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历史上的传奇家族,我们通常会想到吴越王钱镠的钱氏家族,还有琅琊王氏,陇西李氏,以及八百年不衰的范氏家族,人才辈出的曾氏家族等等。
提到历史上的传奇家族,我们通常会想到吴越王钱镠的钱氏家族,还有琅琊王氏,陇西李氏,以及八百年不衰的范氏家族,人才辈出的曾氏家族等等。
其实,还有一个精英家族一直被忽略了,这就是河东裴氏。
感觉有点陌生,说几个老熟人大家就有印象了。
第一个,裴度。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军阀李师道派人刺杀丞相武元衡,裴度也在名单之中。但是他比较幸运,帽子比较厚,刺客一刀下去没砍透,裴度头部只是轻微受伤。
刺客挥刀追着砍,裴度身边的老仆人不顾自身安危,抱着刺客大腿不松手,刺客砍断老仆人的胳膊才得以脱身。
时间一耽搁,追兵就要过来了。刺客一看,裴度跌到路旁的沟里生死不明,自己可能已经完成任务了,马上收刀逃跑,裴度就这样逃过一劫。
武元衡被杀,大难不死的裴度接替武元衡的位置,升职为大唐宰相。虽然差点死于军阀之手,朝中还有一群人上书皇帝主张诛杀裴度,向军阀示好。但裴度毫无惧意,坚决主张平叛。
后来,裴度更是亲自来到军中,坐镇指挥平定淮西之乱,凭实力获封晋国公。唐宪宗去世后,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多次出镇拜相,是公认的中唐名相。
第二个,法海。
《白蛇传》里的大反派法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还是丞相之子。
他的父亲叫裴休,比刚刚说过的裴度小26岁,是唐宣宗时期丞相。裴度因为平叛名留青史,裴休在这方面没有天赋。身为丞相,他改革漕运,整顿茶税,然后就是钻研书法和佛法。
裴休信佛特别虔诚,中年之后他都不吃肉了,坚定的素食主义者。他还摒弃七情六欲,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焚香诵经,到寺庙与诸位名师参禅。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裴休的儿子裴文德也是自幼向佛。恰好当时皇子生病,裴文德就代替皇子出家为僧,法号就是法海。
虽然在民间故事中法海不懂爱,反面角色。但是历史上的法海,公认的高僧,金山禅寺开山初祖,当地人对他极其崇拜。
并且他也没有拆散别人家庭,唯一一件与白素贞有点关系的事情,是把一条伤人的白色蟒蛇赶入长江。
所以说,历史上的法海,是出身裴家的正面角色。
第三个熟人,裴寂。
隋末,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裴寂是晋阳宫副监。晋阳宫就在太原,俩人离得近,又是好朋友,裴寂经常到李家串门。时间一长,和李渊的几个孩子都熟悉了,尤其是李世民。
李世民想造反,怕李渊不同意,想找裴寂商量对策。但是造反是大事,他怕裴寂也不同意,就想了一个拉近关系的好办法。
李世民知道裴寂经常和龙山县令高斌廉赌钱,就把自己的巨额私房钱都拿出来交给高斌廉,说你用这个和裴寂赌钱,故意全都输给他。
高斌廉一看,又能玩又不用自己出钱,太开心了,保证完成任务,没几天就输光了。
裴寂看着赌桌上的巨额交易,心里也没底。高斌廉就是个县令,哪来这么多钱?并且输了这么多还如此淡定,这里面肯定有事。
李世民很快把事情和盘托出,并且告诉他,你赢的巨额财产都是我的,这事帮不帮忙,你看着办吧。
真金白银都到手了,谁愿意再拿出来。并且隋朝确实很不像话,造反也不是啥大事。所以,裴寂被李世民说动了,看在金钱的面子上,他开始算计李渊。
刚刚说了,裴寂当时是晋阳宫副监,而晋阳宫是隋炀帝行宫,里面的一切都是隋炀帝的。裴寂为了逼迫李渊造反,先把他灌醉,又从晋阳宫选了一大批美女前来服侍。等李渊反应过来时,已经晚了。
事已至此,李渊只能同意造反。裴寂为了表功,监守自盗,从晋阳宫拿出九万斛粮草,四十万领甲胄。李渊直接任命他为长史,后来逐步升职到丞相,获封魏国公。
初唐丞相裴寂,中唐名相裴度,晚唐丞相裴休,包括裴休的儿子裴文德,著名高僧法海,他们都出自河东裴氏,祖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
闻喜县在春秋时叫桐乡,后来汉武帝巡游,走到这里接到了平定南越的消息,一时大喜,所以把桐乡改名为闻喜。从汉朝到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很多地名都变了,但是这里一直叫闻喜。
大概是名字起的好,闻喜,一听就喜庆,是块宝地,一直人才辈出。尤其是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这里被称为中华第一宰相村。
刚刚提到的三个人,裴寂、裴度、裴休,都是宰相。除了他们,仅仅是唐朝,裴氏一族就还有14位宰相。
整个历史上,河东裴氏共有59位宰相、59位将军、十一个状元、一百多名进士,还有三个皇后、四个太子妃、二十多个后妃。除此之外,这个家族还有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史学家、地图学家。
是不是特别炸裂,咱们再介绍几个人,还是从熟悉的说起,裴松之。
裴松之是东晋人,后来在刘宋当官,曾经跟随刘裕北伐,刘裕夸他是“廊庙之才”,就是能负担起国家的重担。裴松之担任过琅邪太守等官职,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史学上。
宋文帝刘义隆认为陈寿写的《三国志》太简单了,并且有些记录前后矛盾,想找个人给《三国志》写注解。选谁好呢?大臣一致推荐裴松之,都说他文笔好又实事求是,天生就是写史书的料子。
于是,宋文帝就把这件事交给了裴松之。裴松之也是不负众望,亲自走访各处遗址,询问当地老人,还把国家藏书阁所有与三国有关的资料全部搜集查阅,历时三年,成功为《三国志》做注。
裴松之写的《三国志》注解,主要在补缺、存异、考辨、评史四方面下功夫。
举个例子,关羽投降曹操,《三国志》是这样写的: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
这段文字,写了关羽被曹操擒获,曹操礼遇,然后关羽就跟着张辽打颜良。事情交代的很清楚,但是细节一点没有,心理活动,关羽内心的挣扎犹豫更是没有。
裴松之给这段做注,引用了三国魏末到晋初的思想家傅玄所著《傅子》中的资料。《傅子》这本书写曹操知道关羽想离开后感慨“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这句话就把关羽的心里活动写出来了,也能证明曹操敬佩关羽的人品,暗示关羽是忠义之人。
引用结束,裴松之还写了自己的点评:臣松之以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於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
没有过五关斩六将,曹操知道关羽要走,根本没追。但是没追,不正说明曹操有王霸之气么?曹操没追,成全了关羽的忠义,也体现了自己的胸怀。
没有裴松之,三国的故事不会如此精彩。裴松之的后人也很厉害,他和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统称为“史学三裴”。
再来说几个武将。
裴行俭,镇守安西、威震西域、大破突厥,唐高宗夸赞说“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擒夷,可谓文武兼备矣。”文武全才,还擅长书法,人中龙凤。
裴矩同样是文武全才,他历经北齐、北周、隋唐四朝,一生平定岭南、讨伐突厥、经略西域,跟着隋炀帝出兵辽东。
归降唐朝后,他劝谏唐高祖对突厥要远交近攻,玄武门之变中劝降东宫兵马,都快八十岁了还精力充沛,官拜丞相。
值得一提的是,领略西域期间,他实地考察西域山川风貌,写成《西域图记》。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西域44国国情,还标注了从敦煌到达地中海有哪三条道路,为大唐丝绸之路指明了方向。
还是经略西域期间,他利用自己的威望让西域四十多个国家对隋朝臣服纳贡,开疆扩土数千里,是有名的外交家。
而说到外交,裴氏家族还有一位公认的牛人,他叫裴世清。
隋朝大业三年,日本小野妹子访隋,虽然叫妹子,但人家是男的,日本飞鸟时期的政治家,来隋朝是要学习大隋的佛教知识和先进生产技术。
小野妹子回国时,隋炀帝派鸿胪卿掌客裴世清率领13人回访,这是隋朝第一个政府级访日友好使团,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访日使者。筷子就是在这次出使时传入日本的。
此外,裴家还有著名的地理学家裴秀。
他原本是曹爽的人,高平陵事变后被免官,但人家凭实力很快又回归官场,做到了司空,还获封钜鹿郡公。简单说一下,就知道这是个狠人。
仕途之外,他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用他名字命名的“裴秀奖”,是中国地图学界最高奖项。
裴家还有一位法学家叫裴政,隋文帝建立大隋后重新立法,颁布《开皇律》。而裴政是《开皇律》的主创人员之一。
这样的裴家,是不是可以比肩任何一个精英家族?
来源:大力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