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为何会在与茅盾闲谈中,突然追问,毛润之与你相比如何?那茅盾是如何回答呢?鲁迅后来为此做了什么事?
鲁迅和毛主席,两人同处一个时代,为何一生擦肩而过,竟然从未谋面?
鲁迅为何会在与茅盾闲谈中,突然追问,毛润之与你相比如何?那茅盾是如何回答呢?鲁迅后来为此做了什么事?
多年以后,鲁迅之子周海婴怀着忐忑之心给毛主席写信,信中究竟提及了哪些事,竟让毛主席当即批示推动解决?
1918年的北京,彼时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正席卷全国,《新青年》杂志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学的重要阵地。
25岁的毛主席怀揣改造社会的理想,从湖南来到这座新文化运动中心城市,为赴法留学的同乡筹集资金。
经过恩师杨昌济的引荐,他结识了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
李大钊一眼便看中了这个眼神坚毅、谈吐不凡的年轻人,不仅为他安排了图书馆助理员的职位,还时常带他走访学界名流。
陈独秀的激进革新、胡适的白话文主张、蔡元培的兼容并包,都让毛主席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受启发。
但他心中始终有个遗憾,多次想拜访因《狂人日记》声名鹊起的鲁迅,却屡屡错失机会。
那时的鲁迅,刚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中,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用冷峻笔触撕开封建礼教的虚伪面纱,迅速成为文坛瞩目焦点,也让毛主席心神向往。
鲁迅住在北京绍兴会馆,平日里深居简出,大部分时间都埋首于书桌前,要么构思辛辣的杂文,要么校对古籍,其实忙碌得很。
毛主席第一次登门拜访时,鲁迅正因急事外出,守门人告知,周先生一早便去教育部办事,归期不定。
后来毛主席又托人打听,得知鲁迅当时忙于筹备《语丝》周刊,连北大的授课都尽量压缩时间,实在无暇见客。
这段擦肩而过的经历,成了毛主席心中长久的遗憾,多年后他在与冯雪峰聊天时,还不禁感慨道:
五四时在北京,倡导新文学的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等我都见过,就是没有见过鲁迅,确实是一件憾事。
其实鲁迅对毛主席的关注,比许多人想象中更早,早在新文化运动前,他就曾在与茅盾的闲谈中主动打听:
“只听人说毛润之是搞农民运动的,想不到还是个学者,而且有了家眷,不知道他有多大岁数?”
那时茅盾刚从广州回来,曾与毛主席有过交集,便向鲁迅讲述毛主席深入农村调研、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事迹。
鲁迅听得十分专注,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烟杆,轻声感叹表示,能沉下心到田间地头,去看真实的中国,这样的人不多见。
作为北大校长,蔡元培也时常在鲁迅面前,多次提起毛主席,因为他对这个在图书馆里总抱着书本、认真记录的年轻人印象深刻。
他曾不止一次对鲁迅说,润之这小伙子,看问题有见地,将来必是国之栋梁。
但那时的鲁迅正忙于与复古派文人论战,又要兼顾教育部的工作,虽对毛主席生出几分好奇,却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机会见面。
两人早已听闻彼此,这种知而未见的状态,一直延续到红军开始武装斗争的年代。
1931年深秋,上海天气已经转凉,鲁迅坐在家中的藤椅上,手里拿着一份辗转传来的苏区报纸,看到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的消息时,猛地坐直了身子。
恰好茅盾和冯雪峰来访,鲁迅当即放下报纸,眼神里满是兴奋地问茅盾,毛润之和朱德,你认识他们吗?
茅盾笑着点头,朱德同志我未曾谋面,但我很熟悉毛润之,1926年在广州时,他还是茅盾的顶头上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时茅盾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时,部长正是毛主席,因此两人有了交集。
那段时间,毛主席经常带着厚重调研笔记到办公室,与茅盾讨论农民运动的现状,有时聊到兴起,还会拿出自己写的旧体诗分享。
茅盾记得,毛主席对文学也颇有见解,尤其喜欢跟人谈《红楼梦》,还曾说这部书里写的不仅是家族兴衰,更是封建制度的末路。
听到这里,鲁迅向前探了探身子,追问了一句:“那你觉得,毛润之与你相比如何?”
茅盾愣了一下,随即认真地表示,自己怎能与他相提并论,他不过是在纸上谈兵,只会舞文弄墨罢了。
毛润之是能带队伍在战场上拼杀,能看透中国问题根源的救世之才,这样的人,才是能改变中国的人。
鲁迅听完,沉默着点燃一支烟,烟雾缭绕中缓缓说,他早年听蔡元培先生提起过润之,可惜一直没机会见,如今看来,是真的错过了。
从那以后,鲁迅对毛主席的关注愈发密切,只要是苏区的消息,无论是报纸的零星报道,还是友人的口头转述,他都会仔细记录下来。
有时看到国民党报纸,对红军的污蔑性报道,他还会提笔写杂文反驳,用犀利的文字戳破谎言。
1933年,鲁迅在文化反“围剿”中愈战愈勇,却因肺结核恶化而力不从心。
他与毛主席的联系,全赖冯雪峰,因为冯雪峰是左联核心人物,与鲁迅交情深厚,后来赴江西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毛主席与冯雪峰会面时,都是不谈军政,只问鲁迅,当冯雪峰讲述鲁迅的文学与生活,甚至提到鲁迅读过毛主席诗词时,引得毛主席开怀大笑。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消息传到上海时,鲁迅正患着重感冒,躺在床上咳嗽不止。
鲁迅猛地从床上坐起来,不顾咳嗽的不适,逐字逐句地读着,眼眶渐渐湿润,随后对妻子说道,把茅盾先生请来,要给毛主席和红军写贺信。
那天下午,鲁迅和茅盾在书房里反复斟酌,写下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写道在毛主席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将来。
为了能让这封信顺利送到陕北,鲁迅还特意请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请他帮忙转交,因为他知道史沫特莱与中共方面有联系,能避开国民党的严密审查。
毛主席收到信后,特意让冯雪峰回信致谢,信中写道,先生在病中仍心系革命,足见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1936年春天,冯雪峰受党中央委托,从陕北潜入上海,住在鲁迅家中,讲起了红军的事。
红军如何四渡赤水,如何翻越夹金山,如何在陕北建立根据地等等,每当提到毛主席,鲁迅都会停下手中的笔,静静地听着,偶尔还会追问细节。
冯雪峰说毛主席,在长征途中不忘读书,马背上总是驮着几本书,这时鲁迅听了,笑着说同道中人,他也见不得手边没有书。
后来,鲁迅得知陕北物资匮乏,特意拿出自己的稿费,让冯雪峰买紧缺物品送去,还特意叮嘱买金华火腿,听说陕北冬天冷,让同志补补身子。
可谁也没想到,这竟是鲁迅对革命同志最后的牵挂,与毛主席终究没有如愿相见一面。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十五岁的鲁迅在上海寓所与世长辞,临终前还惦记着贺信是否送到、火腿是否收到。
鲁迅逝世的消息传来,毛主席悲痛不已,现场当即提议,在陕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大会,并亲自发表演讲。
在演讲中,毛主席动情地说:“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民族解放的急先锋。”
1938年,第一部中文版《鲁迅全集》在上海出版,毛主席特意委托帮忙购买,拿到全集后如获至宝,无论转战到哪里,都把这套书带在身边。
在陕北的窑洞里,在行军的马背上,毛主席时常翻阅,有时还会在书页空白处写下批注。
时间一晃,转眼已是1975年,此时的毛主席已高龄,受白内障困扰,视力大不如前,但他依然坚持阅读鲁迅的作品。
与此同时,鲁迅之子周海婴,此时正为父亲的遗产保护,日夜忧心忡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鲁迅的许多手稿散落在各处,而《鲁迅全集》再版工作,也因各种原因停滞。甚至有传言说,部分手稿会被销毁,这可如何是好?
周海婴深知,只有毛主席能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因此经过反复思量,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周海婴在信中提到,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总是想念您,遗憾没能与您见上一面。
随后他坦诚提出了请求,希望尽快再版《鲁迅全集》,国家文物局保管鲁迅的手稿,并且管理鲁迅博物馆,规范对鲁迅遗产的保护。
这封信送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刚做完眼部手术在休养,但他不顾身体的疲惫,让工作人员把信读给自己听。
听到父亲总想念您时,毛主席不禁动容,轻声说,我也想念他啊,是啊怎会不想呢。
当听到周海婴请求时,毛主席当即批示,赞成周海婴同志的意见,请将信印发政治局,并讨论后作出决定实行。
在毛主席关怀下,国家文物局迅速行动,派人寻访鲁迅手稿集中保管,组织专家开始修订《鲁迅全集》,鲁迅博物馆也正式划归国家文物局管理。
周海婴收到回复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知道父亲的心愿,终于在毛主席的帮助下实现了。
鲁迅与毛主席,虽一生缘悭一面,却在精神上高度契合,以文字与信念织就了不朽的知音情。
这份心之所通,超越时空,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征途。
看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来源:历史的温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