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餐饮使用预制菜却遭西贝创始人强烈否认,从而演化出一场关于餐饮行业透明度的信任危机,整个事件如同一场经典的“信任崩塌”案例。
来源|沃民高新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近期,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餐饮使用预制菜却遭西贝创始人强烈否认,从而演化出一场关于餐饮行业透明度的信任危机,整个事件如同一场经典的“信任崩塌”案例。
复盘本次事件的发展脉络与关键细节,对于创业者而言也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案例。据此,总结出应对此类信任危机的十大教训。
一、本次事件六大发展脉络与关键细节
第一阶段:核心质疑——罗永浩开火(引爆点)。初始阶段质疑焦点为西贝是否在隐瞒使用预制菜的事实,却收取现制现做的“高端”价格?即是否存在“货不对板”和“消费欺骗”。
第二阶段:官方回应——西贝否认(激化矛盾)。西贝创始人强势回应称“没有一道预制菜”,这个斩钉截铁的否认声明,非但没有平息质疑,反而如同“挑战书”,激发了网友和媒体的“侦探”欲望,决心找出证据。
第三阶段:证据挖掘——过往言论“打脸”(信任崩塌)。网友挖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旧视频曾说“餐饮业的最高境界其实是预制菜”,并介绍西贝的中央厨房、预制工艺等。这段过往言论与当前的坚决否认形成尖锐矛盾。舆论焦点瞬间从“是否使用预制菜”转向“为什么公然说谎?”,危机性质从产品质疑升级为品牌诚信危机。
第四阶段:应对失策——开放后厨(坐实证据)。媒体和专业人士进入后厨后发现,西贝大量使用 “预制食品”(如料包、半成品),进行简单的加热、组合、调味后出品。公众认知:在普通消费者看来,这些 “预制食品” 就是 “预制菜” 。西贝的“自证”行为反而坐实了罗永浩的质疑,成为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负面案例。
第五阶段:苍白辩解——术语之争(二次发酵)。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预制菜”通常指面向C端消费者的菜肴包,而“预制食品”一般指面向B端的餐饮工业化半成品。西贝强调使用的是中央厨房生产的“预制食品”,而非外界理解的“预制菜”,因而品质更高。在汹涌的舆情和“被骗”的愤怒情绪面前,这种专业术语的辩解被视为“抠字眼”、“玩文字游戏”,极其苍白无力,也因此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二次发酵和更强烈的反感。
第六阶段:事件定性——信任破产与次生灾害。整个事件从一开始单个消费者对一款产品价格的质疑,彻底演变为对西贝品牌诚信度的广泛质疑。贾国龙过去关于“715工作制”(每周工作7天,每天15小时)的争议言论被重新翻出,甚至连累了给西贝提供咨询服务的华与华机构。公众将“压榨员工”与“欺骗顾客”两个负面标签结合,形成了对西贝品牌形象的毁灭性打击。
这起事件从罗永浩质疑产品价值(引信)→西贝坚决否认(激化)→过往言论“打脸”(转折)→开放后厨自证失败(坐实)→术语辩解无效(恶化)→品牌信任彻底破产(结局)。这个脉络清晰地展示了一家企业在面对舆情危机时,如何因“否认事实”、“前后矛盾”、“应对失策”而将一次单一的产品与服务的质疑,一步步演变成一场全方位的品牌信任灾难。
纵观这起舆情事件,我们不难总结出最核心教训在于:在自媒体时代,诚信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任何试图掩盖事实、玩弄文字游戏的行为都注定失败。
二、创业者应从这起事件中汲取的十大教训
这场风波不仅揭示了消费者对食品真实性的高度关注,更暴露了企业在危机应对中的系统性缺陷。基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过往言论与当下声明的自相矛盾,以及危机应对的失误,我们总结出创业者必须汲取的十大教训。
(一)深刻认识"信任鸿沟"的致命性
本次危机的本质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承诺与事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引发的信任崩塌。
1.核心矛盾:过往言论与当下声明的冲突。贾国龙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餐饮业的最高境界其实是预制菜”,面对质疑时却坚称:“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这种明显的前后矛盾直接击穿了消费者的信任底线。
2.情绪升级:从质疑到被欺骗的愤怒。消费者情绪从最初的“是否使用预制菜”的疑问,迅速升级为“为什么说谎”的道德审判。当企业回应无法解释这种矛盾时,信任危机全面爆发。
由此得出的教训之一:保持言论的一致性就是保护品牌信誉。创始人的每一次公开言论都会成为未来的“呈堂证供”。在食品安全这种敏感议题上,前后矛盾就是致命伤。
(二)危机应对中的致命失误
西贝在危机应对过程中连续犯错,导致事态不断升级:
1.第一失误:否认事实激化矛盾。在已有视频证据的情况下断然否认,这种“鸵鸟策略”直接引发更大范围的质疑和证据挖掘。
2.第二失误:试图自证清白且应对策略自相矛盾。基于我们多年舆情应对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没有人能自证清白。西贝一方面否认使用预制菜,另一方面又以开放后厨等措施“自证清白”,结果反而让更多人发现其大量使用预制食品,坐实了“说谎”的指控。更应该做的是从监管部门来发声,以第三方的角度来证明西贝使用的不是预制菜。
3.第三失误:陷入专业术语之争。试图用“预制食品”和“预制菜”的技术区分来辩解,在情绪化的舆论场中这种专业解释显得苍白无力,被视为“狡辩”。要知道,普通百姓根本分不清预制菜与预制食品的区别。
由此得出的教训之二:绝对不要在已有证据的事实上撒谎,更不要自证清白。当质疑基于确凿证据时,承认并解释远比否认明智。否认只会让危机从“事实层面”升级到“诚信层面”。
进一步得出的教训之三:不要陷入专业术语的辩解陷阱。尤其在舆情鼎沸的时刻,这时舆论场的理性声音会被情绪所淹没。公众只理解大众化语言,专业术语的辩解在危机时刻只会加深“不真诚”的印象。
(三)构建正确的危机应对体系
教训之四:建立“黄金4小时”快速响应而不是否认的机制。在危机爆发初期就应迅速回应,而不是等待事态扩大。快速响应不是快速否认,这是很多创业者或者企业家误解了快速响应的真谛,公众需要的是快速表明重视态度和调查承诺。
教训之五:统一口径避免前后矛盾。危机应对必须只有一个声音,特别是创始人、官方账号、高管之间的表述必须高度一致。西贝案例中创始人历史言论与当前声明的矛盾是典型反面教材。尤其在本次事件后续各地门店开放后厨之后,实质是让各地门店充当了第一发言人的角色,这时人多嘴杂根本控制不了表述的内容。
教训之六:用公众语言沟通,而非律师语言。危机回应应该使用大众能理解的自然语言,而不是法律或技术术语。说“我们使用的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半成品”比争论“预制菜”的定义更有效。创始人要明白是向公众传播而不是向罗永浩及其律师去对话,要用公众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
(四)理解新时代的舆论环境
教训之七:短视频时代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记录,都可能成为未来的呈堂证供。贾国龙过去关于预制菜的言论通过短视频传播,成为危机中的“铁证”。创业者必须意识到,在这个全民记录的时代,每一次公开发言都可能在未来被重新审视。
教训之八:高度重视自媒体意见领袖所具有的议程设置能力。罗永浩作为顶级意见领袖,其质疑能够设置舆论议程,引发传统媒体跟进。企业需要建立与关键意见领袖的常态化沟通机制。
教训之九:信任一旦失去,重建代价巨大。西贝用了三十年建立“西北菜领导品牌”的形象,却因这次信任危机严重受损。信任是品牌最宝贵的资产,也是最脆弱的资产。
(五)构建长期的信任机制
教训十:应将透明化作为品牌核心战略。预制菜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缺乏透明性。西贝更应该做的是主动公开食材来源、加工工艺、供应链体系,让透明成为新的竞争力。
终极教训:诚信是最好的危机公关。最好的危机应对就是不需要危机公关。坚持诚信经营,保持言行一致,建立系统化的透明机制,才是预防信任危机的根本之道。
这起事件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危机管理不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建设,企业需要构建一套持之以恒的信任建设体系:
1. 主动透明:在质疑发生前就主动公开相关信息;
2. 言行一致:确保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的言论保持一致性;
3. 诚信为本:将诚信经营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
4. 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危机预防和应对机制。
信任是餐饮行业的核心资产,也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商业资源。各行各业的创业者必须认识到:每一次危机都是检验企业价值观的试金石,只有那些真正坚持诚信、透明经营的企业,才能在这场信任危机中存活下来,并获得长远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与领导干部谈舆情应对》专著主编
齐中祥
适合企业董监高、品牌公关、法务及合规部门人员加入,会不定期举办活动
来源:反做空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