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闪光灯下的水花悄然散去,一个17岁女孩的真实人生正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她不只是“跳水天才”,更是一个爱辣条、想开小卖部的普通少女!
“全红婵又是冠军!”奥运赛场上,那个让水花“消失”的少女再次征服了世界!
闪光灯下的水花悄然散去,一个17岁女孩的真实人生正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她不只是“跳水天才”,更是一个爱辣条、想开小卖部的普通少女!
文|吕先生
但就在掌声雷动的背后,央视新闻近期的一系列报道却揭开了另一个全红婵。
她赛后疲惫地说“比完赛就想回家”,面对镜头时偶尔露出的羞涩,以及那句经典的“梦想是开个小卖部,有吃不完的辣条”!
这些真实片段正在打破网络上那些“完美天才”的神话,展现了一个更为立体、真实的17岁少女。
当我们远离“造神”陷阱,才能真正看见这个年轻运动员的汗水与梦想!
2021年东京奥运会,14岁的全红婵以三次满分的惊人成绩夺得金牌,瞬间引爆全网!
一夜之间,她被称为“跳水天才”、“百年一遇的奇才”!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她“完美表现”的惊叹,甚至有人开始将她神化!
但央视镜头下的全红婵却展现了另一面,训练结束后瘫坐在泳池边,喘着气说“真的好累”。
每天陆上训练300次,水上训练120次,这就是“天才”的日常。
全红婵每天练习10米台跳水400多次,一年365天几乎无休!
这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当我们沉醉于“天才”的传奇故事时,往往忽略了这些年轻人付出的惊人努力!
全网爆红后,全红婵的生活被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家乡成了网红打卡地,有人甚至半夜在她家外墙直播,各种谣言开始流传,“企业赠送千万房产”、“政府特殊照顾”。
面对这些,全红婵的父亲全文茂却保持清醒,婉拒了捐赠“不能消费女儿的荣誉!”
这一举动让许多人不解,甚至有人批评他“不懂变通”!
央视记者在跟进报道中发现,所谓的“豪宅”只是普通的农村住房,而全红婵的家庭条件依然简单朴素。
这些真实画面与网络上的夸张描述形成鲜明对比,揭开了流量时代信息被扭曲的真相。
在全红婵走红之初,最打动人的是她的朴实愿望“我想开个小卖部,那样就有吃不完的辣条了!”
这个与“奥运冠军”身份形成反差萌的梦想,让人既觉得可爱又心生感慨!
央视最近的采访中,记者问及现在是否还想开小卖部,全红婵笑着说“现在想开一个大超市,比小卖部大好多那种!”
言语间依然保持着那份纯真,但也有了成长后的新期待。
这些真实片段让我们看到,即使已经成为世界冠军,她内心仍然住着一个简单的17岁少女!
这种真实感,比任何“造神”叙事都更加动人。
为什么我们总是热衷于塑造“完美天才”的神话?
这反映了社会的某种集体焦虑,我们需要英雄和传奇来寄托期望,需要通过“天才”的奇迹故事来获得精神慰藉。
我们把全红婵造成神,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需要一个完美无缺的偶像,但这对于年轻的运动员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全红婵的案例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更愿意接受一个被神化的完美形象,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累会痛的真人?
这种“造神”运动,最终只会拉大公众人物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央视新闻的最新报道展示了全红婵训练之外的生活画面,和队友打打闹闹、偷偷分享零食、偶尔在宿舍追剧。
这些日常场景打破了“跳水机器”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活泼的青少年形象!
事实上,体育界已经开始反思“造神文化”。
许多教练和体育心理学家呼吁让运动员“回归人性”,允许他们有不完美的一面,允许他们有正常的生活和情感表达!
全网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新共识,我们喜欢的不是那个被神化的“跳水天才”,而是那个真实、努力、有梦想的全红婵本人!
央视镜头跟进全红婵日常训练,记录下她结束一天练习后慢慢走回宿舍的身影。
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个17岁女孩揉了揉肩膀,然后笑着和队友分享了一包辣条。
这就是褪去“神话”光环后的真实人生,没有永远完美的“水花消失术”,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吃不完的辣条,只有偶尔解馋的快乐!
当我们不再需要神化的偶像,才能发现真实的力量有多么动人。
来源:8卦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