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些曾经以为跨不过的坎、熬不过的夜、咽不下的气,在某个深夜突然涌上来,让人猝不及防地掉进低谷。
人到中年,就像行驶在人生长河中的船,偶尔会驶入暗流涌动的峡谷。
那些曾经以为跨不过的坎、熬不过的夜、咽不下的气,在某个深夜突然涌上来,让人猝不及防地掉进低谷。
此时的我们,看着周围人步履不停,自己却仿佛被命运按了暂停键,迷茫、焦虑、不甘交织在一起,像一团乱麻缠在心头。
但你知道吗?低谷从来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命运给我们的一次特殊考验。
中年以后才懂,人越是在低谷,越要做对这三件事,它们就像暗夜里的灯塔,能照亮我们走出低谷的路。
《周易》里有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人在低谷时,就像走到了一条死胡同,眼前无路可走,若只是一味地盯着眼前的困境唉声叹气,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绝望。
这时候,最需要的是转变心态,把低谷当成蓄力的契机。
低谷就像冬天的土地,表面上一片荒芜,实则在默默积蓄力量。
种子埋进土里,看似消失不见,实则在黑暗中扎根,等待春天的到来。
当我们处于低谷时,不妨把自己比作这颗种子,暂时的蛰伏不是失败,而是为了未来的爆发做准备。
不要总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不要纠结于过去的得失。
试着转念一想,低谷让我们有时间停下来,好好审视自己的人生,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哪些能力需要提升。
以前我们忙碌于追逐名利,现在可以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学一项新技能;
以前忽略了家人和朋友,现在可以好好陪伴他们,感受生活的温暖。
当我们转变心态,不再把低谷视为灾难,而是看作成长的机会,就会发现内心的力量在一点点复苏。
就像竹子在生长初期,四年时间只长了 3 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每天以 30 厘米的速度疯长,六周就能长到 15 米。
这是因为前四年,它的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我们在低谷时的每一次转念,每一次积累,都是在为未来的成长扎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意思是说,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刻意积累财富,而是尽力帮助别人,这样自己反而会拥有更多;
尽可能给予别人,自己反而会得到更多。
人在低谷时,常常会陷入自我的小圈子里,觉得全世界都在和自己作对,满心满眼都是自己的痛苦和不幸。
但其实,当我们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去帮助那些比我们更需要帮助的人时,会发现内心的阴霾在不知不觉中消散。
利他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收获。
帮助别人,就像在黑暗中为别人点亮一盏灯,不仅能照亮别人,也能让自己看到光明。
低谷时的我们,可能没有太多的物质财富,但我们可以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关心。
比如,给迷路的人指个路,帮邻居带个东西,陪孤独的老人聊聊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我们知道,即使身处低谷,我们依然有能力去温暖别人。
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是相互的。
我们在低谷时帮助别人,积累的是福气,这些福气或许不会立刻回报在我们身上,但总有一天,会以某种方式回到我们身边。
就像播下一颗种子,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发芽开花,但只要我们用心浇灌,终有一天会收获惊喜。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在低谷时,就像被困在一座看不见出口的山城里,每天在熟悉的环境中打转,思维被局限,视野被遮挡,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广阔。
这时候,我们需要勇敢地出走,去接触高能量的场域,让自己跳出固有的圈子。
这里的 "出走",不是说要离开家乡去远方,而是指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接触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去感受充满正能量的环境。
高能量的场域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能吸引我们向上向善,激发我们内心的斗志和潜力。
比如,参加一个行业研讨会,听听专家的见解和同行的经验分享,或许能让我们对自己的事业有新的认识和规划;
加入一个积极向上的社群,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成长,互相鼓励支持,或许能让我们重拾信心和勇气;
去参观一个优秀的企业,看看别人是如何克服困难、发展壮大的,或许能给我们带来灵感和动力。
接触高能量的场域,就像给我们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看到原来还有那么多可能性,原来低谷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不再纠结于眼前的小困难,而是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
中年以后的我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更应该懂得低谷是人生的常态。
不必害怕低谷,也不必逃避低谷,而是要在低谷中做好这三件事:
转念,让自己在低谷中蓄力;利他,让自己在帮助别人中积累福气;出走,让自己在高能量的场域中汲取力量。
就像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低谷是人生的修行场,是我们走向更高处的跳板。
只要我们心怀希望,积极行动,终有一天会走出低谷,迎来属于自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愿你我在中年以后,都能在低谷中积蓄力量,在困境中找到方向,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来源:卿听流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