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单九号院视频号开通:以镜头为笔,续写医学科普新篇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08:31 3

摘要: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东单九号院的视频号悄然上线了。在我们还没有发布任何一条视频的时候,已经有38位朋友默默点了关注。看到这个数字的那一刻,我们心头一热——你们一定是从公众号一路走来的老朋友,是真正懂我们的人。谢谢你们,未见其声,已予信任。

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发现,东单九号院的视频号悄然上线了。在我们还没有发布任何一条视频的时候,已经有38位朋友默默点了关注。看到这个数字的那一刻,我们心头一热——你们一定是从公众号一路走来的老朋友,是真正懂我们的人。谢谢你们,未见其声,已予信任。

昨天,我们发布了第一条医学科普视频。镜头开启的那一刻,仿佛也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八年的文字耕耘,终于迎来了影像的延续。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形式转换,而是一次蓄谋已久的出发。

时间倒回2017年,北京东单,协和医学院建院百年之际。一群曾在这里求学、行医的校友,怀着一个朴素的愿望:让专业医学知识走出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家。于是,“东单九号院”诞生了。它没有响亮的口号,也没有资金支持,只有一群人凭着对医学的敬畏与责任感,一笔一划地写着科普文章。

那时的我们,并不敢想象,这颗小小的种子,会在八年之后,长成一棵拥有27万粉丝信赖的“树”。这27万人里,有担心父母血压的子女,有为孩子发烧焦虑的父母,有刚确诊慢性病不知所措的患者,也有许许多多想真正了解身体真相的普通人。每一条留言、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

而今天,这棵树要抽出新的枝芽了。

我们决定做视频号,不是赶潮流,而是因为——有些知识,光靠文字,真的讲不够清楚,有视频更方便粉丝们理解。

你有没有试过,读完一篇关于心肺复苏的文章,依然不确定按压的位置到底在哪儿?有没有看过辅食添加的图文指南,却还是拿不准该用多大勺子、什么时候加蛋黄?医学中太多实用技能,需要“看见”才能“学会”。一个动作的幅度、一个表情的判断、一段对话的节奏,这些细节,文字难以完全承载,而视频,恰好能补上这一课。因为需要把医学科普知识尽可能清晰,完整和简洁的解释清楚,我们的视频可能会有点长,大部分视频会是三分钟以上的,还请粉丝们能耐心看完。

我们深知,从文字到影像,是一次艰难的跨越。没有专业的摄制团队,没有商业赞助,甚至连像样的灯光设备都没有。每一条视频,依然是运营团队利用业余时间,自掏腰包、反复打磨的结果。我们可能会拍得不够美,剪得不够顺,节奏也可能生涩,但有一点不会变:我们对医学严谨性的坚持。

视频里的每一句话,都源自权威指南或临床共识;每一个操作,都由专业医护人员亲自示范;我们不会为了流量制造焦虑,更不会传播未经证实的“偏方”或“神效”。我们要做的,是让医学科普“看得见”,让健康知识“学得会”“用得上”。

八年,是一个协和博士从入学到毕业的周期。八年来,我们用文字践行初心;今天,我们用镜头延续使命。我们始终相信,真正的科普,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蹲下来,牵着读者的手,一步步带他们理解身体的奥秘,提升他们对健康的认知。

未来的视频内容,可能会有常见病的科学解读,有急救技能的实景演示,有老年人防跌倒的居家改造建议,也有儿童成长中的健康误区澄清,有养生保健,也有科学吃喝。我们更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你最关心什么?最想学会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或者给我们私信,这棵“树”的生长方向,由每一位关注健康的人共同决定。

如果你是老读者,感谢你一路相伴,也请你帮我们点亮那个小小的“关注”按钮,把这份靠谱的科普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说“东单九号院”,不妨留下来看看,或许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医学也可以讲得如此清晰、温暖而有用;如果你是医疗同行或健康领域的伙伴,我们也真诚期待与你携手,一起让科学的声音传得更远。

八年深耕,初心未改。从一篇推文到一帧画面,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那份“让医学回归生活”的执着。东单九号院从来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知识搬运工,而是一群医者,用专业与温度,为你我筑起的一道健康防线。

最后,再次感谢那38位在我们还未发声时就已驻足的粉丝。你们的信任,是我们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

未来,愿这个小小的视频号,能成为你手机里一位安静而可靠的“健康伙伴”。不喧哗,不煽情,只在你需要的时候,轻轻说一句:别担心,我在这里,用专业守护你。

谢谢相伴!

来源:丹丹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