察实践,通过审美认知和书写表达,实现精神的升华。

二、"观悟"的三重认知维度

1.感性之观:初阶如赵孟頫"日书万字"的技法揣摩,通过视觉记忆积累笔墨形态记忆。

2.理性之悟:中阶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解析《韭花帖》章法,建立形式规律与情感表达的对应关系。

3.超越性观照:高阶达至虞世南《笔髓论》"心悟非心,合于妙也"的境界,实现审美主体与书法意象的量子纠缠状态,类似"此在与存在共属一体"理念。

三、书法学习启示

在书法功利化今天,此论直指两大学习误区:

1.即时反馈依赖症:书法临摹中的"百遍成像"原则,以临得像不像为唯一标准。

2.浅层认知陷阱:为了临得像原帖而无休无止地描形画字。

总之,张怀瓘在唐朝提出的这一命题,直到今天仍然可获得全新阐释:

书法不再仅是技艺传承,而是通过"观悟"实践通达人类的精神世界,在笔墨律动中完成人类认知模式的升级迭代——这或许正是颜真卿《祭侄稿》涂改痕迹至今震撼人心的深层原因:破损的墨迹里跃动着永不褪色的情感量子。

本期共汇集《钟王书法》续真书千字文一十四字

来源:钟王书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