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翔安文物》记载:“莲前石佛塔通高3.5米,塔座高1.4米,宽0.9-1.4米,塔身高1.1米,宽0.8米,塔刹高1米,直径0.05-0.3米,塔身阴刻僧像,其他三面镌刻‘佛’字。”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文 /林鸿东
莲前石佛塔,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莲前村水尾洞仙祖宫左侧。仙祖宫的仙祖指“八仙过海”的八仙。村民称此塔为“三宝塔”。
据《翔安文物》记载:“莲前石佛塔通高3.5米,塔座高1.4米,宽0.9-1.4米,塔身高1.1米,宽0.8米,塔刹高1米,直径0.05-0.3米,塔身阴刻僧像,其他三面镌刻‘佛’字。”
从现场看,莲前石佛塔显然是一座不完整的宝箧印经塔,其塔蕉与须弥座已遗失,基座是新的,原件主要是塔身与塔刹。塔身为长方形,其四面所刻,除了两面为像与“佛”字外,其它两面更可能是“僧”字与“灋”字,因佛教三宝为“佛”、“灋”、“僧”。塔刹则为五重相轮上顶着葫芦造型。
宝箧印经塔,又称阿育王塔。此类塔最初与吴越国(五代十国时期)钱俶推崇的《宝箧印陀罗尼经》密切相关。吴越国曾大量铸造小型金属塔(如“金涂塔”)供奉此经,形制多为方形、多层,装饰佛教题材浮雕。随着佛教从江浙向福建传播,宝箧印经塔的形制可能在五代至北宋初期传入闽南,并与本地建筑传统融合。
闽南宝箧印经塔核心流行时间为宋代至元代(约11—14世纪),南宋时期尤为鼎盛。这一时期,闽南佛教兴盛、经济繁荣,为其建造提供了宗教与社会基础。明清时期虽偶有延续,但已非主流。现存实物与文献共同支持这一时间框架,反映了佛教艺术在闽南的地方化历程。
鉴于目前闽南发现的宝箧印经石塔绝大多数是宋代遗存,且莲前石佛塔原始构件的风化程度确像是宋代石刻,尽管缺少文字证实,此塔为宋代遗物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厦门文物》判断此塔为宋代,是有说服力的。
来源:鹭客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