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堤和苏堤,分别是白居易和苏轼任杭州“市长”时所修筑,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遂以他们的姓命名湖堤。
杭州西湖上的白堤和苏堤
在杭州西湖有一条白堤,把西湖隔成南北两部分,分别是外湖和北里湖。
在杭州西湖还有一条苏堤,把西湖隔成东西两部分,分别是外湖和西里湖。
白堤和苏堤,分别是白居易和苏轼任杭州“市长”时所修筑,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遂以他们的姓命名湖堤。
今天,让我们轻吟着白居易和苏轼当年在西湖写下的诗,漫步在白市长和苏市长当年修筑的湖堤上。
一、白市长在西湖留下的堤和诗
白居易修筑的白堤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时任中书舍人(副宰相级)的白居易因直言进谏遭排挤,自请外放,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在唐朝,刺史作为州最高行政长官,职能相当于现代的市长。
白居易在担任杭州刺史期间主持疏浚西湖、修筑湖堤、修复六井等水利工程,解决了杭州百姓的农田灌溉和用水问题,深受百姓爱戴。
在白居易到杭州之前,西湖上已经有一条白沙堤,白居易主持疏浚西湖时,把挖出来的泥土加固到原来的白沙堤上,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把他主持加固的白沙堤更名为“白堤”。
白堤是连接杭州市区与西湖风景区的纽带,它横亘西湖,连接孤山与北山,把西湖划分成南北两部分,分别是外湖和北里湖。
白居易对杭州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但在杭州任期间创作了大量赞美杭州和西湖的诗篇,多年后他在洛阳颐养天年时,回忆起杭州和苏州春天的风景,还作了著名的《忆江南》组诗三首。
在杭州期间,白市长最惬意的事情就是来白沙堤走走。
这是一个早春的清晨,白市长漫步在堤上,迎着扑面的春风,轻抚垂堤的春柳,欣赏着眼前的湖光山景,一首醉美的诗篇从白市长脑海里轻轻流淌了出来: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苏市长在西湖留下的堤和诗
苏轼修筑的苏堤
时间来到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不满王安石变法,上书抨击新法的弊端,王安石让御史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在宋代,通判作为州级行政副职,类似现代常务副市长的角色。
苏轼在杭州任期间,发现西湖淤塞严重,影响了城市排水和灌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向朝廷申请拨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堆筑成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坝。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苏轼,把这条堤命名为“苏堤”。
苏堤不仅解决了西湖的淤塞问题,还成了西湖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堤上还建有六座石拱桥,分别是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这些桥梁与堤岸共同构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苏轼在杭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赞美杭州和西湖景物的诗作。
这是熙宁六年正、二月间某日,正值初春靓丽时节,苏市长约上一帮朋友,来到西湖,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湖上明媚的风景。
饮酒期间,刚才还阳光灿烂的西湖突然下起了雨来,但这一点也不影响苏市长惬意的心情。
苏轼欣赏着眼前西湖由晴转雨的不同景色,一时诗兴借着酒兴,于是便有了两首流传千古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组诗,其中第二首最广为流传: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于诗中把晴天和雨中西湖的两种不同景色比喻成淡妆和浓抹的西施,也有人认为苏轼是借西湖的美景和西施的妩媚来赞美王朝云。
王朝云是苏轼的侍妾,也是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更是最理解苏轼的女人,陪苏轼度过他的后半生,在苏轼被贬惠州期间病逝于惠州,现在惠州西湖还有一个朝云墓。
当年苏轼在杭州初遇王朝云时,她还只是个十二岁的歌女,正值豆蔻年华,苏轼乍见便被其深深吸引,因此情不自禁作了此诗以赞美她,也是可以理解的。
来源:翡翠解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