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过花甲的胡玉明站在讲台上,熟练地模拟课堂互动,时而提问引导,时而演绎赞叹。退休5年后,她通过“银龄讲学计划”重返讲堂,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
年过花甲的胡玉明站在讲台上,熟练地模拟课堂互动,时而提问引导,时而演绎赞叹。退休5年后,她通过“银龄讲学计划”重返讲堂,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
2024年9月,陕西安康高新区的一间中学教室里,五六十位鬓角已白的老教师齐聚一堂,竞争一个重返讲台的机会。胡玉明是其中之一,她60岁,已退休5年,却毅然报名当地“银龄讲学计划”。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并不罕见。江苏多地一口气放出200多个银龄教师岗位,仅徐州沛县就招聘168名。云南计划2025年秋季学期招聘银龄教师719名,正高级教师税前年薪10万元、副高级教师8万元。
更引人注目的是,新疆阿勒泰地区以最高44万年薪的优厚待遇招募退休教师,提供了免费宿舍、全家景区年卡和体检绿色通道等福利。
01 银龄教师,全国争抢
退休教师正成为教育界的“香饽饽”。2023年,《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印发,支持退休教师重返讲堂。实施两年来,全国银龄教师突破3万人,其中基础教育领域近3万,高等教育领域超3000人。
各地招募银龄教师的待遇令人瞩目。新疆阿勒泰地区教育局发布“银龄人才”招募令,正高级教师每月补贴2万元,副高级教师补贴1.5万元。广州软件学院为银龄教师提供高达24万元的年薪。
这些岗位吸引了大量退休教师应聘。胡玉明参加安康市的银龄讲学计划选拔,在全市五名录用者中排进前二。她觉得自己幸运,因为“不知道什么原因,很多人都没录上”。
02 经验丰富,即插即用
为什么学校如此青睐退休教师?在北京海淀区一所公立学校任职的史颖姿指出,教学改革、政策调整、课时变化、生源波动、教师年龄断层等,都可能催生短期师资需求。
“师生比是固定的,但每一届生源数量不同,师资需求也会变化。”史颖姿举例,如果某年六年级毕业生少于一年级新生,就可能出现“教师差”。这种缺口往往不是“缺一个人”,而是“缺一个班子”。
年轻教师需要成长周期,“培养要花人力、财力、时间”。银龄教师经验丰富、上手快,自然成了“应急”首选。他们大多能直接承担教学任务,不需要大量培训。
03 不占编制,灵活用工
银龄教师的招募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大多签短期合同,常见一年一签,“明年不扩招就不续了”,史颖姿说。这种“候鸟式”的流动,不占编制、不评职称。
这对教育强区尤为重要。史颖姿表示,很多学校早已“超编”,招在编教师得等教委指标,还可能卡学历、户籍,外地生源的本科生基本没机会。“哪怕不聘退休教师,新教师也进不来。”
银龄招聘其实是一种“精英式”补充,“不是递个特级证书就能过”。学校最看重的是“上课能力”,“首先得把课上好,课不过关,后面都不谈”。因此,招聘门槛很高,口音、风格不合适,都可能落选。
04 政策支持,多赢之举
“实施银龄讲学计划,是多赢之举。”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不少退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完全有能力返校讲学。
对农村学校来说,银龄教师还有一个隐形优势——成本低。熊丙奇分析,尤其在农村地区,“退休教师有退休金保障,相对于招聘在编教师,不需要投入太多经费”。
《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国银龄教师队伍总量达到12万人。这与2024年全国1885.01万的专任教师规模相比,占比仍很低。
05 广州专家,入户视角
面对退休教师成为“香饽饽”的现象,广州入户专家杨老师(2003年至今从事广州入户服务工作)提供了独特见解。
“退休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与人口流动趋势密切相关。”杨老师指出,“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正在打破地域限制,创造新的教育生态。”
杨老师进一步解释:“就像广州入户政策一样,教育领域也在进行结构性调整。银龄教师计划本质上是一种‘教育人才引进’,与各大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
06 传帮带教,培育新人
银龄教师不仅填补师资缺口,更肩负着“传帮带”的使命。这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就像播种机,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播撒在土地上。
在边疆地区,银龄教师的作用尤为明显。新疆教育厅曾公开表示,全区基础教育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偏远地区优质师资尤为紧缺。年轻教师流动性大,而退休教师稳定性强、经验丰富,正好能弥补这一短板。
延安大学在“银龄”教师的岗位职责描述中明确提到,要通过传、帮、带方式指导青年教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也希望“银龄”教师指导3-5名本校青年教师,把先进教学方法和科研理念传授给本校教师。
07 退休价值,重新定义
银龄教师计划的推广,正在重新定义“退休价值”。对许多退休教师而言,重返讲台不只是为了收入,更是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精神的寄托。
廖雪迎退休后被返聘,她坦言退休初期的悠闲生活很快被“虚无感”取代,“感觉没什么寄托,一下子感觉自己老了”。这种失落并非来自经济压力,而是几十年习惯的讲台、学生突然从生活中抽离,让她无所适从。
现在,她带两个班,一周12节课,每天至少1节。虽然她能感觉出“学生更喜欢年轻老师”,交流时偶尔也有代沟,但这并不妨碍她全心投入教学。“我就只管教书,内心很平静。”那种“被需要”的踏实感,让她觉得“自己还有用,还没老”。
08 争议尚存,如何平衡
当然,银龄教师计划也面临一些争议。有人质疑:“年轻教师就业难是否与退休返聘有关?”认为是老年人在“抢饭碗”。
但从数据看,银龄教师规模与全国专任教师总量相比,占比仍很低。熊丙奇认为,银龄教师与年轻教师并非互相挤占的关系。二者定位不同,“有些岗位年轻人不愿意去,或难以胜任的”,正好由银龄教师填补。
不过,史颖姿指出了更深层的矛盾:招聘银龄教师被不少地方视为“避险”策略。它填补了短期缺口,却未解决师资断层的根本问题。
还有管理上的挑战。“一年一签”的合同给学校灵活调整的空间,但也意味着当校方希望续签时,教师可能因个人或家庭原因随时离开。这种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学生教育的连贯性。
09 未来展望,银龄前景
随着2025年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教师退休年龄将有所调整:男教师退休年龄从60岁逐步过渡至63岁;女教师分为两类调整——原55岁退休的群体延迟至58岁,原50岁退休的群体延迟至55岁。
这一政策可能进一步扩大银龄教师的储备库。高级职称女教师可选择55-58岁弹性区间退休,这意味着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可能在退休后继续投身教育事业。
广州入户专家杨老师展望:“未来教育领域将出现更加灵活多元的人力资源结构。银龄教师、年轻教师和外聘专家将共同构成多层次的教育人才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体验。”
退休教师重返讲台,不仅填补了师资缺口,更实现了教育经验的代际传承。
广州入户专家杨老师表示:“就像大城市需要多元化人才一样,教育领域也需要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结构。银龄教师用几十年积累的教学经验继续发光发热,这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全社会对教育价值的认可。”
在政策支持和人才需求的双重推动下,银龄教师正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
来源:月光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