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老来得子,写下一首《洗儿诗》,你看懂了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0 21:10 1

摘要:北宋元丰六年(1083 年),时年 48 岁的苏轼在黄州迎来他的第四个儿子苏遁的出生。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近三年,仕途遭受沉重打击,人生处于低谷。在这样的境遇下,他借为儿子洗三(旧俗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沐浴仪式)之际,写下这首《洗儿诗》。

洗儿诗

苏轼〔宋代〕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一、创作背景钩沉

北宋元丰六年(1083 年),时年 48 岁的苏轼在黄州迎来他的第四个儿子苏遁的出生。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近三年,仕途遭受沉重打击,人生处于低谷。在这样的境遇下,他借为儿子洗三(旧俗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沐浴仪式)之际,写下这首《洗儿诗》。

二、诗意层层剖析

(一)首联:“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 对比起笔:开篇以“人皆”与“我”形成鲜明对比。众人养育孩子都期望其聪明伶俐,而苏轼却以自身经历发出感慨,直言自己因聪明反被聪明耽误一生。这一表述看似违背常理,却饱含着苏轼的心酸与无奈。“乌台诗案”正是因他才情出众、诗文锋芒太露,引起政敌的忌恨与迫害,所以他对所谓的“聪明”有了别样的认识。

(二)颔联:“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 矛盾祈愿:苏轼希望自己的孩子愚笨、鲁莽些。“愚且鲁”看似是对孩子负面的期望,实则是基于他对现实黑暗和仕途险恶的深刻认知。他深知在复杂的官场中,聪明外露容易遭人嫉妒陷害,而看似愚鲁之人或许能避开一些灾祸。“无灾无难到公卿”则进一步点明心愿,“公卿”代表着仕途高位,苏轼希望孩子在愚鲁的状态下,能平平安安地获得高位,这一愿望看似矛盾,却深刻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无奈。他明白,真正的贤能之士在官场往往难以顺遂,反倒是一些平庸之人能青云直上。

三、艺术特色品鉴

(一)反语寄意

整首诗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希望孩子愚鲁,实则是对自身遭遇和社会不公的一种反讽。他并非真的认为愚鲁是好事,而是以这种看似荒谬的表达,来揭露当时政治环境的黑暗和贤才不得志的现实,这种反语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增强了批判力度。

(二)语言质朴直白

苏轼以极为质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这首诗。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如同日常的喃喃自语,却将内心复杂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直白地展现出来。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与无奈。

四、文化意义探寻

(一)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在传统观念中,聪明才智一直被视为成功和成才的重要因素。苏轼的这首诗却打破了这种常规认知,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价值观。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世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过于聪明可能并非好事,从而引发对成功、智慧与人生境遇关系的深入思考。

(二)文人困境的写照

苏轼作为北宋杰出的文人,他的遭遇代表了古代众多文人在政治生涯中的困境。他们才华横溢,却因种种原因遭受排挤迫害。《洗儿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人在封建专制统治下,难以施展抱负,甚至自身难保的无奈处境,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

五、当代启示

(一)对教育理念的启示

在当代教育追求孩子全面发展、培养高智商人才的背景下,这首诗提醒我们要注重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培养,不能只看重智力因素。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培养他们适应社会、保护自己的能力,避免因单纯追求“聪明”而忽略其他重要方面。

(二)对职场与社会生活的思考

苏轼的经历和诗中的感慨,对于身处职场和社会中的人们也有借鉴意义。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过于锋芒毕露有时并非好事,学会低调、沉稳,在坚守原则的同时灵活处世,或许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避免因他人的嫉妒和陷害而遭遇挫折。

来源:最美诗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