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山,亚洲腹地最为壮观的巨型山系,作为世界七大山系之一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它不仅是中亚地理的核心骨架,更是自然地理多样性的杰出典范。
天山,亚洲腹地最为壮观的巨型山系,作为世界七大山系之一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它不仅是中亚地理的核心骨架,更是自然地理多样性的杰出典范。
巨大的山脉勾勒了天山的骨架:它的东段窄长,如手臂;西段开阔,如伸开的手掌,手掌的平均宽度在300公里左右。在关于天山的桂冠中,包含了这些嘉奖:全球最大的纬向山系;全球距离海洋最远的巨大山系;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天山山系全长2500千米,平均宽度250~350千米,总面积约41万平方千米。它横亘于欧亚大陆腹地,整体呈东西走向,宛如一条巨龙分隔了南北两侧的干旱盆地。它跨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东起哈密星星峡戈壁,西至乌兹别克斯坦克孜勒库姆沙漠边缘,成为连接亚洲东西方向的天然地理桥梁。其主体位于我国新疆境内,它在我国境内东西长约1700千米,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天山将新疆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侧为准噶尔盆地,南侧为塔里木盆地,是北疆与南疆气候、生态的天然分界线。
高耸且宽阔的山脉成为地理屏障,使山南和山北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并在从山顶至山麓的巨大落差中,展现了丰富的景观组合。它的四周既有6大沙漠,也有全球最干旱的区域,它自身却成为干旱区中的湿岛、水塔。发源于山顶积雪的上百条河流,孕育了南北山麓的无数绿洲,也孕育了无数文明和古城。
天山地形图(乌鲁木齐以西)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02期 制图/蔡博峰
(请将手机横置观看)
中国境内的天山由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3条巨大的山链组成。新疆天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部分,共由4个片区组成:博格达、巴音布鲁克、喀拉峻—库尔德宁、托木尔。它们是天山针叶林、山地草原草甸、山麓干旱草原生态区的典型代表,综合反映了天山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系统,并突出代表了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
天山的平均高度已经远在雪线之上,因此山脊是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南天山的平均海拔约4000米,托木尔—汗腾格里山结是它(也是整个天山)的最高峰区,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超过15座,这是地球上大型的山地冰雪汇聚中心。
托木尔峰 摄影/李翔
这些高度对理解天山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超过雪线以上的海拔高度,天山就是一片死寂的荒漠。因为天山地处全球最大的干旱区——亚欧大陆的腹地,远离海洋。是天山高大的山体拦截了高空中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大量水汽,带来大量降水,使之成为干旱区中的“水塔”,众多内陆河流便发源于此,因此天山又有“旱海荒漠中的湿岛”之称。也正因为大部分山脊线都已经超过了这一地区的雪线高度,才谈得上天山垂直自然带的完整。
本次活动,我们将从乌鲁木齐出发,前往北天山东段,见天山南北,见戈壁雅丹,见丝路古城,见大漠星汉。
巴里坤湖与天山倒影
随队专家
刘新国
《矿物爱好者》杂志主编,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矿物化石研究会副会长。主修宝石学,在普通地质学、岩石学、结晶学与矿物学以及矿床学等各方面均有研究。
行程亮点
01 走近圣水之源,遇见东天山脚下的森林与牧场
在传统的地理学区域划分中,并无东天山这一概念,这一横跨了2500公里的巨大山系反而是在纬向上被划分为北—中—南天山三段,其中以南天山最为高大雄伟,北天山最为绵长,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东天山,实际则是北天山的东段。如果我们将中国境内的天山东西折叠起来便会发现,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天山几乎被平分为四段,向西分叉成北天山西段、中天山和南天山,而由此向东,则是只有北天山东段。它横卧在新疆东部,截断了大漠戈壁,是南疆北疆最天然的分界线,是天山最为贴近河西走廊的地域,亦是新疆的门户。博格达峰下,是冰雪消融,是春生夏长,是千年古道,亦是丝路新篇。
在东天山北麓,有一片以“圣水之源”的哈萨克语之名命名的地方——江布拉克。从海拔1500米的山麓拾级而上,垂直跨越三个气候带,触摸到的不仅是天山褶皱带的地质脉搏,更是一部被麦浪与烽烟浸染的西域文明史。
江布拉克地处天山中段北麓的边缘褶皱带,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影响,东西走向的博格达山脉在此陡然转向,地质的突变造就了江布拉克在数十平方公里土地上从1500米到3800米的巨大高差,形成了天山北麓最典型的垂直景观带。
海拔2000米下,是“天山麦海”的壮丽奇观,缓坡上的旱作农业系统已有2000余年历史,青稞与小麦的年轮里沉淀着汉代屯戍的足迹。每年6月,20万亩麦田如金色波浪在20°的坡面上翻滚,这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项目。海拔继续升高,天山云杉林如绿色长城横亘山腰,林下生长着薄荷、黄芪等200余种药用植物,山下的哈萨克牧民至今仍有“手抓一把草,草草都是药”的传统说法。盛夏,党参花与野葱花编织成数百公顷的彩虹地毯,空气中弥漫着薰衣草与鼠尾草的芬芳。雪线附近的流石滩上,雪莲花在砾石间悄然绽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雪鸡与盘羊在此繁衍生息。冰川融水渗入地下暗河,最终汇聚成新户河,贯穿了整个江布拉克,滋养着下游的万亩麦田。
除了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带,“天山怪坡”亦是江布拉克另一令人称奇的地方。它是构造抬升不均衡的产物——其东侧山体因构造活动由南向北逐步抬升,导致局部区域海拔出现细微差异(如“下坡”处海拔1899米,“上坡”处海拔1897米),再结合周边地形遮挡形成视觉错觉,最终呈现出“水往高处流”的特殊视觉现象。此外,区域内石城子等遗址所在的岩石地层,多为板块挤压下形成的沉积岩或浅变质岩,这些质地相对坚硬的岩层既为古代城垣修建提供了天然建材,也见证了江布拉克的地质演化脉络。这里的每一处岩层褶皱、每一片砾石堆积,都是这片土地数十亿年地质变迁的鲜活印记。
02 在彩色丘陵间,初探准噶尔盆地
“三山夹两盆”——这是我们都认识的新疆,但三山之间,两盆之内,丝路古道,西域故国,大漠戈壁之中的诸多地方却鲜有人能够完全踏足。且不提那两盆之内的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分列中国第一和第二大沙漠,在大漠之外,戈壁深处,昔日的河湖已然褪去,而历经数十万年乃至数百万年形成的沉积物,在风霜雨雪的侵蚀中,形成了解构古地理、古气候的绝佳地质模型。
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有一个完全不输张掖的大地调色盘,它丰富的色彩变化记录了数亿年的地质变迁。
中生代时,青藏高原尚未隆起,这里并非如今这般干旱贫瘠,而是一片广阔的内陆河湖盆地——受天山、阿尔泰山隆起的影响,周边山脉的风化碎屑被河流搬运至盆地内,逐渐沉积形成巨厚的碎屑岩地层,为彩丘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源。而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差异,也造就了沉积物成分与颗粒的分异,为这种地貌的出现奠定了色彩基因。
早侏罗世的气候湿润,盆地内发育沼泽与浅湖,形成了以泥岩、页岩为主的地层,其中富含的有机质经后期埋藏分解,使岩层呈现灰黑色、暗褐色;中侏罗世开始,气候逐渐转向半干旱,河流沉积作用增强,此时的沉积物多以砂岩、砾岩为主,且因周边山脉的铁、锰等金属元素随流水带入,岩层中混入了氧化铁(呈红色、褐红色)、氢氧化铁(呈棕黄色)、氧化锰(呈紫褐色),若局部含铜、锌等微量元素,还会形成灰绿色、灰蓝色岩层;而季节性洪水与湖泊水位的变化,还会使得沉积物按“粗颗粒(砾岩、砂岩)—细颗粒(泥岩、粉砂岩)”交替堆积,形成水平层理清晰的“千层饼”状地层,即沉积韵律,亦为后续色彩分层埋下伏笔。
进入新生代以后,随着沉积物的持续堆积,底层物质在上方重力挤压下,逐渐排出孔隙水,原本松散的沉积物在胶结作用下最终固化为坚硬的沉积岩,它们主要为砾岩、砂岩、泥岩的互层组合,即彩丘的“岩石母体”。在这一过程中,地层中的化学元素还发生了次生变化:深埋地下的岩层受到温度变化及地下水的影响,部分低价铁被氧化为高价铁,原本灰绿色的泥岩便可能在氧化作用下逐渐转为褐红色;若地下水中携带的石膏、方解石等矿物在岩层裂隙中沉淀,还会形成白色、灰白色的“脉络”,进一步丰富彩丘的色彩层次。
而彩丘的“立体形态”,则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引发的远程构造效应。约2300万年前的新近纪,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持续进行,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不仅推动了天山和阿尔泰山再次隆升,也使准噶尔盆地内部的地层受到水平挤压力,原本近水平沉积的岩层发生褶皱、断裂,形成一系列舒缓的背斜、向斜构造。而五彩湾所在区域恰好位于一个次级向斜的翼部,使得这里的地层因此由水平状态逐渐倾斜,让原本“平铺”的彩色岩层呈现出“倾斜暴露”的状态,成为了后续外力侵蚀切割出“分层显色”的基础。
第四纪以来,这里遭遇了以风力侵蚀和间歇性流水侵蚀为核心动力的“协同作用”,最终被雕琢成了独特的丘状地貌。此外,干旱区强烈的昼夜温差则会导致岩层热胀冷缩,产生物理风化裂隙,加速岩层破碎,为风、水侵蚀提供“突破口”,最终让五彩湾的彩丘既保持了岩层的色彩分层,又呈现出“圆润中带陡峭”的独特形态。
从中生代的“泥沙堆积”到如今的“五彩丘群”,这里的每一道色彩、每一道褶皱,都是准噶尔盆地地质演化的档案,它不仅是岩石与元素的组合,更记录了古气候从湿润到干旱、板块运动从平静到剧烈、外力作用从温和到强劲的完整变迁,最终成为干旱区地质美学的经典样本。
(请将手机横置观看)
03 风蚀雅丹,八百里瀚海见残丘叠峦
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新疆的克拉玛依—乌尔禾雅丹群、罗布泊—白龙堆雅丹群、罗布泊—三垅沙雅丹群曾被评为是中国最美三大雅丹群。
而鲜为人知的位于东天山以南的南湖戈壁雅丹群则囊括了雅丹地貌从幼年期至衰亡期的不同发展形态,更是世界级的“雅丹博物馆”。从乌鲁木齐一路向东南,穿过天山达坂城垭口就是吐鲁番—哈密盆地。这里属于干旱、多风、少雨的典型大陆性气候,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共同造就了中国的“热极”。
南湖戈壁西起鄯善县七克台镇,东至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横跨鄯善县与哈密市,古称八百里瀚海。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这片戈壁曾令许多人闻之色变,而当地人总是把戈壁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说这里就连飞鸟进去都会迷失方向。
根据哈密地区《区域地质图》记载,南湖戈壁地表大多是第四纪(约从260万年前至今)的沉积物。在戈壁腹地,其岩层的成分主要是中性至酸性的喷发岩、砂岩、灰岩和粉砂岩。1986年,哈密地理协会举办年会期间,文史专家刘志铭一行在深入南戈壁腹地时,首次发现了南戈壁雅丹群,揭开了它的部分神秘面纱。干旱地区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雅丹是维语(Yardang)的音译,意为“陡峭的小土坡”。强大的风力侵蚀和搬运、堆积作用常使雅丹群呈现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洼地等形态。
强劲的风吹拂着干燥大地上的细粒砂与粉尘,使戈壁、沙漠、泥漠等地貌环境规律性地在西北干旱区出现。在哈密和吐鲁番之间,除了成片零散分布的雅丹群,最常见的就是戈壁景观了。在蒙语和满语中,“戈壁”原意为“茫茫一片”,作为地貌名词泛指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满砾石的荒漠。我国国土面积约6%都是戈壁,草木难生,一望无际的戈壁似乎鲜有走进人们的视野,它似乎从来都和荒凉、孤寂、生命禁区、沙尘暴联系在一起。
戈壁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砾石间的泥沙被风吹走使砾石出露,另一种是风吹来的沙尘被砾石截留,并在温差变化中不断向石缝下沉积最终托起砾石。然而,戈壁上却有一层被称为“黑色羽毛”的薄薄黑色砾石,它们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当戈壁的砾石覆盖率达到45%的时候,戈壁的形态基本趋于稳定,此时风就很难从地面带走物质了,甚至对沙尘起到一定的阻拦作用,因此,戈壁上这层不起眼的“黑色羽毛”就显得意义重大,弥足珍贵了。
风在戈壁上不仅塑造了鬼斧神工的雅丹城堡和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也吹出了时间散落在大地上的“彩色的羽毛”——玛瑙和硅化木。
数亿年前,这里的火山频繁喷发,地下岩浆形成的气体熔岩冷却时留下了孔洞。当含有二氧化硅的热液浸入孔洞时,由于温度和压力的降低,这些热液就会在漫长的时间中结晶形成颗粒较小的隐晶质。经年累月,因含各种杂质而显现出不同颜色的玛瑙或玉髓就诞生了。而这里也曾经有过温暖潮湿、水草丰茂的时期。当成片森林因洪水或火山爆发被埋入地下或水中时,含有矿物质的溶液浸泡着树木,无机物缓慢地置换有机物,最终形成永不腐坏的硅化木。南湖戈壁的玛瑙和硅化木——这些大地在风蚀之后展现出的“彩色的羽毛”,身上的每一道痕迹都纪录着远古的地质变迁。
无论是戈壁沙漠,还是雅丹魔鬼城,这些干旱区地貌的生成演化都是紧密相关的:风将干燥地表的沙尘吹向空中,沉降在下风区。因此,沙漠的上风向经常与戈壁相连。南湖戈壁自然也不例外,在它的东南方向有一片南湖沙漠,和姿态万千的衰亡期雅丹各自兀立,如同天外来客一般奇异。
(请将手机横置观看)
04 跨越千年的对话,天山南北共见丝路古今
1978年,哈密五堡乡的一位牧民在戈壁放羊时,意外发现了一处深陷沙层的墓葬。当考古队清理出3具保存完好的干尸时,整个学界为之震动。其中一位女性干尸身着毛织长袍,头戴尖顶毡帽,金色长发垂至腰间,被称为“哈密美女”。更惊人的是,这些距今3200年的干尸不仅保留了一定的皮肤纹理,甚至连睫毛都依稀可见。后续发掘中,50多具古尸陆续出土,颅骨测量显示这里存在蒙古人种与欧洲人种的混合,印证了哈密作为早期东西方人群交汇点的猜想。
在墓葬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皮鞋雏形——用牛皮缝制的短靴,靴底残留着草绳编制的纹路,仿佛墓主人刚脱下它们准备长眠。此外,木碗、彩陶豆与铜刀的组合,暗示着当时人们已掌握青铜冶炼技术,同时保留着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这些发现将哈密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千年,也让五堡成为研究新疆史前文化的“活化石”。
同样是在五堡,四十余年后,白杨河畔的一次抢救性发掘揭开了部分唐代西域的神秘面纱。在拉甫却克的墓地中,21座斜坡墓道砖室墓的发现填补了中原葬俗西传的关键缺环。当第一块满绳纹墓砖被清理出来时,所有人都意识到这是中原文化的典型印记。更令人称奇的是,墓中同时出土了开元通宝与萨珊波斯银币,甚至有一位墓主口含波斯银币、手握唐朝铜钱,这种“东西合璧”的丧葬习俗,生动诠释了丝路商人的财富观。
拉莆却克古城
在墓地南端的M3号墓中,一座带有双耳室的复杂结构墓葬引起关注。墓道两侧的耳室堆满了漆木碗、铁剪刀与玻璃珠,甬道墙壁上残留的红色壁画痕迹,暗示着墓主生前的显赫地位。结合拉甫却克古城出土的佛寺与仓储遗址,考古学家推测这里曾是唐代纳职县治所,中原官员、粟特商队与本地居民在此共同编织着丝路贸易网络。
最耀眼的发现当属“上方作竟”龙虎纹铜镜。镜背铭文虽有残缺,但“明而日月世少有”的赞美之词,让人联想到东汉匠人在中原铸镜的场景。这面穿越千年的铜镜,不仅是墓主身份的象征,更见证了中原文化在西域的深远影响。
跨越天山,进入丝路北道,巴里坤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同样揭示了这一区域作为欧亚草原东部文明十字路口的独特地位。
2006,西北大学考古队在巴里坤东黑沟石人子村发掘出一处面积达8.75平方公里的超大型聚落遗址。当考古队员清理出16.6米长的石筑高台时,台顶排列的15块大型石磨盘与烧裂的陶釜,仿佛仍散发着祭祀的烟火气息。高台底部的木炭堆积中,残留的木构屋顶结构表明这里曾是一座被大火焚毁的木骨泥墙建筑,其规模远超普通居址,被推测为游牧贵族的议事中心。在高台周边,140余座石围居址的发现彻底颠覆了“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传统认知。这些居址普遍有3层文化堆积,火塘中残留的羊骨与石磨盘旁的大麦壳,揭示出当时半定居的混合经济模式。更惊人的是,部分居址废弃后被改作墓葬,墓主随身的错金铁器与怪兽纹金箔饰,融合了中原工艺与欧亚草原艺术风格。
而据东黑沟西北不足20公里的柳条河畔,对大河古城的考古发掘工作已断断续续俞60年。
上世纪5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首次对大河唐城进行科学调查,发现东西双城布局与唐代风格的灰陶、布纹瓦当。他在西城东南角发现的方形窖穴,成为后来破解军粮储备之谜的关键线索。1985年哈密地区文物保管所的调查,首次确认了马面、角楼等军事防御设施,并出土莲花纹铺地砖与开元通宝,将城址年代锁定在唐代。
进入21世纪后,西北大学对大河古城的勘探揭示了唐代军事防御体系的精妙设计。西城两道“Z”形门道与马面、角楼构成严密防线,东城则通过增筑城墙将驻军规模扩大一倍。在西城东南角的官署基址中,出土的莲花纹铺地砖与洛阳城同期遗址如出一辙,印证了中原建筑技术的西传。最令人称奇的是城内12处方形窖穴,最深达3.5米,可储存粮食万斤。结合出土的开元通宝与刻有“伊吾军”字样的陶片,考古学家推测这里曾是西域东部最大的军粮储备中心。2024年的植物考古证据显示,窖穴底部的大麦遗存中混有粟、青稞,反映了中原作物与高原作物的跨区域调配。2020年以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校对大河古城展开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达3000平方米。通过地层叠压关系与14C测年法,确定城址历经五次营建:最初为守捉城规制的西城,后因军事需求扩建东城,最终形成“外防内屯”的复合型军城。
行程安排
·
行程安排:
D1 10月18日 周六
乌鲁木齐市集合
欢迎晚宴+行前说明会
D2 10月19日 周日
乌鲁木齐—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五彩湾—五彩湾新城
D3 10月20日 周一
五彩湾新城—硅化木地质公园—江布拉克
D4 10月21日 周二
江布拉克—怪石山—海子沿乡—巴里坤湖—大月氏遗址—巴里坤
D5 10月22日 周三
巴里坤—天山峡谷—哈密伊州区—南湖沙漠考察—南湖戈壁雅丹考察—雅丹大海道
D6 10月23日 周四
雅丹大海道—五堡镇遗址考察—艾斯开霞尔古堡—大海道红柳滩
D7 10月24日 周五
大海道红柳滩—大海道戈壁雅丹考察—大海道黑戈壁考察—哈密伊州区
D8 10月25日 周六
哈密解散
以上行程信息,可能会根据天气等实际情况对行程进行合理微调,具体以现场具体情况为准。
活动详情
·
活动时间:
2025年10月18日—25日(8天)
·
活动地点:
新疆
·
活动费用:
15800元/人
·
活动组织方:
本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科考旅行部策划执行,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北京全景新知旅游有限公司承办。
费用说明
·
费用包含:
【住宿】(2人1间)城市内为四星级以上酒店;乡镇或保护区内为当地条件较好的民宿;
【交通】行程内的全部交通用车;
【餐食】行程中全部餐食;
【讲解】全程领队陪同及专家指导;
【游览】行程内所含景点门票或游览活动;
【保险】国内旅游险。
·
费用不含:
【大交通】集合及解散的交通费用;
【接送机】个人所在地前往集合地及解散后返程的接送机费用;
【单房差】单人间住宿差价;
【额外费用】其他个人花销费用。
·
特别提示:鉴于科学考察板块活动目的地及组织形式的特殊性,每个活动对参与队员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均有一定要求和审核标准。出于安全管理考量,正式报名流程时,工作人员将通过电话联络的方式对预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核,以确认是否符合活动参与条件。若经审核未达到相关标准,将按照规定流程退还预报名费用。
·
咨询电话:
中国国家地理科考旅行部
010-64851539
工作日9:30-12:00;13:00-18:00
活动联系人:番文涛 王琼瑶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