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为作家之前,马慧娟是地地道道的西北农民。初中辍学后,犁地、播种、收麦样样都做,原本她以为自己,会和同村其他女人一样,在日复一日的劳碌里,平淡度过一生,没想到,多年以来,自己默默坚持的读书写作习惯,会最终改变自己的一生,甚至改变当地的乡村教育局面。
谈起自己过往经历时,这个来自西海固的敦厚农妇,有些心潮起伏,她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作家,更没想到有一天,会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
在成为作家之前,马慧娟是地地道道的西北农民。初中辍学后,犁地、播种、收麦样样都做,原本她以为自己,会和同村其他女人一样,在日复一日的劳碌里,平淡度过一生,没想到,多年以来,自己默默坚持的读书写作习惯,会最终改变自己的一生,甚至改变当地的乡村教育局面。
1980年,马慧娟出生在宁夏西海固的黑眼湾小山村。那是泾源县的一个自然村,属华兴行政村。方言里,“黑眼”就是没指望的意思。黑眼湾地处“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全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山大沟深,出行只能靠毛驴,穷得很。“因为穷,就有人偷鸡摸狗、无事生非,打架斗殴。”
华兴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白占英回忆说,多少年来,这个“穷病”害人不浅,却怎么也治不了根。村子与外界的唯一通路,是一条山间小路,距离最近的乡村有4、5个小时的路程。在那里,人们干完农活就站在墙根晒太阳。
小时候,马慧娟非常爱读书,甚至痴迷到看糊墙的报纸。可惜,她在初中毕业那年,因为家中变故,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16岁的她,离开课桌,扛上铁犁、牵着毛驴上山,成为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民,和祖祖辈辈的先人一样,开启了农耕劳作模式。
“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文字的力量,可以跨越现实的距离,身处在贫瘠荒凉的黄土地上,写作是马慧娟心中的绿洲。虽然成长在农村闭塞的环境中,但在书里,她看见了远方。
夏天马慧娟去山上采蕨菜,卖菜的钱主要用来补贴家用,剩下的三块两块的零头,她就自己攒起来。就是用这种方式,马慧娟花了两年的时间攒了30块,然后在过生日那天,咬咬牙,花了18块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送给自己当作生日礼物。那本书,是宁夏作家张贤亮的中短篇精选。
2008年前后,手机作为新兴事物,逐渐在村里流行起来,马慧娟也用在温棚打工积攒下来的500块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
“红寺堡五月的街上,飘着槐花的香味,季节已经到了初夏,这片土地上才有了一丝绿意。”
开通手机网络后,马慧娟在QQ空间里,写下了这样的第一条说说。干农活间隙,她坐在田间地头写;做完家务、喂完牛羊,她坐在自家的屋檐下写;有时,她会半夜里,趴在炕头上写。
渐渐地,通过手机网络,通过按键书写,马慧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新世界里,马慧娟认识了许多属于远方的人。一个名为“红尘暮”的十八岁少年,鼓励她,将偶尔写的“说说”坚持下去,记录生活;2014年,“明月”得知她因为流量不够用,只能写“说说”之类的文字时,为她充了100元话费,提供流量,鼓励她写日志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祁国平”则帮她把空间里的日志,投稿到《黄河文学》杂志。
散文发表在《黄河文学》后,马慧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作品也在时常出现于其他大型的文学期刊。近年来,她还陆续出版了《溪风絮语》、《希望长在泥土里》、《走出黑眼湾》等书。
马慧娟把曾经“一手拿笔,一手拿锄头”的自嘲,变成现实,只不过她拿的不是笔,而是手机。只有初中学历的她,用拇指敲下上百万字的作品,前前后后按坏了13部手机,出版了5本书,她也因此被人们称作“拇指作家”。
马慧娟在手机上书写着她人生经历,书写着黑眼湾村民的漫漫搬迁路,也书写着红寺堡移民们,奔向新生活的点点滴滴。她将看到的眼前生活,听到的身边人故事,都转化成自己手机上的文字。这些文字,连词成句,铺作一条蜿蜒小路,从宁夏西海固的贫瘠山村,铺到吴忠移民安置区,又铺向了更远的地方。
2018年,马慧娟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站在人民大会堂前的台阶上,心里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在马慧娟眼里,正是有了国家移民搬迁政策,正是有了互联网给予普通人发声的机会,自己才能有机会通过读书、写作改变命运,从黄土地走进人民大会堂。
如今条件好了,她也想让更多的人通过读书写作,来了解文化、学习文化、传播文化。“文化不是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乡镇的事情,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事情。”
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马慧娟倡导举办了首届农民阅读节,鼓励大家读书和写作。2018年,马慧娟利用村里的农家书屋,牵头成立了“泥土书香读书社”,为乡村图书馆多方筹集图书,定期举办朗诵、演讲大赛等活动。她还教村里的妇女识字,很多没有念过书的姐妹学会写字了,也爱读书了。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改变着马慧娟的命运,也改变着这片黄土地上许多人的命运。目前,读书社已经有了50多个学员,其中有的达到脱盲的水平,有的参与微电影的拍摄还得了奖。在读书社之外,更深刻的改变,早已在年轻人中悄然发生,“以前出个大学生会轰动十里八乡,这几年我们这里的大学生太多了”。农村的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来源:作家杨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