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0日,广州的一场教育盛会引发全国关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正式上线。这场看似“屏幕里的仪式”,实则是一场教育数字化的“破圈行动”,它以广东为试验田,试图用技术弥合城乡教育鸿沟,用资源重构未来学习场景。仪式上首次提出了广东推进教育
2025年4月10日,广州的一场教育盛会引发全国关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正式上线。这场看似“屏幕里的仪式”,实则是一场教育数字化的“破圈行动”,它以广东为试验田,试图用技术弥合城乡教育鸿沟,用资源重构未来学习场景。仪式上首次提出了广东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四个基础”和“五项举措”,以及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和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四点期望”。
广东的“四个基础”:一场教育革命的底气
广东敢于率先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绝非偶然。上线仪式上反复强调的“四个基础”,正是这场变革的底层逻辑。
第一,需求倒逼创新。广东在校生超2870万,是全国学生最多的省份,但城乡、区域、学段间的教育资源差异显著。粤东粤西粤北的乡村学校可能连基础师资都难以配齐,而珠三角的学校已在探索AI课堂。这种“撕裂感”让广东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渴求比任何地区都迫切。
第二,基建先行铺路。广东的“硬实力”不容小觑:中小学宽带100%接入、超100M速率全覆盖,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超99%。更关键的是,省财政每年专项拨款升级乡村设备,确保数字资源“最后一公里”畅通。
第三,文化资源与技术生态的叠加优势。广东不仅是文化大省(拥有2.5万处不可移动文物、4800多家公共文化设施),更是互联网与科技企业的聚集地。38家超大规模互联网企业与600多家媒体的联动,让教育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天然具备“跨界基因”。
第四,技术支撑的“湾区速度”。5G、云计算、AI头部企业的密集布局,为教育场景的智能化提供了“即插即用”的可能性。例如,腾讯、华为等企业的技术能力可直接赋能教学管理系统,让“AI+教育”不再停留于概念。
五项举措:从“工具升级”到“模式重构”
如果说“四个基础”是土壤,那么五项举措则是破土而出的方法论。广东的野心不仅在于“上线一个平台”,更在于打造一套可复制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范式。
1.教育新基建的“双向改造”:一边升级硬件(如乡村学校专递课堂“校校通”),一边推动装备的“四化”(数字化、情境化、课程化、个性化),让技术从“辅助工具”变为“教学本体”。
2.平台智能化的“五级贯通”:通过省、市、县、校、班五级服务体系,实现资源精准触达。例如,粤北山区学生可通过电视门户直接接入省级名师课堂,而珠三角教师则可利用AI教研系统优化教学设计。
3.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种子计划”:“新强师”工程试图解决教师“不会用、不敢用”技术的痛点,培养骨干教师成为数字化转型的“火种”。同时,“百万英才汇南粤”计划吸引跨学科、懂数字化的师范生,为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4.内容生态的“全民共创”:打破传统教育资源的封闭生产模式,引入媒体、文博机构甚至师生共同创作。例如,博物馆文物资源可能转化为历史课的VR素材,学生创作的科普视频也能纳入平台资源库。
5.湾区合作的“标准输出”:与港澳共享课程、共建人才梯队,试图将大湾区打造成教育数字化的“国际样板”。这种区域协同或将催生“湾区教育云”,推动三地教育认证互通。
四点期望:教育数字化的“广东答案”
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被凝练为四点期望——先导工程、样板工程、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这四个关键词背后,藏着广东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
1.先导工程:数字技术不仅要“助教助学”,更要渗透到教育全流程。例如,大数据分析可实时诊断学生知识盲点,AI助教能提供个性化习题推荐,而区块链技术或将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新载体。
2.样板工程:资源向乡村倾斜不是“施舍”,而是通过数字化实现“逆向赋能”。当乡村学生通过电视门户接触省级名师时,城乡教育的“资源水位差”将被技术拉平。
3.基础工程:广东深谙“育才”比“引才”更重要。通过“五育并举”的资源库建设(如劳动教育VR课程、AI编程夏令营),学生得以在多元化场景中成长,而非困于标准化试卷。
4.战略工程: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师生能力框架,意味着教育目标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塑造”。未来,广东学生可能需要像学习语文数学一样,理解算法逻辑与AI伦理。
结语:一场关乎未来的“实验”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的上线,既是广东教育强省建设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当2870万学生透过一方屏幕连接更广阔的世界时,我们期待的不仅是分数提升,更是每个孩子能在这场“实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制造“标准化产品”,而是唤醒独一无二的灵魂。
来源:俊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