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超联赛第 24 轮在激烈的角逐中落下帷幕,然而,本轮赛事中的多起争议判罚却成为了赛后舆论的焦点。从山东泰山与上海申花的焦点战,到河南队对阵北京国安、上海海港迎战云南队的比赛,关键判罚的争议性接连引发讨论。尤其是泰山与申花一役的两次核心判罚,直接推动泰山队提交
中超联赛第 24 轮在激烈的角逐中落下帷幕,然而,本轮赛事中的多起争议判罚却成为了赛后舆论的焦点。从山东泰山与上海申花的焦点战,到河南队对阵北京国安、上海海港迎战云南队的比赛,关键判罚的争议性接连引发讨论。尤其是泰山与申花一役的两次核心判罚,直接推动泰山队提交申诉,也让球迷对中超裁判执法公正性的质疑声达到顶峰。这些争议不仅左右了单场比赛走向,更持续侵蚀着中超联赛的公信力。
泰山申花焦点战:两度争议判罚点燃怒火
9 月 12 日上海申花主场与山东泰山的对决,堪称本赛季争冠格局的 “分水岭之战”,但比赛前 20 分钟的两次争议判罚,却让竞技本身的精彩大打折扣。
争议一:马纳法手球漏判点球(比赛第 8 分钟)
泰山队左路发起攻势,刘洋沿边线突破后送出精准传中,皮球飞向申花禁区中路时,申花后卫马纳法在防守站位中,手臂明显脱离自然下垂姿态,呈张开状态与皮球发生接触。慢镜头清晰显示,马纳法的手臂不仅扩大了防守范围,且接触瞬间有明显的 “挡球” 动作 —— 按照国际足联《足球竞赛规则》第 12 章规定,“球员手臂处于非自然位置,且通过该位置获得防守优势并接触皮球”,即构成手球犯规,进攻方应获点球。
泰山队球员第一时间围向主裁判麦麦提江,刘洋反复比划 “手球” 动作示意犯规,教练组也在场边情绪激动地挥舞手势。麦麦提江在与边裁短暂沟通后,示意 VAR 介入复核。现场大屏幕虽未播放回放,但转播镜头已将马纳法手球画面传递给千万观众。然而,经过约 2 分钟的 VAR 复核,麦麦提江最终跑向场地中央,做出 “无犯规” 的手势,示意比赛继续。这一判罚让泰山队替补席瞬间沸腾,助理教练对着第四官员大喊 “规则在哪”,部分球员因情绪激动被裁判口头警告。
争议二:王大雷被干扰后进球有效(比赛第 18 分钟)
仅 10 分钟后,争议再度爆发。申花队获得角球机会,汪海健主罚的角球弧线刁钻,直扑泰山队球门近角。就在皮球即将到达球门线时,申花球员李可在禁区内与泰山门将王大雷发生身体接触 —— 李可右手明显推搡王大雷的肩部,导致王大雷在起跳扑救时身体失去平衡,手部未能准确触到皮球,最终皮球弹地后入网。
泰山队球员立即围住麦麦提江,王大雷情绪激动地展示自己肩部的受力痕迹,队长郑铮则向裁判强调 “干扰门将在先”。根据规则,“进攻方在射门过程中,以推、拉等动作干扰门将正常扑救,即便皮球入网,也应判进球无效”。麦麦提江再次请求 VAR 复核,慢镜头清晰显示李可的推搡动作先于进球发生,且该动作直接影响了王大雷的扑救动作。但最终,麦麦提江坚持判定进球有效,申花队 1 - 0 领先。这一结果让泰山队主教练在场边失控,一脚踢飞矿泉水瓶,第四官员随即上前劝阻,避免冲突升级。
尽管泰山队在逆境中展现出顽强韧性,三度落后三度扳平,最终以 3 - 3 战平申花,但赛后球员们在接受采访时难掩失落 —— 王大雷直言 “这样的判罚让努力变得廉价”,郑铮则表示 “我们尊重裁判,但也希望裁判尊重规则”。
河南 vs 北京:王刚肘击嫌疑漏判红牌
同日进行的河南队主场对阵北京国安的比赛,第 24 分钟的一次身体对抗判罚,同样引发球迷热议。当时河南队球员在中场持球推进,国安后卫王刚从侧后方追防时,为争夺控球权与河南球员发生碰撞。在手臂摆动过程中,王刚的肘部疑似击中河南球员的面部,后者当即倒地,双手捂着脸表情痛苦,裁判立即吹停比赛。
从多角度慢镜头来看,王刚在碰撞瞬间肘部有明显的 “抬肘” 动作,且肘部直接接触到河南球员的面部区域 —— 根据规则,“球员在对抗中故意使用肘部攻击对方头部或面部,即便未造成严重伤害,也应判定为暴力行为,出示红牌罚下”。现场球迷齐声高喊 “红牌”,河南队教练组也在场边举起红牌手势,要求裁判严肃判罚。
主裁判在查看 VAR 回放后,仅向王刚出示黄牌,判定其 “普通犯规”。这一判罚引发河南队不满,球员们围向裁判表达异议,主教练更是走到第四官员面前,拿出手机展示比赛回放截图。赛后,河南俱乐部官方社交媒体发文,配上王刚肘击的慢镜头截图,配文 “足球需要对抗,但不应有伤害”,该内容短时间内获得超 10 万次转发,球迷评论中 “裁判双重标准” 的声音占据多数。
值得注意的是,王刚本赛季已因 3 次 “争议防守动作” 引发讨论,此前对阵海港队时,他曾因一次铲球动作导致对方球员受伤,当时裁判也仅出示黄牌。不少球迷质疑,裁判对 “老将” 或 “强队球员” 存在判罚宽松倾向,影响比赛公平性。
海港 vs 云南:约尼查倒地漏判点球
上海海港主场迎战云南队的比赛,第 29 分钟的一次禁区内对抗,成为赛后争议焦点。当时云南队外援约尼查在海港队禁区内接球,海港后卫张琳芃从侧后方进行防守,在约尼查转身调整动作时,张琳芃的右腿疑似勾到约尼查的脚踝,导致约尼查失去平衡倒地。
慢镜头显示,张琳芃的腿部确实与约尼查的脚踝发生接触,且该接触动作导致约尼查身体前倾倒地,符合 “防守方在禁区内以勾、绊等动作阻止进攻方控球,应判点球” 的规则。云南队球员立即向主裁判示意点球,约尼查也起身向裁判展示自己脚踝的痕迹,但主裁判并未做出点球判罚,而是示意 “进攻方倒地为主动寻求接触”,比赛继续。
云南队教练组在场边极为不满,主帅对着裁判大喊 “你看看回放”,但裁判未理会。此后云南队虽加强攻势,但始终未能破门,最终以 0 - 1 不敌海港。赛后,云南队官方发布公告,称 “对部分判罚保留意见,将向中足联提交相关材料,希望得到公正回应”。不少球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张琳芃防守动作的截图,对比此前其他比赛中类似动作被判点球的案例,质疑 “同动作不同判罚” 的合理性。
泰山申诉:为公平抗争,却难破 “低成功率” 困局
赛后第一时间,山东泰山俱乐部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针对与申花一战的两次争议判罚,向中足联提交申诉材料。据内部人士透露,申诉书中详细罗列了两个争议判罚的规则依据,附上 12 个角度的比赛录像截图、VAR 回放片段,以及国际足联相关规则条文解读,明确指出麦麦提江的判罚 “违反规则第 12 章与第 14 章规定,直接影响比赛公平性”。
从规则层面看,泰山队的申诉理由确实充分 —— 马纳法的手球符合 “非自然位置手球” 的判定标准,李可的推搡动作也明确构成 “干扰门将”,两项判罚均存在明显争议。但回顾中超过往申诉案例,泰山队此次成功的概率渺茫。数据显示,近五个赛季中超俱乐部针对裁判判罚的申诉中,成功概率仅为 28.7%,且 “成功” 多为 “裁判内部通报批评”,极少有 “改判比分” 或 “撤销处罚” 的情况。
究其原因,一是申诉流程缺乏透明度。目前中超申诉评审由中足联裁判部负责,评审团成员、评审标准、投票结果均不对外公开,俱乐部提交材料后只能被动等待通知,无法了解进展。二是 “维护裁判权威” 优先于 “纠正错误”。业内人士透露,中足联担心频繁改判会影响裁判执法信心,因此即便判罚存在明显错误,也倾向于 “内部处理” 而非公开改判。例如上赛季某场比赛中,裁判误将进球判为越位,赛后 VAR 回放证明判罚错误,但中足联仅对裁判进行 “口头警告”,未更改比赛结果。
此次泰山队申诉能否打破 “惯例”?不少球迷持悲观态度 —— 有球迷在社交媒体评论 “申诉只是走个流程,改变不了结果”,也有球迷呼吁 “建立第三方评审机构,让申诉更公正”。
麦麦提江:争议判罚背后的 “老问题裁判”
主裁判麦麦提江在泰山与申花一战中的执法表现,再次将他推上舆论风口。公开数据显示,截至本轮比赛前,麦麦提江共执法 12 场泰山队的中超比赛,泰山队仅取得 3 胜 3 平 6 负的战绩,胜率 25%,远低于泰山队近五年 58.3% 的平均胜率。这一特殊 “战绩” 让不少球迷质疑,他在吹罚泰山队比赛时是否存在 “倾向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麦麦提江本赛季已多次因争议判罚引发讨论:在申花与国安的比赛中,他误将国安队的有效进球判为越位,导致国安队错失关键胜利;在泰山与海港的比赛中,他对海港球员的一次明显手球未做判罚,海港队随后利用该次进攻进球;在武汉与浙江的比赛中,他因 “判罚尺度不一”,导致双方球员多次爆发冲突,比赛被中断 3 次。
此外,本场裁判安排也引发质疑。泰山队近期参加的 3 场强强对话(对阵国安、成都蓉城、申花)中,前两场均由外籍裁判执法,唯独这场决定争冠走向的焦点战,安排了本土裁判麦麦提江。球迷们在社交平台质疑 “为何关键战不用外籍裁判”,中足联对此未做任何解释。要知道,本赛季中超已多次在焦点战中安排外籍裁判,例如海港与泰山的首回合对决、武汉与申花的争四之战,均由韩国或日本裁判执法,且执法过程中争议较少。这种 “区别对待” 的安排,进一步加剧了球迷对 “判罚公平性” 的怀疑。
联赛公信力危机:改革措施为何难见效?
中超第 24 轮集中爆发的争议判罚,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折射出裁判体系的深层次问题。从马纳法手球漏判,到王刚肘击漏红牌,再到约尼查倒地漏点球,这些争议判罚的共同点的是:VAR 技术未能发挥 “纠错” 作用,裁判对规则的解读存在明显偏差,而赛后申诉机制又难以给出公正回应。
事实上,中国足协并非未意识到问题。今年 5 月 20 日,足协发布《关于进一步改进足球裁判执裁、培训和评议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 12 项改革,包括 “邀请亚洲精英裁判执裁中超”“中甲中乙重点场次推广 VAR”“建立裁判黑名单制度”“公开争议判罚评议结果” 等。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措施未能解决核心问题 —— 亚洲精英裁判本赛季仅执法 15 场中超比赛,占总场次的 12.3%;VAR 复核的 “纠错率” 较上赛季仅提升 3.2%;争议判罚评议结果仅公开过 2 次,且均以 “裁判执法无误” 收尾。
为何改革难见效?关键在于 “缺乏监督机制”。目前中超裁判的培训、考核、安排均由中足联裁判部负责,相当于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例如裁判黑名单制度,从未公开过名单及入选理由;裁判升降级制度,也未对外公布考核标准。这种 “内部闭环” 的管理模式,导致问题难以暴露,改革也沦为 “表面文章”。
要重建联赛公信力,必须打破这种闭环。一方面,应引入独立第三方评审机构,由前国际裁判、足球规则专家、媒体代表、球迷代表共同组成,负责争议判罚的复核与申诉评审,且评审过程与结果全程公开;另一方面,应扩大外籍裁判的执法范围,尤其是焦点战、保级战等关键场次,减少 “本土裁判受干扰” 的可能;此外,还需建立 “裁判问责机制”,对多次出现严重误判的裁判,不仅要暂停执法资格,还应公开问责原因,让裁判执法真正 “有敬畏、有约束”。
公平,才是联赛的生命线
中超第 24 轮的争议判罚,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联赛发展中的 “短板”。当球员在场上为每一个球拼尽全力,却要因争议判罚承受不公;当球迷熬夜观看比赛,却要为明显的错判感到失望;当俱乐部提交申诉,却要面对 “石沉大海” 的结果 —— 这样的联赛,如何留住球员?如何吸引球迷?如何实现长远发展?
泰山队的申诉,不仅是为一场比赛的结果抗争,更是为中超的 “公平底线” 发声;河南、云南队的赛后质疑,也并非 “输不起”,而是对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的期待。中足联若想挽回球迷信任,就必须正视这些争议,拿出切实行动 —— 要么公开复核争议判罚的详细过程,要么对明显误判的裁判进行问责,要么加快第三方评审机构的建立。
最后,想问问屏幕前的你:看完中超第 24 轮的争议判罚,你认为最该改进的是裁判培训、申诉机制,还是裁判安排?如果你是联赛管理者,会如何避免类似争议再次发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为中超的公平发声!
来源:斯岸