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从唐宋时期的宫廷点心,一路走到明清时代的节令食品,再到今天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各式月饼,身份可谓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圆滚滚的月饼,每到中秋节就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咱们吃着甜蜜蜜的月饼,可曾想过这小小圆饼背后的千年变迁?
它从唐宋时期的宫廷点心,一路走到明清时代的节令食品,再到今天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各式月饼,身份可谓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皇家贵族的精致点心
月饼的"祖宗"得追溯到殷周时期江浙一带的"太师饼"。
这种边薄心厚的饼是为了纪念太师闻仲制作的。
还有说法认为月饼其实是从汉代的"胡饼"演变而来。
汉灵帝特别喜欢吃胡饼,带得洛阳城里胡饼店铺开满大街小巷。
这种胡饼,加了胡麻(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芝麻),圆圆的形状,就被后人视为月饼的"爷爷辈"。
唐朝年间,月饼算是正式登场了。
日本和尚圆仁法师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里记载:"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
"看来,那会儿的饼食已经成了中秋节的必备品。
民间还流传着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中秋赏月时品尝胡饼的故事,杨贵妃望着圆月灵机一动:"那就叫它月饼吧。
"从此,胡饼就摇身一变成了"月饼"。
可那时候的月饼,主要是皇家贵族才能享用的精致点心,老百姓平时难得一尝。而且,那时候的月饼跟中秋节还没啥直接关系,就是一种圆形的好吃的饼。
2
文人墨客的雅致佳品
到了北宋,月饼在宫廷里特别受欢迎。
北宋文坛大咖苏东坡就曾写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当时月饼的口感和滋味。
这种像月亮一样的小饼,苏东坡是在中秋节期间品尝的,也从侧面证明了月饼在当时已经流行开来了。
南宋时期,《梦粱录》里才正式出现了"月饼"这个词。不过那会儿的月饼,仍然是临安城里街边随处可买的普通点心,跟中秋节的关系还不算太紧密,老百姓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不一定非得等到中秋。
宋代的月饼已经开始有了多种口味和花样。据《梦粱录》记载,当时集市上售卖的点心,有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月饼等多种类型。宋朝人讲究吃,对点心的制作也是精益求精,月饼的馅料和造型也越来越讲究。
3
民间节庆的团圆象征
月饼真正成为中秋节的专属食品,得等到明朝。
明朝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中明确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这时候,月饼不再只是一种普通点心,而是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美好愿望的节令食品。
明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
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可见当时民间已经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而且特意把剩下的月饼留到年末全家分着吃,寓意全家团圆。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元末的"月饼起义"。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导起义军时,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个妙计: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在月饼里,派人分送给各地起义军。
起义成功后,朱元璋把当年用来传递消息的"月饼"当成节日糕点赏给大臣们。
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在民间传开了。
虽然这个故事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它反映了月饼在明代已经成为重要的民间食品,承载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4
地方特色的多样繁荣
清代的月饼,已经从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成了专业生产的食品。
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月饼进行了详细记载,不仅介绍了众多月饼的名称,还记述了月饼的制作方法。
咱们现在熟悉的五仁月饼,在袁枚那个年代可是实打实的富贵人家才吃得起的高档月饼呢。
清代月饼的种类明显增多。
《燕京岁时记》记载:"中秋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
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
"清代的月饼模子已经非常精致,圆心里刻着广寒宫、玉兔捣药等传统图案,专门有一种叫"模子作"的行业负责制作这些模具。
清代各地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月饼流派。
京式月饼多使用素油,红白月饼皮最具特色;苏式月饼特点是油多糖重,玫瑰月饼、豆沙月饼最为出名;广式月饼重糖轻油,以豆蓉、椰蓉、五仁等为馅,味道清香、口感软糯;潮式月饼则重油重糖,质地软润。
5
现代创新的百花齐放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的月饼简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按照产地分类,有京式、苏式、广式、滇式等;按照口味分类,有甜味、咸味、酸甜味和甜咸味等。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选择不同风格的月饼。
近些年,月饼的创新速度可谓一日千里。
冰皮月饼、法式月饼、冰淇淋月饼、果蔬月饼、椰奶月饼、杂粮月饼,甚至还出现了榨菜月饼这样的"奇葩"品种。
这些创新月饼,迎合了现代人追求新鲜、健康、低糖低油的饮食需求,也给传统的月饼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月饼的包装也越来越精美,从简单的纸盒发展到精致的礼盒。
有些高档月饼礼盒甚至采用环保材料制作,附带茶具、餐具等实用物品,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月饼已经从单纯的食品,变成了人情往来、商务交往的重要礼品。
6
文化传承的时代演绎
从唐宋时期的宫廷点心,到明清时代的民间食品,再到今天的节日礼品,月饼的身份变迁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志强表示:"月饼作为中秋节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中国人对团圆的期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月饼,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月饼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健康、营养和独特的口味体验。国内某知名食品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轻甜、低脂、小包装的月饼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广式、京式月饼,他们更愿意尝试新奇口味和创新设计的月饼。
国内某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秋节期间,新式月饼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特别是冰皮月饼、流心奶黄月饼最受90后、00后消费者的喜爱。
7
月饼未来: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月饼制造商们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注入创新元素。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华荣认为:"月饼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方面,传统手工技艺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顺应消费者需求,推出更加健康、创新的产品。
"
预计未来几年,月饼市场将呈现几个明显趋势:一是健康化,减少油脂和糖分含量;二是小型化,单个月饼重量逐渐减小;三是个性化,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定制服务;四是文创化,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农业农村部食品加工专家王明生指出:"月饼作为中国传统食品,在传承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目前,月饼正在朝着更加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变化。"
古老的月饼,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情感,也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从唐宋时的宫廷珍馐,到今天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各式月饼,它的身份在不断变化,但那份寄托团圆美好愿望的文化内涵却始终如一。
正如那轮皎洁的明月,千百年来照耀着中华大地,见证着无数家庭的团聚与离别,也见证着小小月饼的沧桑巨变。
声明: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点赞分享
快转给TA一起观看
来源:洛洛荐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