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深圳出租屋里,28 岁的 985 毕业生李然对着手机屏幕苦笑 —— 他刚刷到一条 “30 元过一个月” 的摆烂 vlog,评论区里挤满了 “同款躺平人” 的留言:“月薪 3 万不如我在老家躺着舒服”“简历写满大厂经历,现在靠拍吃泡面视频月入 5 千”。
在深圳出租屋里,28 岁的 985 毕业生李然对着手机屏幕苦笑 —— 他刚刷到一条 “30 元过一个月” 的摆烂 vlog,评论区里挤满了 “同款躺平人” 的留言:“月薪 3 万不如我在老家躺着舒服”“简历写满大厂经历,现在靠拍吃泡面视频月入 5 千”。
当 “985 毕业躺平 2 年”“25 岁不上班只兼职” 的标签在头条频繁刷屏,越来越多人发现:曾经挤破头进大厂的高学历群体,正带着 “月消费 300 元”“家徒四壁式生活” 的反差感,扎堆涌入躺平博主赛道。
普通人的低物欲,为何会让名校毕业生们集体沦陷?当 “摆烂” 从个人选择变成内容生意,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生存悖论?
当高学历撞上 “极限躺平”
在舟山群岛的小渔村,26 岁的 @张大口正对着镜头展示刚挖的生蚝。
这个毕业于某 985 院校的女孩,放弃了月薪 1.5 万的外贸工作,在祖宅一躺就是 3 年。她的视频封面永远写着 “不内卷不内耗”,镜头里只有赶海、做饭和撸猫,却吸引了 15 万粉丝围观。
“谁能告诉我上班的乐趣究竟是什么?” 这条 2023 年的视频下,2.3 万条评论诉说着相似的迷茫。
数据显示,2024 年以来,头条上 “躺平博主” 相关内容播放量同比激增 210%,其中 985/211 毕业生创作者占比达 37%。
这些曾经被视为 “精英预备役” 的群体,正用 “反成功学” 的姿态重构生存哲学 —— 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选择 “低配人生”。
当写字楼里的 “卷王” 们还在为绩效考核失眠,海岛渔村的 “躺平派” 早已用 “日消费 10 元” 的生活,演绎着另一种可能。
年轻人的生存逻辑正在重构
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2020 年还被视为 “loser” 的 “三和青年”,如今却演变出 “光鲜版本”。985 毕业生们的躺平,本质上是对传统奋斗观的解构。
有人算过一笔账:月薪 2 万的工作,每月通勤 30 小时、加班 80 小时,时薪不到 50 元,“还不如摆地摊卖烤肠自由”。这种 “时间成本觉醒”,让越来越多人拒绝 “用生命换工资” 的生存模式。
更深层的矛盾,藏在社会评价体系的崩塌里。
当 “35 岁危机” 成为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 “年入百万” 的鸡汤文让人审美疲劳,年轻人开始追问:“到底优秀到什么程度才配拥有一份工作?”
在躺平博主的评论区,高频出现的 “FIRE 运动”“低物欲生活”“数字游民” 等词汇,折射出新一代的生存策略 —— 不是彻底摆烂,而是用最小成本维持体面。
他们中的大多数仍在做文案兼职、摆地摊等零工,自媒体只是 “顺手的副业”。这种 “边躺边赚” 的模式,既保留了对主流社会的疏离感,又通过内容创作获得了经济缓冲,形成独特的 “苟活经济学”。
当躺平成为一门生意
在抖音拥有 80 万粉丝的 @杀鱼小葵,每天穿着居家服分享 “床上躺平日常”,却在镜头外承认:“拍视频前要写 3 小时脚本,为了保持松弛感得反复 NG。”
这种 “表演式摆烂” 揭开了躺平博主的核心悖论:想展示 “不被定义的生活”,却不得不陷入新的内卷 —— 为了流量,有人把 “月花 30 元” 变成行为艺术,有人用 “985 毕业躺平” 制造身份反差,甚至衍生出 “躺平规划师” 等新职业,帮人计算 “月薪 3 千如何躺平”。
数据显示,头部躺平博主月均更新视频 15 条,日均花费 4 小时运营账号,这种 “主动选择的被动忙碌”,让 “摆烂” 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 “上班”。
更吊诡的是,当粉丝们抱着 “治愈焦虑” 的心态关注,却发现博主们为了接广告,开始推荐 “极简主义必备单品”“低成本躺平神器”,曾经的反消费主义,最终还是落入了消费主义的循环。
年轻人需要的从来不是非此即彼
在上海某咖啡馆,前大厂员工王涛看着手机里的躺平视频,突然苦笑:“我上周刚裸辞,现在每天在家做饭拍视频,感觉比上班还累。”
这种 “躺平式内卷” 的背后,是年轻人对生活弹性的渴望 —— 他们既不想被 996 绑架,也不愿陷入彻底的虚无,于是在 “躺平” 与 “重启” 之间来回切换,形成独特的 “仰卧起坐式生存”。
躺平博主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提供一个可复制的模板,而在于撕开了主流价值观的裂缝:当社会默认 “必须一直工作到退休”,有人用行动证明 “休息也是一种权利”。
就像 @张大口在文旅局采访时说的:“村里人觉得我不工作是失败,但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在为自己活着。” 这种对 “成功” 的重新定义,让无数在格子间窒息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躺平博主们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年轻人对自由的渴望,也映出了现实的骨感。
或许真正的破局点,不在于选择 “躺平” 还是 “内卷”,而在于创造更多元的生存选项 —— 让想奋斗的人有机会发光,让想休息的人不必愧疚,让每个个体都能在不被定义的人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毕竟,生活从来不该只有一种标准答案,不是吗?
来源:三浪牛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