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奇坤:缅怀“英雄八连”的老领导、原21军副政委刘建德同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21:57 1

摘要:2000年12月中旬,我从中国香港孩子处探亲回京,马上给刘建德同志家里打了电话。他是我的老战友,也是我军的一位老领导,离休前担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我们好久不见了,非常想念他,想去他家看望他。可是,电话打了多次,他家里总是没人接。离京前,我到他家里看望过他,

缅怀“英雄八连”的老领导刘建德同志

刘建德

缅怀“英雄八连”的老领导刘建德同志

2000年12月中旬,我从中国香港孩子处探亲回京,马上给刘建德同志家里打了电话。他是我的老战友,也是我军的一位老领导,离休前担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我们好久不见了,非常想念他,想去他家看望他。可是,电话打了多次,他家里总是没人接。离京前,我到他家里看望过他,他和陈于湘同志也到我家吃过饭,看到他们身体都非常健康,我很高兴。现在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总是没人接电话呢?我正在纳闷,第二天晚上,军委办公厅曹育民同志给我打来了电话,他说:“报告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刘建德副政委在广西南宁逝世了。”我接到这一电话,犹如晴天霹雳,久久不能平静。随后我向曹育民同志询问了出事的情况、地点,连夜给陈于湘同志发了唁电。

我和刘建德长期在一个团里工作。抗日战争后期,我从旅部调到这个团后,整个三年解放战争,我和他都在这个团里工作,经常行军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淮海战役后,我被纵队(后改为军)政治部调到拂晓报社工作,就在我当报社记者期间,也经常回到老部队采访,回到建德同志所领导的部队采访,每次见面,都像久别重逢的亲人那样的亲热和愉快。

1973年,我从总政治部回到21军政治部工作,又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多年,经常一起下部队,一起外出野营拉练,早晨经常在一起跑步锻炼身体。由于我在大机关长期坐办公室,又经常开夜车,身体缺乏锻炼,虽然我年龄比他小几岁,但在跑步锻炼时,我往往跟不上他。当时,他的身体是非常健壮的。后来由于他经常不知疲倦地埋头工作,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刘建德同志既是我的老战友,又是我的老首长,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亲密的,对于他的死,我非常难过。

在长期的人民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且不说全国、全军,就是刘建德领导的连、营,在解放战争中就涌现过不少英雄人物。刘建德同志在187团警卫连工作时间较长,先后担任过排长、文化教员、支部书记直至指导员。警卫连先后出现过一级人民英雄王宪法和二级人民英雄闵凡玉(后到9连当连长)、三级人民英雄葛从喜,特别是在宿北战役人和圩战斗中,出现了战斗英雄赵怀金和“赵怀金排”。

1947年~1948年他在3营当副教导员和教导员期间,3营也涌现出不少英雄人物和英模单位。除了在淮海战役王塘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营长鲁锐,被追授为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外,还出现了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张春礼和三级人民英雄刘建堂、盛子义,三级战斗英雄侯正平、担架英雄李世杰等英雄模范人物,还有8连被苏北兵团授予“英雄连”的光荣称号。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些英雄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战场上不怕牺牲流血,用真刀真枪和敌人拼命厮杀,战胜了对手,消灭了敌人,为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是人民军队中的佼佼者,是人民战士的优秀代表,因而受到党和上级的褒奖,是顺乎军心民意的,他们也受到了全国军民的尊敬和爱戴。

但是,这些英雄模范,这些优秀人物,在部队中毕竟是少数,而革命战争是规模宏伟的人民战争,是浩浩荡荡的群众运动,英雄们只有在许多同志、战友支援、配合和协同下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英雄们平时也是在革命部队中党和军政领导者精心培育下成长起来,才在关键时刻创造出了英雄事迹。因此,每个英雄的背后,都有一大群为他工作,与他共同战斗,以致为他的成功做出牺牲的人。所以在革命部队中,既有少数优秀人物成为英雄,又有更多的人无声无息地埋头工作和战斗,这许多人可说是无名英雄,刘建德同志就属于这一类人。

全民抗战时期刘建德和战友史世忠合影

“刘建德是个无名英雄”,这一概念在我的思想上早已形成。这一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我在和他长期相处、接触中,通过他的所作所为,通过许多事情反映到我的头脑中形成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平时工作中,另一个是战斗中。这一概念过去一直深藏于我的心中,这次作为缅怀他的纪念文章的主题写出来,以寄托我对他的哀思。

在日常工作上,刘建德是老黄牛,他长年累月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为革命军队的长远建设,为一代青年战士的成长,呕心沥血,不分白天黑夜,积极工作,埋头苦干。刘建德同志是个军政兼优的优秀干部,六十余年如一日,从战士到将军,从连队指导员到营、团、师、军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一级一级干上来,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他在当政治指导员和教导员期间,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全团都是有名的。

他经常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武装干部、战士的头脑。他经常深入班排,通过亲自观察,或有计划地找班排干部、党小组长及各种来历的战士(如自动参军的、解放来的)进行个别谈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的政治思想工作,像春风化雨、点点人土那样,滋润着战士们的心田,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并激发起他们的民族仇恨和阶级觉悟,在战场上勇敢无畏地同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战斗,创造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产生出一个个英雄人物和英雄集体。

解放战争期间,刘建德所在的部队,在政治工作上,除了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抓得较好之外,还有三项工作抓得突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诉苦教育。战争期间,部队伤亡较大,经常补充解放区来的新兵和战场上俘虏过来的解放战士,而且这些新战士来到部队就要参加战斗。在军事上,要迅速提高他们的射击技术和战斗动作,让他们学会既能进攻消灭敌人,又能保护自己的战斗、战术常识。在政治上就要迅速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当时,诉苦运动是有效的进行政治教育,提高阶级觉悟的方法之一。一场诉苦就是一场生动、实际的政治课,最容易使战士接受并且受到感动。通过诉苦教育,启发了战士们对旧社会罪恶的认识和对敌人的仇恨心,使战士们能够更好地明确为什么要参军、革命,革谁的命、怎样革命,直接提高部队干部战士的政治觉悟。刘建德不仅有计划、有组织地领导好诉苦运动,有时还和战士们一起诉苦。

二是大力开展立功创模运动。1947年,上级提出开展立功运动后,刘建德就在他所领导的连队,开展“人人立功,事事立功”活动,激发了干部战士的革命荣誉心,人人以立功、争当英模为荣,使部队的立功创模运动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是不断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通过教育,通过宣扬许许多多(特别是本单位)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培养了干部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勇于为革命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和不畏艰苦、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当年,刘建德所领导过的连、营,在他和各级军政干部共同教育和领导下,每战都发扬了高度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进攻中一往无前,像猛虎下山一样,猛打猛冲,又像钢刀一样插人敌人纵深,把敌人分割包围,各个歼灭。遇上敌人顽抗,不管工事怎样坚固,火力怎样猛烈,都能勇往向前,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连续冲锋,坚决把敌人打垮消灭。

我在报道25团(187团)警卫连在宿北战役人和圩战斗中的情况时,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担任突击排的一排,全排只有20个人,冲进突破口后,却遇上40多个敌人。排长赵怀金在这紧要关头,发挥革命硬骨头精神,以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了白刃格斗。赵怀金平时练就了一手拼刺刀的硬功夫。他个子大,体力强,白刃格斗中,他如入无人之地,左防右刺,前捅后击,连续刺死了17个敌人。在他的带领下,全排同志英勇拼杀,消灭了前沿阵地上的所有敌人,巩固了突破口,而赵怀金却英勇牺牲了。”英雄赵怀金所带领的排,被华野2纵9旅领导机关命名为“赵怀金排”。他们气吞山河,势不可挡,压倒了超过自己一倍的敌人。

记得1948年7月众兴战斗后,我还写过一篇报道“刘建堂爆破夺机枪”。写的是3营8连19岁的爆破班副班长刘建堂,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机智果断,连续十多次爆破成功。在他冒着浓烟烈火和敌人射来的密集的子弹,冲上去爆破最后一个地堡时,迎面冲来一个班的敌人。敌班长正在架起机枪准备扫射时,刘建堂冲上去一拳把敌班长打倒在地,伸手抓住敌人的那挺机枪,与敌人扭打在一起。同班战士段文虎冲上来,拿起手榴弹向那个敌人头上猛砸,将敌击昏。刘建堂夺过机枪,打死敌班长,又把一包炸药放在敌人地堡上,“轰”的一声,地堡里的一个班敌人都报销了。这样,刘建堂就把敌人火力点全部消灭,为后续部队开辟了进攻道路。战后,刘建堂所在的二班获得“爆破模范班”的光荣称号,刘建堂被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的光荣称号。

我所引述的这两段英雄事迹,可以看出警卫连和8连干部战士通过各级的军政教育,在战斗中充分发扬了无产阶级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在紧急关头,临危不惧,奋不顾身,冒着生命危险,浴血奋战,战胜了敌人,赢得了荣誉。但在他们成为英雄的背后,也可以看到刘建德等无数无名英雄的身影。

1953年,刘建德与夫人陈于湘在上海郊区罗店镇留影

我在采访报道3营在淮海战役王塘战斗中的事迹时,亲身感受到这一点。王塘战斗,是187团也是63师在淮海战役中的第一仗。1948年11月15日,浩浩荡荡的大军分成多路向徐州方向猛插,3营走在右纵队的前面,营长鲁锐率领9连作为尖兵连走在最前面。夜12时许,我们正在旷野里快步急进,忽然前面响起了枪声,打破了黑夜的寂静。这一突然遭遇,谁也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情况,部队都就地卧倒在田野和路旁。鲁锐迅速带领9连尖兵排行进到王塘村南,俘获了国民党74军58师两个电话兵,迅速查明了敌情。王塘驻有敌74军58师173团1个营,敌闻枪声已就地展开,抢占了守备工事,以猛烈的火力向我9连射击,9连被阻在王塘村南一线。鲁锐一面向团首长报告情况,一面察看地形,调整全营部署,变行军队形为战斗队形。

为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团首长根据上级命令,决定集中全团兵力消灭这部分敌人,并决定把2营调上来作为主攻营,从村西头发起攻击,3营协助2营佯攻。根据团首长的指示,鲁锐迅速把8连调到王塘东北角防止敌人逃窜,并命令9连由南面、7连由东南向王塘逼进。7连首先发起攻击,以积极的动作,协助2营主攻。敌人火力很猛,7连遭到了较大的伤亡,除了少数人冲上去和敌人格斗外,大部分人被敌火压制着无法前进。这时,3营营长鲁锐和教导员刘建德到达7连,即令其巩固既得阵地,并组织火力支援9连从南面突破,又令8连迅速进入突破口向纵深发展。这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营长鲁锐的头部,当场牺牲,由教导员刘建德指挥战斗。

在刘建德的指挥下,9连凭借7连的火力支援,突破了敌人前沿,后因队形密集伤亡较大,受阻于村前的凹地。8连趁敌注意力在9连方向,趁势攻占一所院落,歼灭敌人一个排。继续前进中遇到一段开阔地,对面敌人利用院落以猛烈的火力阻击8连前进。8连连长张春礼命令一排在正面以火力压制敌人,3排从东南突击院落,自己率领2排又夺取两个院落。

这时,已经是16日晨4时左右了,可是担任主攻的第2营却因搜索村西部的动作迟缓耽误了时间,仍未能发起冲击。敌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3营方向,对8连进行连续的反击和顽固的抵抗,敌我双方逐院逐屋争夺,战斗十分激烈。敌人密集的炮火,成排成排的手榴弹打过来,机枪火力封锁着每一条巷口,燃烧弹打着了房屋。但是,8连战士毫无惧色,与敌人顽强拼搏,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把一座座院落从敌人手中夺了过来。最后,全连只剩下六个人,连长张春礼自己也身负多处伤,但他仍率领这几个人,坚持打到底,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于拂晓前全歼了守敌,为我大军夺下了一个威逼徐州的前进阵地。

王塘战斗一结束,我就在战地找到了刘建德同志,想请他谈谈3营取得这次胜利的全面情况,以及战斗中的突出人物、突出事迹,我想把3营好好地写一下。我认为3营(特别是8连)在这次战斗中,在从营长到各连遭受到重大伤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能着眼于战斗的全局,主动地变助攻为主攻,在兄弟部队的支援下,排除万难与敌人短兵相接,最后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还坚持打到底,以少胜多,这是一次了不起的胜利,应该大大地宣扬一下。但是,刘建德在和我交谈时,只谈别人,不谈自己。营长鲁锐在战斗刚开始就牺牲在前沿阵地上,后来,整个战斗都是由他所指挥的。但是,他只谈各连的战斗情况和英雄事迹,不谈营的指挥。

对于我的这篇报道的写作,他也提出意见。他说:“这次王塘战斗,8连的事迹突出。在个人方面,张春礼的事迹最突出,最有代表性,你写写他们就行了。”无可奈何,我只得放弃我原来的写作计划,按照他的意见,突出地写了张春礼和8连的战斗情况。

后来我写成的这篇东西的题目是:《王塘战斗中的英雄连长张春礼》。我用的是“孔奇”二字做笔名。这篇东西先发表在纵队政治部出版的《拂晓新闻》上,后来由新华社向全国发了通稿,在延安的“陕北广播电台”向全国做了广播,《大众日报》、《华中日报》等许多报纸也刊登了这篇文章。

在听了广播和看了报纸后,解放区的翻身农民和工人、学生写给8连和张春礼的慰问信像雪片一样飞来。英雄8连和英雄连长张春礼从此一举成名,而在营长鲁锐牺牲后,这次战斗的实际指挥员刘建德却默默无闻。本来现在发表的这篇报道中有一处我写到“教导员刘建德”,但在我给他审稿时,他把“刘建德”三个字也划掉了。即使他把自己的名字划掉,发表出来的文章成了无名的“教导员”,然而他指挥领导下的3营血战王塘,以少胜多的英雄业绩是抹不掉的,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的无私贡献,人们是永远忘不掉了。

刘建德这个默默无闻的名字将和那些有名的英雄一样,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作者:胡奇坤,1926年9月1日生,江苏省宿迁市沭阳人。1939年秋参加八路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调入新四军九旅《奋斗报》,1947年至1949年初在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6师第16团《立功报》工作,先后参加了朝阳集、宿北,讨伐郝鹏举、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胶河、益林、淮海、渡江,解放舟山群岛和一江山岛等重大战役。渡江战役前,调21军《拂晓报》工作,历任记者、采通主任、总编辑。1952年调华东军区《人民前线》任记者、编辑。 1955年1月奉调北京,参与筹办《解放军报》工作,任记者组长、总编室副主任。1973年调任21军政治部副主任、西安陆军学院研究室副军职主任等职。

来源:拂晓哨位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