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苹果的“命根子”——供应链。iPhone看着是个整体,其实是个“全球拼盘”。打开一台iPhone 15,零件来源能绕地球一圈。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还有中国大陆,每块零件背后都是一堆故事。
最近关税大战又把苹果推上了风口浪尖。这回不是新品发布,而是供应链要“跑路”的传闻——苹果可能要把生产线从中国搬出去。
今天聊聊苹果供应链这点事,从它的零件哪儿来、对中国意味着啥,到搬出去会咋样,到底谁得利谁吃亏,把这团乱麻捋清楚。
苹果价值链:零件哪儿来,钱归谁?
先说苹果的“命根子”——供应链。iPhone看着是个整体,其实是个“全球拼盘”。打开一台iPhone 15,零件来源能绕地球一圈。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还有中国大陆,每块零件背后都是一堆故事。
根据Nikkei Asia的拆解分析,iPhone 15的价值分布大概是这样的:美国占33%,主要是设计和高利润部分,比如iOS系统和品牌溢价;韩国占29%,显示屏和内存基本被三星、LG包圆了;日本占10%,索尼的摄像头和其他精密组件功不可没;台湾的台积电(TSMC)贡献芯片,价值占比不好精确估算,但绝对是大头;中国呢?组装和部分零件,占比10-15%。这比例听着不高,但别忘了,组装是最后一道工序,没它啥都白搭。
再细拆一下,iPhone的成本结构更有意思。以iPhone 14为例,总成本大概540美元,其中组装成本也就30美元左右(Investopedia数据)。
这30美元听起来少,但背后是富士康几百万工人的流水线。反过来,芯片、显示屏这些高附加值部件,动辄上百美元,钱都流向了韩国、日本和台湾。换句话说,中国干的是“苦力活”,赚的是“辛苦钱”,真正的大头让美国和东亚邻居们分走了。
这些数字背后,就是全球分工的真相。
这模式其实不新鲜。2011年有篇研究《Value Capture in Global Value Chains》拆解过iPod,发现组装成本不到5美元,占总价值的5%都不到。当时就有人吐槽,中国忙活半天,利润薄得像纸。这十几年过去,情况有所改善,中国开始做电池、玻璃这些零件,但整体格局没啥大变样。
所以苹果供应链是个啥景象?美国画蓝图,韩国日本台湾造零件,中国组装打包。这条链子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中国:苹果的“超级工厂”有多重要?
再说苹果对中国的意义。简单点讲,中国就是苹果的“超级工厂”。2019年,苹果官方宣称,它在中国直接或间接支持了500万个就业岗位(China Daily)。
这数字啥概念?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就业人口。包括富士康的120万工人、供应链上的300万上下游岗位,还有App Store生态的180万开发者。苹果在中国不光是造手机,还带活了一堆产业。
回顾一下历史。2001年,苹果刚进中国时,还是个小玩家。那会儿富士康刚开始接单,深圳还是个“电子集散地”,满大街都是零件摊子。苹果看中了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和政策支持,一步步把供应链扎根在这儿。
到2010年,富士康郑州工厂成了全球最大的iPhone生产基地,号称“iPhone City”。那年富士康“自杀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暴露了劳动条件问题,但也逼着苹果和供应商改进管理。这之后,中国不光是组装中心,还开始搞研发,苹果在上海、深圳开了好几个研发中心。
这里得说一句,苹果带来的不只是就业,还有技术溢出。像蓝思科技这样的中国公司,从给苹果供货中学到了精密制造,后来还接了其他大厂的单子。
郑州靠着苹果,GDP蹭蹭上涨,基础设施也跟着翻新。不过也有代价,2022年疫情封锁,郑州工厂一停,全球iPhone供应都跟着抖三抖。这说明啥?苹果离不开中国,中国也靠着苹果吃了一大口饭。
但这关系不是铁板一块。关税战一打,中国工厂的成本优势就有点晃。苹果开始寻思:是不是得找个“备胎”?
搬出去?苹果会咋样?
先说成本。组装成本在中国是30美元/部,搬到印度可能飙到300美元,这是一些研究机构的估算。
为啥?印度劳动力便宜,但效率和熟练度跟中国差一大截。富士康在印度开厂,工人还得从头培训,生产线调试也费劲。质量控制更头疼,中国有供应商集群,零件厂离组装厂就几公里,印度这条件一时半会儿凑不齐。
再看时间。2022年郑州停产那会儿,iPhone 14直接缺货,苹果股价都晃了晃。要是搬迁,初期产能肯定跟不上,消费者等着急,苹果利润也得打折。长期来看,分散供应链能避开地缘政治风险,比如美中贸易战。但这“长期”得熬多久?至少三五年,苹果得烧不少钱铺路。
还有利润率。苹果的毛利率常年保持在40%左右,靠的就是中国的高效率和低成本。搬出去后,成本一涨,利润率可能缩水。短期内,苹果要么自己扛,要么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你猜消费者愿不愿意多掏钱买iPhone 16 Pro?
搬出去有多难?中国这优势不好复制
为啥搬出去这么费劲?中国这套供应链不是一天建成的。深圳有个“华强北”,号称全球电子零件集散地,你想要啥零件,半天就能配齐。富士康旁边全是供应商,物流成本低得吓人。这种集群效应,目前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具备。
再说工人。中国工人干组装十几年,手艺熟得不行。印度、越南的工人呢?还得从头教,效率低不说,次品率还高。
基础设施也差一截,印度修个厂,土地审批能拖半年,越南港口运力也跟不上。更别提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税收减免、土地补贴,哪个国家能这么大方?
还有个麻烦,零件供应链没那么好搬。
比如电池、玻璃这些,中国本地厂商已经深度嵌入苹果体系,搬出去还得重新找供应商,或者从中国进口,成本和复杂性都得翻倍。说白了,中国这套“生态圈”,是苹果20年磨出来的,想复制?没个十年八年想都别想。
谁能接盘?印度、越南行不行?
苹果要搬,哪些国家能接盘?印度和越南呼声最高。印度有“印度制造”政策,苹果已经在那儿组装iPhone 14,2024年产量还涨了点。
这对印度是大利好,能拉动就业,带活电子产业。不过问题也不少,印度官僚体系拖沓,基础设施拉胯,富士康在那儿建厂,质量问题就没断过。
越南更灵活点。富士康已经在越南投了不少钱,AirPods生产都挪过去了。越南劳动力便宜,政策也友好,2025年可能成苹果新基地。但越南有个硬伤——规模小,本地供应商少,零件还得靠进口。其他国家像墨西哥、泰国也有机会,但都得解决本地化问题。
这些国家接盘,能赚就业和出口收入,但想取代中国?短期内没戏。中国一年能出几亿台iPhone,印度越南加起来都摸不到这数字的零头。
消费者咋办?掏钱还是等货?
最后说说消费者。如果苹果搬迁,短期内你可能会发现iPhone变贵了。特朗普关税那会儿,有人算过,iPhone 16 Pro成本可能从540美元涨到847美元。这差价苹果扛不住,估计得涨价。你愿意多掏几千块买新手机吗?
供应也可能出问题。2022年郑州停产,iPhone 14 Pro一机难求,官网排队一个月。现在要是搬迁,初期产能跟不上,你可能得等更久。
长期看,如果新供应链稳下来,价格和供应会稳定,但那得看苹果能不能熬过“阵痛期”。
结尾:搬不搬,不是苹果说了算
苹果供应链这事,说到底是个平衡游戏。中国成本低、效率高,但地缘风险大;印度越南有潜力,但短时间顶不上。
苹果想搬,不是技术问题,是钱和时间的博弈。关税战一打,苹果可能不得不挪几步,但彻底跑路?没那么容易。中国这20年给苹果搭的台,不是随便哪国能接得下的。
至于消费者,你可能得多掏点钱,或者多等几天货。苹果呢?得在利润和风险间找个平衡点。
苹果供应链要从中国搬出去,这事本质上不只是企业自己的小算盘,背后是大国博弈的影子——中美“全面脱钩”的趋势。
最近特朗普又把关税大战推上台面,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过去几年地缘政治风险飙升、外企撤离中国的一个缩影。苹果的“跑路”传闻,不过是这场大戏里的一个注脚。
回顾一下,2018年特朗普第一次挥关税大棒,中美贸易战开打。那会儿美国就喊着要把供应链拉回本土,或者挪到“友好国家”。苹果没动,成本摆在那儿,中国效率无敌。但到了2022年,疫情封锁让郑州富士康停摆,iPhone 14直接断货,地缘风险这根弦绷紧了。加上俄乌冲突、台海紧张,全球供应链开始重新洗牌,外企不再把鸡蛋全放中国这一个篮子。2023年,越南接了AirPods订单,印度组装iPhone 14,苹果的“去中国化”苗头渐显。
为啥脱钩加速?中美关系这几年从“斗而不破”变成了“斗得你死我活”。美国推“芯片法案”,砸钱搞芯片自给,卡中国脖子;中国则反制,外资企业夹在中间瑟瑟发抖。
苹果这样的巨头,靠中国赚了20年红利,现在却成了靶子——美国嫌它“资敌”,中国盯着它别跑。关税只是明面上的招,背后是科技战、意识形态战,外企撤离不是想不想,而是不得不。
当然,中国这边应对的路子已经铺开不少。
2024年外资利用额虽有波动,但高技术制造业吸金涨了6.5%,说明中国在高端制造上还有吸引力。苹果这样的巨头,短期内离不开中国效率。
还有一招,打出去。东南亚、非洲这些新兴市场,中国企业早就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23年出口涨了15%,华为、小米在那儿开疆拓土。苹果挪印度越南?中国就用价格战抢地盘,供应链优势还能辐射出去。
当然,挑战不小。外资撤离伤就业,高技术领域还得追赶。但中国这套组合拳,稳中求变,既拉住苹果这样的“摇摆者”,又给自己留后路。脱钩是大势,硬扛不现实,但中国手里牌不少,熬过这波,底气还在。
来源:人与财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