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沙城的周末,以色列军队的空袭声再次撕裂天空。战机掠过海岸线,朝着密集的居民楼俯冲,尘土与碎石在爆炸声中腾空而起——以军宣称这些建筑中隐藏着哈马斯基础设施。
加沙城的周末,以色列军队的空袭声再次撕裂天空。战机掠过海岸线,朝着密集的居民楼俯冲,尘土与碎石在爆炸声中腾空而起——以军宣称这些建筑中隐藏着哈马斯基础设施。
但在巴勒斯坦人眼中,倒下的只是家园与亲人。最新一轮袭击已造成数十人死亡,数千民众被迫逃离,涌向沿海公路,拥堵的人流与车辆在尘土中缓缓挪动,每个人都在逃离这场注定到来的地面进攻。
“已经两年了,下个月就整整两年。”
一位加沙居民望着废墟喃喃自语,声音里满是麻木与绝望:
“总理没有给军队明确的指导,没人知道这片土地接下来会怎样。美国?屏幕上的表态和幕后完全两回事。我们只剩上帝可以依靠了。”
这种绝望正在蔓延:年轻人在轰炸中失去四肢,妇女成了寡妇,儿童沦为孤儿,曾经的家园变成了“人间地狱”。有人甚至坦言“开始渴望死亡”,因为死亡或许比当下的苟活更轻松。
宗教的慰藉在此刻显得苍白,他们忍不住叩问:
“伊斯兰教在哪里?穆斯林在哪里?基督徒在哪里?”
就在以色列空袭持续六天后,哈马斯卡塔尔领导层虽遭遇袭击致五人死亡,却仍拒绝重返谈判桌。而此时,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峰会正在多哈召开,来自沙特阿拉伯、利比亚、伊朗等5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起草决议直指以色列的“敌对行为”,将其指控为种族灭绝、种族清洗,并用饥饿作为武器,称这些行为正摧毁地区和平共存的可能。尽管峰会传递出强烈的谴责信号,但外界普遍认为,军事反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实际行动仍悬而未决。
面对国际社会的声浪,以色列强烈否认所有指控,却难掩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孤立的处境。
然而,美以关系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国务卿鲁比奥访问以色列期间明确表示,两国关系“从未如此紧密”。特朗普政府反复强调,加沙的人质无论生死都必须立即回国,哈马斯的存在不仅威胁以色列,更危害世界和平与安全。
不过鲁比奥也透露,特朗普对以色列袭击卡塔尔的方式“并不满意”。即便如此,内塔尼亚胡仍态度强硬,拒绝排除对境外哈马斯领导人发起进一步打击的可能:
“当恐怖分子威胁平民,民主国家有权采取行动,这是我们坚守的原则,从未改变。”
为缓和与卡塔尔的关系,特朗普特意通过美国驻卡塔尔大使馆表态。卡塔尔境内设有美国在中东最大的军事基地,特朗普强调:
“卡塔尔是重要盟友,以色列和其他国家采取攻击行动时必须谨慎。”
但这种表态并未阻止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周日清晨,加沙城今年最高的建筑在空袭中倒塌,这片早已满目疮痍的土地又添新的废墟,基础设施几乎彻底归零。
以色列的孤立已从政治领域蔓延至文化与体育界。西班牙等多国出现抵制声浪,要求将以色列排除在2026年欧洲电视网歌唱比赛之外。在马德里,巴勒斯坦抗议者封锁路线,迫使环西班牙自行车赛提前结束,只因赛事中有以色列队伍参赛。
人道主义援助的努力同样步履维艰。上周,一艘装载援助物资的船只从希腊某岛出发,试图冲破以色列的封锁建立人道主义走廊,即便此前的无人机袭击并未吓退他们,但面对以军的严密管控,这番努力恐将徒劳无功。加沙的饥荒已进入灾难性阶段,而巴勒斯坦人只能在日益恶化的处境中,等待边界外会议室里的领导人决定自己的命运。
查塔姆研究所中东与北非项目高级咨询研究员约西·迈克伯格认为,多哈峰会的意义远超表面的谴责:
“阿拉伯国家与穆斯林国家的愤怒是真实的,以色列袭击调解人卡塔尔的行为突破了底线。卡塔尔既是停火调解方,又是美国的重要盟友,这种袭击让整个地区都在担忧:以色列下一步会对哪个国家动武?”
他指出,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右翼政府“只信奉武力”,外交早已被边缘化,而沙特等国与以色列的正常化进程已因加沙局势推迟,甚至可能倒退一代人。
美以关系的“特殊性”也暗藏隐忧。迈克伯格分析,尽管特朗普仍允许以色列“完成消灭哈马斯的工作”,但鲁比奥的温和批评已透露出美方的不满。更关键的是,以色列军方内部也出现分歧:总参谋长埃亚勒·扎米尔曾反对进攻加沙城,警告此举会危及人质安全,可能引发更多战争罪行,且军队至今未收到明确的战后规划。
“大多数以色列人渴望停火、盼人质回家,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争早已让国家疲惫不堪。”
如今,加沙围城进入第三个年头,6.4万巴勒斯坦人的死亡数字还在增长,饥荒与毁灭笼罩着这片土地。国际社会的谴责与抗议未能阻挡炮火,人道主义援助难以穿透封锁,而决策者们的博弈仍在继续。废墟中的巴勒斯坦人不知道,这场“地狱”般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更不知道自己的命运终将被谁改写。
来源:山涧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