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山之根,血脉之流——平定文化的千年交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17:12 1

摘要:太行山腹地,有一片土地以沉默承载千年文明。这里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却如一枚深埋黄土的青铜印玺,纹路斑驳却气象万千。当春风拂过冠山松涛,当冬雪覆盖关城垛口,总能听见历史深沉的呼吸。

记者观察网山西9月16日电(施福瑞 通讯员 翟又)太行山腹地,有一片土地以沉默承载千年文明。这里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却如一枚深埋黄土的青铜印玺,纹路斑驳却气象万千。当春风拂过冠山松涛,当冬雪覆盖关城垛口,总能听见历史深沉的呼吸。

这里叫平定。

“天下既平,王国庶定。”一个名字,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史。自秦置上艾县,经汉魏石艾、隋唐广阳,至宋改平定军,元升平定州,每一次地名更迭,都如年轮般刻录下王朝兴替的印记。这片土地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坐在太行山的台阶上,将风云变幻化作骨血里的从容。

平定的文化从不浮于表面。它渗入烧制砂器的窑火,融入娘子关的流水,镌刻在开河寺的摩崖石刻间,流淌在七亘村老人的乡音里。这是一条深埋地下的文化暗河,表面静默,内里汹涌。

文脉凝结的地质奇观

冠山不高,却堪称太行山最沉重的文化地标。

这座山不是自然造化的随意之作,而是千年文脉凝结的精神化石。它的每一层岩页都像是线装书册,每一处褶皱都藏着文明密码。冠山不以险峻取胜,而以厚重立世——它所承载的,是北方士人精神的脊梁。

冠山书院的选址充满东方智慧:不在隔绝尘世的山巅,亦不陷于市井喧嚣,恰在半山腰处俯瞰人间。五眼窑洞依山而凿,青砖素壁间流淌着士人的精神血脉。这里没有江南园林的精雕细琢,却有着北方特有的浑厚气度——在最简单质朴的环境中孕育最宏大的精神图景。

元代吕思诚曾在此苦读,“读书须用意”的箴言穿越七百年,至今仍回响在学子耳畔。月光下诵读的身影,冻裂的手指,执笔不辍的坚韧,早已化作一种文化基因,代代相承。明代乔宇在松涛间悟得“心静则万物皆可入书”,后来其参与编纂的《明会典》,正是这份静气与格局的延展。

最惹人注目的是傅山题写的“丰周瓢饮”。明亡后,这位文化守夜人来到冠山,在崇古洞壁留下这四个铁画银钩的大字。周礼之魂与论语之智在笔锋间交融,宣告着文明火种永不熄灭的誓言。

现代女子石评梅为这座山注入新的精神维度。她在《红鬃马》中写道:“冠山的沉默比任何宣言都更有力量。”这位新文化运动中的女性先驱,在这里找到了超越性别的精神原乡。

今日冠山书院前,平定一中的学子们仍在重复千年仪式。他们的诵读声与松涛共鸣,手掌抚过的石栏可能正是乔宇凭栏远眺之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而是活生生的血脉延续。

刚柔并济的文化符号

娘子关的独特,在于它完美融合了铁血与柔情。

这座以女性命名的关隘,颠覆了传统战争叙事的男性视角。平阳公主不是深闺中的附属品,而是“军中但知有娘子军”的统帅。她的存在证明了中国历史中常被忽略的真相:女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塑造者。

关城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石头写就的史诗。八米高的城墙沿山势蜿蜒,如巨龙盘踞晋冀咽喉。站在妒女祠前的避暑泉边,能同时听见两种历史回响:金戈铁马的杀伐之气与清泉流石的温柔絮语。

“跑马排”民俗是这种二元性的生动体现。正月里,当数十匹骏马踏雪奔腾,关城内外的时空界限瞬间模糊。老族长在点将台前的祝祷不是表演,而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参与者与观看者共同进入一种历史迷狂状态,让记忆通过身体动作得以重生。

《遇见娘子关》实景演艺的创新之处,在于用现代技术解构传统叙事。水幕升起时,平阳公主的回眸既是历史的一瞥,也是未来的凝视。这种文化表达不再满足于复述历史,而是创造新的记忆现场。

娘子关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完成转化:从军事要塞变为文化关口,从防御工事变为联通枢纽。它所守护的不再是地理疆界,而是文明的血脉。

土与火的哲学启示

平定砂器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理:最高级的文明往往藏于最日常的器物之中。

从唐宋延续至今的砂器制作,本质上是一场土与火的哲学对话。七十二道工序不仅是技术流程,更是精神修炼。坩子土在匠人手中经历粉碎、淘洗、陈腐的磨难,最终在窑火中完成升华——这像极了文明的淬炼过程。

老匠人常说:“每一把都是遗憾。”这朴素话语道出了东方美学的精髓:追求完美不如拥抱残缺,在局限中见无限,于细微处显宏大。这种哲学使得一把砂壶可用数十年,一只砂锅能传三代人。

紫砂工艺的北传尤具象征意义。南方细腻与北方雄浑的风格碰撞,诞生了独具特色的“北派紫砂”。这不仅是技艺传播,更是文化融合的生动例证。

“砂淘街”的创新实践值得深思。当游客亲手揉捏泥土,当砂器登上高铁专列,传统工艺完成了现代转型。这里发生的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文化记忆的再生产。文明需要通过工匠的体温来传递,而非仅靠文字记录。

文明复兴的平定路径

平定的文化实践提供了县域文明复兴的独特范式。

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不是跟风之举,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战略选择。六条旅游线路如同六条文化血脉,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联成链。娘子关古街与冠山书院小镇的打造,避免了同类开发中的同质化陷阱,保持了原真性。

最值得关注的是文化下沉战略。218个村社实现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40余支志愿者队伍年均活动3000余场——这些数字背后是文明根系的重塑。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回归日常生活场域。

文学艺术创作的成功印证了“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真理。武迓鼓《保卫娘子关》获群星奖表明:传统艺术形式完全能够承载现代主题,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

5.2%的经济增长率与文化发展的同步提升,打破了文化投入与经济效益对立的陈旧观念。证明文化不仅是软实力,更是硬支撑;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是物质动力。

血脉永续的精神原乡

在时光的流转中,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自觉从未中断。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定曾以坚实的文化建设步伐,跻身全国前列,成为山西省唯一获评“全国文化模范县”的地方。这一荣誉的背后,是无数基层文化工作者默默耕耘的身影,是全县上下对文脉守护的共同信念。

进入新世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继续在平定大地上延展。2006年,一场以“刻花瓷”为主题的盛会,让这项沉睡的技艺重新焕发光彩。随后,刻花瓷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平定也被授予“中国刻花瓷之乡”的称号。泥土与火焰的对话,在新时代找到了回响。

2021年,又一座文化丰碑悄然树立。经多方协力,平定正式被命名为“中国砂器之城”。这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合授予的唯一以“砂器”命名的国家级产业集群。这一命名,不仅是对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一方水土文化品格的致敬。

这些成就,不是某一个人的功绩,而是一座城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共识。它们如细雨无声,润泽着这片土地的文化根系。

山河不断变迁,修订着自身的模样。弹壳化作校铃,青铜之舌把历史唱响。血丝在虹膜里延续,记忆永不消亡。当孩童指尖触向博物馆玻璃,太行山脉仿佛突然透明,露出大地胸腔内,永不锈蚀的春天动力装置——那是先辈的精神,在岁月里永恒伫立。

磨河滩的十四颗星辰,在时光缝隙中永远闪耀,如十四盏不灭的明灯。秋月雨丝里透着的碧血,在太行山的脉络里奔流不息,奔流不息。

站在平定大地上,能听到一种特殊的历史回响:它不是简单的往事回溯,而是多种时间层的共鸣交响。冠山的书院诵读、娘子关的马蹄声声、砂器窑口的炉火噼啪、七亘村的枪声隐约,这些声音共同构成文化血脉的奔流。

平定的人文价值在于它展示了文明传承的完整生态:从士人精神到工匠智慧,从军事谋略到民间信仰,从历史记忆到现代转型。这里没有将文化标本化、博物馆化,而是让文化始终处于生生不息的创造状态。

在加速度时代,平定提供的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定力。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是断裂传统的狂奔,而是带着整个文明记忆的创新;不是单一体量的增长,而是多元文明的共生。

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的新故事,关乎如何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重新奔涌。当高铁穿过古老关隘,当无人机飞越传统窑口,当学生们的诵读声再次响彻冠山——我们看到的是文明血脉的永续流动,是一个古老民族在新时代的精神重生。

平定不语,却道尽千年。

山河依旧,而气象维新。

来源:记者观察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