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照试验(遵义播州)。我们把同批草莓分两路:A档——采后30–60分钟进入强制风预冷;果心降到2–4℃,立即转入0–2℃、RH90–95%保鲜库;箱距≥5cm,使用开孔周转筐;进库全流程控制在≤90分钟。B档——直接入库,混堆降温。结果:48小时不良率从6.8
草莓成败不在口号,在流程。运输再快,也救不回库内管理的失误。我们西名制冷要的不是“今天红亮”,而是“48小时仍可抬价”。
对照试验(遵义播州)。我们把同批草莓分两路:
A档——采后30–60分钟进入强制风预冷;果心降到2–4℃,立即转入0–2℃、RH90–95%保鲜库;箱距≥5cm,使用开孔周转筐;进库全流程控制在≤90分钟。
B档——直接入库,混堆降温。
结果:48小时不良率从6.8%降到3.2%,差3.6个百分点;可售级果均价高出0.3–0.4元/斤。没有玄学,只有流程。
草莓保鲜库内管理我们这样执行:目标风速0.2–0.4m/s;托盘单层净装≤25kg;进库前剔除“软、漏、伤”。我们不用“大风=好”的思路,果粉一擦伤,次日外观就变糙。
投入与能耗:100㎡保鲜库造价8–12万,常规工况下日耗电约50元;叠加小型预冷通道与风幕门,前期投入上升,但回收点来自更低退货率与更稳的日内波动。为避免口径混乱,本稿仅采用“总造价区间”,不再并列折算单价。
流程结论:先用强制风,把呼吸压下来;再用0–2℃配高湿,把外观定住;同时给气流留路、给装载限重。时间、气流、装载三件事落实到位,48小时后的价格自己会说话。要走当天清货,可以不设这套流程;要把销售跨过周末,就必须照做。
来源: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