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6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冲高回落,两市半日成交1.48万亿元,较上周五缩量251亿元。盘面热点散乱,却有近2800只个股飘红,其中最抢眼的莫过于机器人概念:万向钱潮两连板,均胜电子、大洋电机、新宁物流等多股涨停,板块指数大涨逾4%,成为弱市中最亮的星。
缩量行情里的“钢铁战士”:机器人板块为何逆势爆发?
9月16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冲高回落,两市半日成交1.48万亿元,较上周五缩量251亿元。盘面热点散乱,却有近2800只个股飘红,其中最抢眼的莫过于机器人概念:万向钱潮两连板,均胜电子、大洋电机、新宁物流等多股涨停,板块指数大涨逾4%,成为弱市中最亮的星。
一边是沪指微跌0.1%,创业板指挫0.32%;另一边却是机器人批量创新高,资金为何敢于“逆风输出”?本文从政策、产业、资金三条线拆解这场逆势狂欢。
一、政策东风:顶层设计进入“落地期”
上周,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透露,我国将在年内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服务机器人渗透率翻番、工业机器人密度达500台/万人,较目前翻倍。与此前文件相比,本次行动方案首次提出“场景清单+财政补贴”双轮驱动:地方政府对采购国产机器人给予20%补贴,最高500万元;对机器人企业研发投入给予10%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从“鼓励”升级到“真给钱”,直接点燃市场热情。
二、产业催化:人形机器人进入“0→1”拐点
特斯拉Optimus二代将于10月上海工博会国内首秀,市场预计单机成本有望从去年的8万美元降至5万美元,对应国产供应链成本仅30万元人民币。国内厂商跟进速度超预期:小米CyberOne宣布Q4小批量交付,比亚迪人形机器人项目已立项,华为云与埃夫特联合发布“盘古大模型+机器人”解决方案。业内测算,按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100万台、单机30万元计,将新增3000亿元市场空间,相当于再造一个“新能源汽车”赛道。A股公司中,减速器龙头绿的谐波、伺服系统龙头汇川技术、一体化关节龙头江苏北人率先受益,而今日涨停的均胜电子、万向钱潮则凭借“汽车+机器人”双重属性成为资金抢筹首选。
三、资金逻辑:三季报预增+机构低配
同花顺数据显示,机器人板块82只成分股中,已有31家发布三季报预告,其中预喜率超70%,远高于全A的52%。典型如兆威机电,上半年净利增62%,Q3订单排产已排至11月;柯力传感预告前三季净利增50%-70%,核心力学传感器供货给优必选、达闼等头部客户。反观机构配置,二季度末主动权益类基金对机器人板块持仓仅1.8%,处于2019年以来低位,显著低于新能源车的12%、半导体的9%。“政策+业绩+低配”三因子共振,触发短线资金快速回补。16日龙虎榜显示,两家机构专用席位合计买入均胜电子1.7亿元,深股通净买入大洋电机8900万元,北向资金连续第5日加仓机器人板块。
四、后市展望:第二波主升浪还是情绪反抽?
短期看,板块情绪已逼近沸点,万得机器人指数五日涨幅12%,短线资金或有获利了结需求。但中期维度,10月进入“政策密集落地+新品发布”窗口:
1)10月8日,长三角机器人产业联盟将发布首批《人形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
2)10月15日,特斯拉AI Day有望公布Optimus量产时间表;
3)10月底,三季报密集披露,业绩高增长将进一步确认。
机构普遍预测,机器人板块PE(TTM)已从年初的65倍回落至38倍,低于近五年中枢45倍,叠加2025年板块净利一致预期增速45%,PEG仅0.84,性价比凸显。中金公司最新研报给出“第二波主升浪”判断,建议关注三条主线:
① 核心零部件:绿的谐波、双环传动、江苏雷利;
② 整机集成:埃斯顿、拓斯达、新松机器人;
③ 场景应用:均胜电子(车+机器人)、博实股份(医疗机器人)、科沃斯(服务机器人)。
风险提示:人形机器人量产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反弹、海外地缘政治加剧。
结语
当市场还在纠结指数“地量”能否企稳时,机器人板块已用涨停潮宣告:结构性行情从不缺席,只缺发现它的眼睛。对于投资者而言,错过算力第一波并不可惜,抓住机器人“0→1”的拐点,或许才是2025年四季度最大的胜负手。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