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现代职场):用“日常动作”悄悄落地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22:32 1

摘要:前阵子我同事小周就碰到这事儿——他想在公司推“跨部门协作培训”,觉得能解决平时沟通效率低的问题,结果刚在部门会上提了一嘴,就有人说“现在大家都忙,哪有时间培训”,领导也说“先看看别的公司怎么做,别急”,这事眼看就要黄。

你有没有过这种无奈:明明觉得自己的想法能成,一跟领导提、跟同事说,要么被质疑“太复杂”,要么被劝“再等等”?

前阵子我同事小周就碰到这事儿——他想在公司推“跨部门协作培训”,觉得能解决平时沟通效率低的问题,结果刚在部门会上提了一嘴,就有人说“现在大家都忙,哪有时间培训”,领导也说“先看看别的公司怎么做,别急”,这事眼看就要黄。

但最后小周不仅把培训办起来了,还成了公司季度“优秀创新项目”。后来他跟我说,能成不是靠说服,而是用了“瞒天过海”的思路——不是耍心眼骗人,而是把“大目标”藏在“小动作”里,等大家看到好处,自然就愿意跟着走。

其实“瞒天过海”这一计,最早的典故特别简单。唐朝薛仁贵想带唐太宗渡海征东,但唐太宗怕水,一听说要坐船就不愿意。薛仁贵没硬劝,反而在海边搭了座彩色帐篷,每天请唐太宗在帐篷里喝酒、看歌舞,帐篷里看不到海,连海风都吹不进来。等唐太宗喝得高兴时,薛仁贵悄悄让人把帐篷架在船上,船顺着海水慢慢开,等唐太宗发现时,早就过了海,到了目的地。

这计的核心从来不是“骗”,而是“用大家习以为常的小事,掩盖真正的目标” ——就像薛仁贵用“喝酒看歌舞”掩盖“渡海”,小周用“小范围试错”掩盖“全公司培训”,本质都是避免一开始就把目标摆出来,减少阻力。

小周的操作特别值得参考,我把他的经验拆成了3个“正向用计关键点”,不管是推项目、做计划,还是想说服别人支持你,都能用:

1. 先把“大目标”拆成“没人反对的小事”

小周没再提“全公司培训”,而是找了运营、技术两个经常吵架的部门,说“要不咱们先搞个小活动,就两部门各出3个人,聊一聊平时沟通里最烦的事,不用占用工作时间,就下班留1小时,我还准备了奶茶”。

你看,“全公司培训”是大目标,容易让人觉得“麻烦、占用时间”;但“两部门6个人+1小时+奶茶”是小事,没人会拒绝——毕竟只是聊聊天,还能喝到免费奶茶,就算没效果,也没什么损失。这就是“瞒天过海”的第一步:别让对方盯着“你要做什么”,而是让他觉得“这事跟我没关系,或者很简单”。

2. 用“日常动作”藏住“真实目的”

小周组织完那6个人的小聚会后,没急着说“咱们扩大范围”,而是每天在公司群里发“小观察”:比如“今天运营的同学跟技术对接需求,因为提前说清了‘要什么效果’,比上次快了20分钟”,或者“技术同事给运营讲了‘为什么改个按钮要半天’,运营同学说‘原来这么复杂’”。

这些内容看起来就是“日常分享”,没人会觉得是“为了推培训”,但慢慢的,就有其他部门的人问“你们上次那个小聚会还办吗?我们也想参加”。这就是“瞒天过海”的关键:别用“我要推进目标”的姿态,而是用“分享、试错”的日常动作,让别人主动被吸引,而不是被你“说服”。

3. 等“时机到了”,再把目标“露出来”

大概过了两周,有3个部门主动找小周要办“小聚会”,领导也在会上问“最近大家沟通好像顺畅了点,是不是跟之前那个小活动有关?”

这时候小周才说:“其实我之前想推跨部门培训,怕大家觉得麻烦,就先试了试小范围的。现在既然大家有需求,咱们可以把‘小聚会’变成固定培训,每次聚焦一个沟通问题,时间也控制在1小时内,不会耽误工作。”

你猜怎么着?这次没人反对了——因为大家已经看到了“小活动”的好处,知道这个培训不是“空架子”,反而觉得“这个想法很实在”。这就是“瞒天过海”的精髓:不是一开始就硬冲,而是等对方看到“好处”、放下“戒备”,再把真实目标摆出来,这时候阻力早就小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瞒天过海”听起来像“耍手段”,但其实在职场、生活里,很多好想法之所以推不动,不是想法不好,而是太急着“亮底牌”。就像你想让家人同意你报线上课,直接说“我要花2000块报课”,家人可能会说“别乱花钱”;但如果你先找免费的试听课,每天跟家人分享“今天学了个小技巧,帮你省了买菜的时间”,等家人觉得“这课有用”,你再提“想报个系统班”,同意的概率肯定大很多。

最后给你一个1分钟就能用的“瞒天过海”小建议:如果你现在有个想推的事,别先急着跟人说“我要做XX”,先找1-2个愿意配合的人,做个最小成本的尝试(比如推方案就先做个简易版、想组织活动就先找3个人小范围试),等出了点小成果,再慢慢扩大范围。

你之前有没有过“想做的事被反对,后来靠‘小技巧’做成”的经历?评论区聊聊,说不定你的经验,也能帮到其他人

来源:小张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