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扬家匠”,以城市之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0 16:32 1

摘要: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镇的“绣娘”莫元花,端坐绣架前飞针走线25年,这位乱针绣扬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引领当地4000名农家妇女绣花致富。她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从小镇上的“绣花匠”变成高校的“教书匠”。今年春天,她成为扬州市职业大学的正式教师,还上榜全国劳动模范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镇的“绣娘”莫元花,端坐绣架前飞针走线25年,这位乱针绣扬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引领当地4000名农家妇女绣花致富。她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从小镇上的“绣花匠”变成高校的“教书匠”。今年春天,她成为扬州市职业大学的正式教师,还上榜全国劳动模范拟表彰人选。技能大师变身职校老师的背后,既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创新实践,更是江苏扬州“以匠人风采焕城市荣光”的生动写照。

“扬州工匠日”,以一城之名凝聚“匠心”

以匠育工,育匠为师,不止莫元花。20岁的吴晋卿摘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银牌,实现了该项目中国奖牌零的突破。这位“小木匠”成了扬州技师学院最年轻的副高职称高级实习指导教师,用“年轻心”吸引年轻人。让特殊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在编教师,既是人才“破格”、技能“破圈”,也是教育“破题”、产改“破局”。

扬州把每年的5月9日确定为“扬州工匠日”,以一城之名向高技能工匠人才致敬。让产业工人、技能人才和工匠们拥有自己专属的节日,既是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创新之举,更是扬州加快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的有效之策。“扬州工匠日”设立一年多来,全市新增10多位“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

作为产改试点城市,扬州成立产改联席会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成立产改研究中心,推进科技镇长团与劳模创新工作室“团室共建”“产教融合”“校企联训”等,促进产业工人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劳动者。

近年来,扬州实施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百千万工程”,打造新时代“扬家匠”品牌,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全市累计投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3.4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0万人次;建成国家、省、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35个,高技能人才培养总量达28.71万人。每年举办劳动和技能竞赛100多场次,锻造产业工人领军方队。

劳模工匠馆,让新时代的“扬家匠”被“看见”

“一个劳模撑起一方产业,这些‘扬家匠’真的了不起”“劳模工匠敢为人先,领跑新质生产力”“劳模工匠是公司的精英,也是整个行业的‘宝贝’”……走进扬州劳模工匠馆,大家或凝神注视,或低声交谈,不时拍照记录、触屏查询。大家情不自禁留下感言,敬佩之意流露在字里行间。

在劳模工匠馆“科创之眼”厅,重点展示了以“6群13链”为核心的劳模先进事迹:“江苏新霖飞能源”的何其金“追光而行”,助力高邮打造千亿级绿色清洁能源产业;“扬杰电子科技”的梁勤专注半导体领域,公司连续9年获评“中国半导体行业功率器件十强企业”……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成为人人皆知的“城市骄傲”。

去年10月焕新的劳模工匠馆,让400多位劳模工匠代表从“幕后”走向“台前”,短短半年来,已接待观摩人数近万人次。劳模工匠代表还应邀走进展馆与职工群众面对面交流分享。

沉浸式的观摩,让大家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了更真切的感悟。

让劳模工匠“有名、有位、有荣”,让新时代的“扬家匠”被“看见”,扬州推出系列礼遇政策:开通“劳模公交专线”、建设劳模主题广场、发放“劳模礼遇卡”、打造劳模林和劳模文化公园,开辟一批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劳模工匠的社会地位,更激发了全城尊重技能、崇尚创新的氛围。

工匠学院,引领“扬州制造”迈向“扬州智造”

“过去人工清洁玻璃幕墙,高空作业险患多、效率低,现在遥控无人机作业,又快又好又安全。”江苏霍克公司项目经理吴代栋带领工友参加工匠建筑学院的无人机培训班后,高空幕墙清洁业务应接不暇。普通工人变成“飞手工匠”“机器人”完胜“蜘蛛人”,是扬州创新打造系列工匠学院助推“扬州工”变“扬家匠”的一幕幕生动场景。

精准对接劳模工匠“技术清单”与企业“需求清单”,扬州通过“订单培训”“揭榜挂帅”“问诊巡诊”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紧扣“613”现代产业体系(6大集群、13条产业链),扬州致力“打造有辨识度的工匠学院体系”,相继建成13家特色工匠学院,覆盖船舶、新能源、建筑等支柱产业。扬州市总工会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工匠学院开发智能装备、新材料等前沿课程,建立名城工匠人才库,加速高技能人才储备,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学院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操”模式,并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入学即入岗、结业即就业”。

赋能产业工人成长,扬州市总工会已连续四年出台“情暖产业工人十件实事”,挂牌成立扬州新就业群体学历技能提升培训基地,重点打造十个以上产改阵地,新增百家以上试点企业,选树千个产改先进班组,组织万名职工参加劳动和技能竞赛,推动6500余名职工晋升技能等级,工匠培育向“新”而行,引导“扬州制造”迈向“扬州智造”。

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褒扬工匠情怀、厚植工匠文化,让更多“扬家匠”脱颖而出,为产业科创名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